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横扫晚清的坦克军团

横扫晚清的坦克军团 第207节

这个小插曲成为中国新军和清廷后来决裂的一个伏笔,但对当时最危急的战场却没有任何影响,愤愤不平的荣大帅回到了吉林省的长春疗养。直到不治。也没有派出人员干扰战役的实际进程。他既没有胆量,也没有能力,只有更加抑郁和愤怒地伤害自己的肝脏和头脑。

这不过是清廷对待势力强悍的中国新军的一种无奈态势写照罢了。

中国新军调兵遣将,准备进行决死战斗。

对待俄军动向早有觉察的栗云龙已经调遣了回到长春城休整和扩充的白强师团向北面出击,虽然拥有两万五千人的重兵,栗云龙还是没有指望这样的一支部队就可以轻而易举地牵制住敌人的主力部队的强大攻势。为了充分地显示这支力量的存在,去吸引俄军的注意力,隐蔽主力的动向,军部给白强的任务是,分兵出击,多路并进,扰乱俄军的东线主力。其中一部可以到达哈尔滨的外围,帮助守卫城市。

这个师团可以保证哈尔滨的较长时期的抵抗,也可以迟滞俄军东线主力的汇聚。说起来,还是偏师。

留驻辽宁的一个师团是不能随便动的,它们虽然人数不多,责任却事关重大,要保卫那么多的心腹地带,特别要防止俄军在辽宁南部的攻击,本身的任务已经够大了。何况,奉天一带已经开拓的兵工厂,钢铁厂,煤炭工业等事宜,绝对是未来中国新军的命脉所在。

段大鹏的第一师团精锐部队已经西进齐齐哈尔,刚经历了大战,需要休整来恢复元气,歼灭敌人两万人的战斗从哪方面说都是不小战役,一师团的损失也在五千左右,属于伤筋动骨的类型。暂时还不能投入战斗。所以,栗云龙给他的时间是,半个月以后,进兵东部,协助哈尔滨的守卫。进一步牵制俄军。

如果说整个战局的态势和构思的话,应该是以哈尔滨为主轴,设置了一个巨大的,诱人的蛋糕来吸引俄军各路主力的注意力,然后,牵制住其大部分的兵力,给中国新军的主力歼灭战提供机遇。为此,中国新军投入的实际兵力为,段大鹏一师团,白强五师团,列宁的俄国人民革命军团的第一师。总数约五万五千人以上。

本来看轻的哈尔滨,实际是一切问题的核心,如果这个城市的抵抗不能够长久,则一切野外的运动战都有危险。这就是所谓的棋筋。生死攸关的地方

其实,战争中无所谓轻重,每一个环节都丝丝入扣,相互关联和影响,有时,一个细节的逆转,都会使整个战争哗然为之一变。

栗云龙对列宁第一师能否抵抗住俄国主力军团的疯狂进攻抱有信心。首先,这里的工事坚固,其二,俄国人民革命军可以运用心理战和政治战来瓦解对方的斗志,又是同胞相残,俄国人一定混乱起来。其三,因为运动战的运输条件,栗云龙将重型号的大炮全部留给了他们,拥有上百门大炮的他们。绝对凶猛。其四,白强师团在外围的牵制。当然,这里所有的问题还有一个最关键的是,他对列宁先生的个人魅力,领袖才能,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理想的感染力是信服的。

聚集在栗云龙的麾下,现在有张德成师团,曹福田师团,徐竹师团,孙武师团,外有一个军部,一个俄国人民革命军第二师。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统一战线政策得到了良好的执行,俄国人民革命军的官兵和中国新军的关系非常之好,几个月前的敌人,现在成为亲密无间的战友,平时街道上见了,相熟的军人之间也用半中不俄的话交流甚至开玩笑。改变了观念和信仰的人简直就是另外一个人。

每师团两万六千五百人,是目前的军事编制,加上一个旅接近五千人的军部机关,一个丢弃了重型号大炮的炮兵部队四千人,一个骑兵旅团五千人,俄国人民革命军一万人,栗云龙的手中,集中了十三万人。

这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一只握紧了的拳头。他们以有序的队列,向着北面紧急行进。考虑到哈尔滨的重要性,栗云龙临时调遣三千人回防哈尔滨,协助列宁。

一百二一章。首战告捷

俄军九路来,我只一路去,中国新军的主力部队瞄准了敌人最北面的一路敌军,目前还屯扎在海沦城的五万敌军。栗云龙决定,首先拿最弱的敌人开刀,只要歼灭了这一路敌人,就可以大大地振奋精神,使刚加入编制的数万新军官兵能够增加自信心。得到宝贵的经验教训。

