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横扫晚清的坦克军团

横扫晚清的坦克军团 第724节

中国坦克迅速冲锋,闪过了日本坦克的废墟和那些战火,裹进了日军的步兵和骑兵群中。将日本人可怜的坦克,以及少数幸免于难,跳出来在草地上发呆的官兵甩到了后面。炮弹胡乱地射击着,并列机枪突突突地扫射着,向一切可以看得见的,不管他是否抵抗的日本官兵扫射。

许多中国坦克车里的机枪手,干脆闪出上半身,直接操持着武器朝着日本步兵射击。

中国的空军,已经进一步深入日军的后方去“睦邻关系”了,而中国坦克百十辆的钢铁洪流,则成为战场的主角。

“杀呀!杀呀!冲啊!”兴奋的,兴高采烈的中国坦克兵,无论是车长,炮手,还是其他人,都在情绪上达到了空前疯狂地程度。而他们的手上丝毫不会含糊,速度飞快,扫射照旧,日本步兵的群落。好象一张无限铺张了的地毯,被这些可怕的钢铁机器切割着。蹂躏着。

中国步兵跟随着坦克的足迹,意气风发地向前挺进。一面冲一面喊叫,那种气壮山河的吼声,震撼着日本九州的野外,好象这里有了海啸,有了山崩,到了世界的末日。就是那么一张单薄的卷纸,被中国军队给翻卷了起来。

胡二建排长带着的士兵,成为几天左翼战斗中最耀眼的明星,因为,他们跟随在坦克的后面,速度最快,将一队又一队的日本步兵给打得稀巴烂。

当坦克部队穿越过一队日军的时候,胡排长的士兵趁机从别的地方冲上去,将晕头转向的日军打死了大半。其余的日军则投降了!

“举手投降!举手投降,我们的不杀战俘!”

喊声,让许多日兵跪到了地上。精神和意志崩溃了的日兵,象一群家里跑出来的笨猪,几几呱呱怪叫着,就是不知道该往哪里去。

在日军的战俘里,胡排长发现了几个日本军官,其中有日军的一个大佐级别联队长,两个中佐,还有没有敢驾驶坦克作战的日军坦克部队的指挥官田原成思少将。

中国坦克部队,尾随着空军轰炸扫荡的足迹,向着日军的阵地,急速前进,中国步兵,则在后面紧追,最前面的空中战队,一番番地轮换着,将日本的军队炸得晕头转向。

三架中国战机,遭遇了一架日本飞机,立刻追上去,将之打成了碎片。

随即,四架中国飞机,在远离双方接触战的地方,投下了一大片的毒气弹。

在东北风的吹嘘下,毒气散发开来,将一片片的日军包围。

]日军陷入了空前的痛苦之中。

整整三个小时,日军的右翼,中国军队的左翼战斗,结束了。日军被彻底击溃。歼灭大半。

一百六一章, 生擒山下大将

中国军队的右翼,意外地因为地形的不利,被一条斜擦过的河流阻挡,并且,有日军迅速修建的地面工事阻隔,一些小山丘的障碍,进攻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在牺牲了八百十余人,进展不大的情况下,中国军队就停止了攻击。段大鹏军长干脆将之作为牵制日军正面部队的一个佯攻行动。

七辆中国军队的轻型坦克隐蔽在附近的树林里,因为日军的炮火打得相当不错,缺乏机动性的战场上,坦克部队发挥不了优势,只能雪藏。

不过,当经过了山地作战训练的某营的大部分调遣来以后,情况就有了迅速地改变。

身手灵活机敏的官兵,携带部分的专用工具,攀登山丘陵和岩石非常灵便,首先,他们选择了被称为一号高地的左面山坡,那是一个海拔高度在三百米的山峰,左面就是悬崖绝壁,日军主要在另外一面设置防御火力。

七名中国官兵装扮成了日本军人的模样,以尖锥子和绳索,攀登悬崖,在二十五分钟以后,才悄悄地攀上去,然后,一跃而起,从高处攻击。

不仅这一路,好几处的山林里,中国军队都展开了类似的战斗。因为有正面的火力吸引,中国军队的六零迫击炮和机枪让日军非常担心。他们对中国军队的暗渡陈仓居然了无觉察。

在多路渗透以后,从几个难以攀登的山丘上成功登顶,从背后袭击敌人,一举将日军击溃,日军惊慌失措,急忙逃跑,中国军队追击之,歼灭其一百余人。然后,前出到了河流边,这条叫做伊晴河的小河流,有一米多深,四米多宽的水,天寒地冻,冰面很厚。

山地营返回攻击,使宽度达四公里以上的日本左翼部队的防御面,在伊晴河南面的部分,全部遭到了打击,日军都是临时组织起来的,最好的训练也是预备役水平,所以,在这种特战方式的打击下,非常混乱,甚至,有好几股日军因为被身穿日军服装的中国山地营官兵的袭击,惊慌得无法分辨敌我,竟然自相残杀,乱射一通,造成了严重的伤亡。

战斗进行三十余分钟,日军全面溃退,向河对岸逃去,中国军队全面推进,将不能及时逃遁的日军官兵狙杀,或者俘虏,日兵能够安然无恙地逃到对岸的人数,不及原兵力的一半。

中国军队的炮兵部队赶到,通过了原来被日军火力阻挡的通道,然后,就架设在距离河流不远的地方,对日军部队进行了轰击。开始,有三十门大炮,后来,大炮增加到七十余门,火力汹涌,将日军炸得人仰马翻,晕头转向,不得不败退。

