重生野性时代 第231节
副社长:蒋昌建、王伊莲(法国留学生)
外联部长:彭胜利(主要是找喜丰公司拉赞助)
宣传部长:刘子染(新闻系那位学姐)
策划部长:张成宇(政治系研究生,曾担任学生会干部)
内务部长:张涛(经济系大三学生)
组织部长:王波
后勤部长:丁明
说实话,能吸引到那么多老生进社团,主要是宋维扬的身份摆在那里。
喜丰公司的老板啊!
若在学校跟宋维扬攀上交情,以后就能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至少也能保持一定的友谊,说不定哪天就能派上用场。
打个比方吧,那位喜欢泡嫩模的王公子如果在国内读书,而且还自己建了个社团,就问你去不去?有野心的、爱钻营的就会去。
倒是那个叫王伊莲的法国妞很有趣儿,她自称在高中就开始参加义工组织,有六年的志愿者经验。宋维扬跟她一番交流之后,立即请这法国妞担任副社长,人家最有经验啊。
社团的第一次志愿者活动,就有160多人报名参加。宋维扬为了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临时增加活动项目,将周末的活动分为三组。
一组是慰问孤寡老人,宋维扬已经跟刚组建的盛海社区青年志愿者协会取得联系,由对方负责做向导。
一组是上街送水,现在天气炎热,送水等于送爱心。
一组是去孤儿院,给孩子们上课,并送去一些从旧书摊淘来的少儿读物。
媒体那边,宋维扬没有去刻意联系。倒是聂军闲不住,居然给教育台的高瑜打电话,可能是想借机把人家约出来吧,反正教育台那边答应派记者来采访报道。
第190章 【意外收获】
“叮铃铃!”
100多辆自行车同时驶出校园,人人头戴小红帽,臂套红袖箍,车队中间还有好几面迎风飘扬的旗帜。
每辆自行车的车身,都贴着“喜丰”标志。
喜丰公司一次性赞助了100辆自行车,这些自行车平时放在车棚里,可以按小时收费租给学生,社团有活动了就是交通工具。当然,也有人骑自己的车子出行,还凑不够数,剩下的社员就只能坐公交车了。
宋维扬给志愿者社团定下的规矩是,可以接受商业赞助,但小红帽、红袖箍和旗帜不能添加商业标签,企业标识只能在其他物品上显示。同时,社团也接受捐款,每月按时公开收支情况——此时法律还没禁止民间团体吸纳捐款,不然就得挂靠到红十字会了。
宋维扬自己给社团置办的家当,就属于个人捐赠。
送水组的人最多,有些直接步行前往五角场,剩下的一窝蜂杀向市区。
从校内到校外,这个队伍都引来一路关注,红帽子、红袖箍和旗帜实在太显眼了。
正好有个英国教授来复旦讲座,由院系领导亲自迎接入内。他看着那气势磅礴的车队,忍不住问:“这是什么活动?”
院系领导也答不出来,只好拦下一个队伍尾巴上的社团成员。
那社员非常自豪的拍着红袖箍说:“我们是志愿者协会的,服务社会,服务群众,集体送爱心!”
得到答案,英国教授竖起大拇指道:“中国学生,很棒!”
院系领导高兴坏了,点头笑道:“我们不仅培养学生的知识文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做到品学兼优。”
两人交流扯淡的时候,志愿者们已经集体唱起了《阳光总在风雨后》。
歌声汇集成音乐的洪流,有的学生本来还觉得大街上唱歌羞耻,但跟着唱了几句便自豪感爆棚。看着路人投来的目光,他们一个个挺直腰板,仿佛已经真正成为社会栋梁。
“咔嚓,咔嚓!”
作为社团宣传部长的刘子染,不时停下来拍照,宋维扬还个人捐赠了三部海鸥照相机。
宋维扬没有骑自行车,而是开着面包车在前面领路。车座被临时拆除了,放着20多桶凉茶,进入市区后,这些凉茶不断被卸下来。
每桶凉茶,由两个社员原地守着,供路人免费取水。剩下的人,则端着凉茶去慰问那些辛苦工作的人。
“热死我了,这大热天的,就该去交易所看股票。”李彦伟擦汗道。
林大海笑着说:“我觉得做志愿者挺有意思的。”
李彦伟举目四望:“天气太热了,路上一个环卫工都没有,该把水送给谁啊?”
“那边有个拉车的!”林大海指着远处。
那是一个年过半百的底层人民,穿着短裤和拖鞋,光着膀子,一件汗衫搭肩膀上,浑身上下都湿透了。他顶着烈日,正在拖动一辆木驾车,车上装着许多纸箱子。
林大海跑过去,喊道:“叔叔,请喝水!”
拉车汉子有些警惕地看了他们一眼,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继续埋头前进。
李彦伟说:“大叔,我们是复旦大学的志愿者……嗯,学雷(和谐)锋你知道吧?我们在学雷(和谐)锋,免费的,不要钱!”
“学雷(和谐)锋?”拉车汉子终于开口。
“是的,做好人好事。”林大海把装满凉茶的瓶子递过去。
这是一个喜丰罐头瓶,直接从工厂拉来的,都没装过罐头,但已经贴上了喜丰的标签——同样属于企业赞助。
没办法啊,这年头买不到一次性水杯,宋维扬怕饮具混用会传播疾病。
拉车汉子看着崭新的瓶子,扭捏道:“我手脏,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