海伦城很远。和哈尔滨有近千里的距离,中间的城市是绥化,目前还在中国新军的地方政权的控制之下。栗云龙的意思,先转移到绥化,在那里,等候俄军的进犯,随时随地打击之。

同时,他也注意到了一个问题,俄国安德洛夫大将率领十五万人集中在伊春,并逼近了铁力城的消息,看来,要歼灭海伦敌人,首先要避免和伊春来敌的纠缠。

侦骑四出,一日数惊,是屯扎在绥化城的中国新军领袖们的心态,他们以高度认真的态度关注着北面战场的俄军动向,小到任何一个消息,都要反复揣测半天,至于哈尔滨一带的具体战事,他们连问也不问,即使来了消息也置之不理。

炎热的季节,随时随地都有干热风的袭击,干热风是六月初中国北方平原常有的现象,如果在河南山东一带的话,更为明显,属于一种极度干热的气流。实际上,在暑期里,天气未必就有六月初更热,令人发指的高温更多出现在这时。

部队在白天的炎热时期没有行军,需要照顾战士们的体力,因为有几个月来地形的熟悉,加上附近的招收的新兵,官兵们能够很容易地就认清地点方向,在夜间行军更为方便,平原地带多,易于大部队的行动,更为关键的一条是,这里不惧怕俄军的侦察,现在还不到飞机满天翱翔的年代,只要掐住地面的敌人间谍行动,一切都很自然,而栗云龙决定相信中国人的团结和凝聚力,虽然之间也发现了不少的俄国间谍,但那些人中的中国人绝大多数是被迫来的,一审讯就招供了。他们也不是真心实意要为俄国人做事。

整个黑龙江省的地理环境,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都在中国新军研制的军事地图上标志得清清楚楚了。其实,看了无数遍,即使真的丢开了地图,栗云龙也能够清晰地回忆起来,在自己的眼前虚幻地出现一张地图,他还严格要求军官们看地图,帮助他们,教导他们,他甚至规定了许多严厉的要求,比如说,不看地图的军官,立刻撤离本身职务,下调军衔等,为了荣誉,也为了保证军事的胜利,还有对军长的个人崇拜,军官们的地图研究等现代军事指挥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徐竹师团前出东北方向的庆安和平安镇,在那里预先埋伏,去抵抗俄军从伊春来的大股部队,俄国著名的将军安德洛夫率领十五万俄军驻扎在伊春,根据已经得到的可靠消息,他留下万人的留守部队,并且设置了万人的兵站建设部队,其余十二万多的大军,汇聚成一道钢铁洪流,浩浩荡荡,威风凛凛,意气风发,斜向切往西南的绥化,准备从那里的大道,直逼哈尔滨的东北郊区,完成对中国新军的战略大包围。

在这样一场生死大决战中,以六个师团加一个俄国人民革命军,相当于七个师团,去对抗八十万的俄军,确实是势力悬殊的战斗。因此,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认真考虑。目标明确,还能够随机应变。

徐竹师团的任务是,伏击安德洛夫大将的部队,先歼灭敌人一部,给敌人迎头痛击,其目的是重创敌人,并且激怒敌人,然后传入坚守战,牢牢地吸引住敌人,疲惫敌人,等待大军主力回援,一举消灭敌人。

栗云龙当然对每一个师团甚至每一个旅团的指挥官都有很清楚的认识,张德成,曹福田两人,都属于忠厚有余的老实人,能够做到标准的职业军人,但是,方面指挥,独立作战的能力明显不足,孙武太勇猛,特种兵出身的人过于自信,打仗的时候会高估自己官兵的能力,也是有问题的,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栗云龙也在平时对他们加以教导解释,在关键的时刻,还是不能轻易任用。

栗云龙在知人善任的问题上得了很高的分儿,徐竹再一次显示出了良好的高级指挥员的素养,给他以惊喜的回报。

军团主力向北略偏西的位置挺进,不时有飞骑到来,汇报关于海伦城敌人的消息,因为动员和联系,当地的百姓们都成为中国新军的耳目,他们不短地派遣人员来军中汇报,甚至,许多新军的正规侦察兵根本不需要看到俄军,就等得到准确无误的消息了。

栗云龙因此对俄军的动向了如指掌。后来,他感慨地说,这一仗绝对是中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同打出来的。人民真的是创造历史的主人,谁要是得意起来以后忘记了人民,那真的是对历史的背叛,也必然受到应有的报复。

这一点认识,决定了在取得政权以后。栗云龙等首脑们对政府机关的腐败现象坚持的严厉残酷态度。

大军出绥化,分兵四略,扩大了正面,目的是防止俄军从其他方向突击,错失了战机,所以,要这样来拦截,军部在中,孙武师团在西,张德成,曹福田师团依此排列,俄国人民革命军第二师被拆解成营级单位分化瓦解于个师团当中,目的是保证他们不会在第一次同胞相残的战斗中无所适从,甚至崩溃哗变。

出四方台以后,中国新军主力得到了海伦敌人往西偏离的消息,当即调整位置,向西拦截。曹福田师团掠过绥棱,没有遭遇敌军的任何部队,后来继续北进,在东风镇包围了俄军一个团的守军,将之迅速歼灭。然后西转,跟踪攻击俄军主力的侧后。

张德成师团和军部一道在伦河当面,遭遇了俄军的一个旅团的偏师,简单地观察了解,栗云龙立刻下令攻击,战斗是在遭遇的状态下进行的,地理环境上没有任何优劣之分,完全仗着部队双方的训练能力,心理调整,火力,部队的编制,展开的速度和程序等等综合战斗力。

在这一点上,立刻就显示出两军的差别,中国新军完全以战斗状态的形式`展开,而俄军则很迟缓。

中国新军四面合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敌人一个旅圈起来。剩下的事情不需要再解释了,两万六千人的曹福田师团,五千人的军部,事实上还有被增加到其中的俄国人民革命军的三千人,总数达到三万五千人的绝对数量优势,立刻就呈现出压倒一切的优势。

狭路相逢勇者胜,缺失了地利掩护的弱者,完全是一个暴露在狼牙下面的美味羊肉,这是毫不留情的现实。

这里需要讲的一条军事现象是,在战斗力优劣明显的时候,其战斗结果往往比显性的直接数据更为悬殊。

简单说,三个人包围攻击一个人,通常的结果并不是包围圈中的那个人死掉,还非要挂走包围者中的任何一个,如果双方的枪法相当,则战斗的结果一般是:1:1,或者是:1;1。野也就是说,在三个人的合击下,那个必死者的战绩极大的可能是零。当然,在武器装备不同,双方训练水平不同的情况,在有其他部队伺机在周围的时候,又有不同。

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在抗日战争初期,为什么数量绝对劣势的日军能够肆无忌惮,横冲直撞地干掉许多中国军队了。

除了中国军队的系统杂乱,指挥事实上难以统一,整体防线漏洞百出以外,武器装备和训练水平,造成了日军单位作战能力的强大,他们以汽车,战马,坦克等为主导的装备造成了很强的机动性,他们往往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就集结压倒多数兵力去攻击单位作战的中国军队,事实上,人数众多的中国军队之所以迅速溃败,就在于表面上的以多击少和事实上的以少击多。在1933年的长城抗战中,日军一个师团大半,约八千人就横行于长城各口,击败包括中央军在内的众多中国部队,奥妙即在于此。所谓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便宜也在于此,无论是正常情况下的人数优势还是其他情况下的单位战斗力优势,都会超越我们的第一感觉,在事实中放大倍增效果。

俄军七十七旅团就陷入到了这样的一个包围圈中,也即将因为此种规律的存在,为中俄两军的大会战开启一个新的序幕。

中国新军展开了猛烈地进攻,俄军的机枪数量不多,单位截面的火力有限,而中国军队的机枪火力迅速,成为有效的掩护,步兵和骑兵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攻击。

栗云龙指示:“必须迅速歼灭敌人。不留任何余地。”也就是一个也不要放跑的意思。他要的是歼灭战,而不是击溃战,这就是运动战的精髓。

部队进攻了半个小时,期间还指挥炮兵部队进行了小规模的打击,因为俄军被威逼集中,所以,炮兵的打击效果相当不错。

一大片一大片的俄国军队被炮火掀起,狠狠地抛向天空。

炮轰政策对于那些长期和平状态中的军队来说,具有极大的心理震撼效果,俄军从四十七年前的克里米亚战争以来,虽然也参加了局部性的几次战争,但是,规模甚小,绝大多数人没有参战,部队的实际锻炼有限,所以,号称精锐部队的正规军,也等同于新兵。部队是打出来的,尽管中国新军中也有一半的官兵是新人,可是,在老兵的沉稳领导下,都能够压住阵脚。

俄军的炮火还击很微弱。

栗云龙后来笑着说,要是他们遭遇的是二战时期的俄罗斯军队,那可就糟糕了。

总之,俄罗斯沙皇军队是那一时期世界上最庞大的部队,却也是从指挥到装备都很有限的人群。

事实上,二十分钟以后,俄军就崩溃了,之后,中国军队用十分钟时间就解决了战斗,将大批无所适从的俄军俘虏,这一过程中,中国军队损失甚微,因为有俄国人民革命军的帮忙,他们被要求进行政治战和心理战,大声地用俄语呼喊,要求俄军投降,因为,中国新军保证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如果他们肯放下武器的话。

首节 上一节 207/86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回到古代做神探

下一篇:千古奸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