中国军队在炮兵的掩护下,顺利地冲过冰河,先是山地营,后是其他步兵,然后,骑兵,轻型坦克分队,都渡过了河流,向着日军追击败。

右翼的战斗,持续了四个小时,当中国军队进一步跟踪追逐日军时,整个屋间久战役已经进入了尾声了。

这一次战役,是从屋间久地方首先打起来的,而其结束,则是漫长的,方圆二百平方公里的地区,两军本来的对峙线,维持在七公里以上,后来扩展到了十一公里,当中国军队从左翼为主的攻击部队成功地包抄住日兵的侧翼和后背以后,日军大部分被包围,死命顽抗的日军坚守阵地不退,反而成为中国军队良好的歼灭机会。再之后,日军崩溃,从东部突击,汇合了其被击败的右翼部队,一直向东溃退,被中国军队的左翼包围部队兜击,以及右翼部队的追击,继续向东北部地区逃遁,中国军队追出最远四十余里,其先头的轻型坦克部队和骑兵队冲锋陷阵,杀进了日军的步兵群中,将之彻底地蹂躏和阻挡,之后,将其大部分歼灭。

战后,就连段大鹏军长自己都觉得仗打得太顺利了,以至于在右翼的暂时受挫都显得微不足道。

中国军队以四万余兵力,加上一万朝鲜军的声援,奋勇作战,左翼突击,包抄日军,最终,将十万日本军队,大部歼灭。漂亮,干脆地完成了北线的战役计划,并且,在夜幕降临的时候,兵不血刃,鱼贯而入福冈,福冈城里的日本守军作鸟兽散,其辛辛苦苦囤积的粮食,军事物资,全部为中国军所有。

这一场战斗,值得圈点的地方很多,而最令人称奇的,就是生擒日本主将,九州岛屿的全权指挥官,山下贺国大将。

当时,山下大将就在正面部队中,时刻的观察着军情,也不时地派遣人员到各部队倾听情报,对左右两翼的部队情况,进行综合地分析评判。

当日军的右翼在中国左翼军队的打击下,终于崩溃了的时候,山下大将就知道,战役的胜利已经非常艰难,所以,他作出计划,要预备第一师团的河野少将亲自带领部队去堵截中国军队,还要求其派遣一支部队,从侧翼攻击中国军队,要将中国军队的左翼拦截为数段,即使不能歼灭之,也要将其击退。

山下大将号召全军,坚决防御,全部转入防守,目的是给南线第三师团和第四师团的联合部队争取时间,创造一个背后攻击,彻底围歼中国军队的机会:“只要我们能够坚守一天时间,南线的三四师团必然赶到,那时,无论中国军队怎样猖狂,都将是我们大日本帝国的囊中之物!”

大将没有丧失胜利的信心,而是不停地鼓舞着军官们,在指挥部里,他听到了岩本少将的阵亡消息,流下了伤心的眼泪,“日本军人,只有战死,绝对不会有逃跑的!”

大将还将自己的指挥刀抽出来,放到了桌子上,表示自己要与阵地共存亡。

山下的选择,是从正面战场还能够与中国军抗衡的局面下做出判断的,而当时,日本的左翼,隔着伊晴河,正成功地阻碍了中国军队的右翼。

日军无论如何,在数量上都占据了优势,特别是士兵的作战精神,经过了大将的宣传,教养,一个个都被灌注了法西斯式的武士血脉,几乎个个都是敢死队。

大将也忽略了一些问题,第一,敢死的日军,毕竟是乌合之众,一旦失去有效的指挥,或者被中国军队的炮火恐吓,立刻就暴露了原形,第二,中国军队在南线的战斗中,居然以不足七千人的部队,在空军的支持下,以坚固的工事群,不仅抵抗住了日本军队的进攻,反而将其歼灭了两万余人。日军三四,两师团八万之众,预备师团十万人,都无法逾越战地,只能派遣部分人员,偷偷地绕道而行,试图增援北线。

日军拼命地反击,预备第一师团的河野少将,以步兵二旅为主力,向中国左翼的攻击部队拦腰突击,其大竹行茂少将旅团长亲自带领队伍冲锋,只见阵地上,黄压压的一大片都日军的敢死队,大竹旅团长缠着白布,挥舞着细长的指挥刀,神色冷静而严肃,上身的军服被脱掉,在瑟瑟的寒风里,条件反射地颤抖。

“帝国的军人们,天皇在看着我们,日照大神在保护着我们,前进,前进!”

少将的呼喊声,得到了一大片官兵的呼应,山呼海啸的鼓躁之声,在一片丛林密布的原野上回荡,接着,日军的潮水向前滚动。

双方进入了乱战状态。中国军队截断了日军的右侧翼,而日军则撕咬着这只拳头和胳膊。试图将之彻底绞断,双方进入了你死我活的决战状态。

但是,面对日本军队的敢死冲锋,那种马刀和步枪等简陋的武器,中国军队回应的是飞机的轰炸,大炮的轰击,坦克的扫荡,机枪的疯狂。结果,日军在进攻中,成片成片地死去,却得不到任何有价值的成果。

结果,大竹少将凶悍的攻击,事实上成为带领日本军队愚蠢地赴死的糟糕战斗,这个旅,虽然装备简陋,毕竟有一万余人,如果坚守在一些城镇里的话,利用四千条步枪,还能够给中国军队造成相当大的麻烦,可是,这时候,完全成了活的靶子。

大竹少将的部队,连同他本人,都被中国军队的火力给削倒了,三千多人被打死,三千多人受伤,滚倒在战场上,痛苦地呻吟,剩余的人被中国军队紧逼,不得不放弃了战斗,转入了溃逃。

尸体和鲜血,将战场渲染成了一个可怕的神话世界。滚滚而来的败军,裹携到了中央正面部队的时候,日本军队愤怒了。

严格说,是山下大将愤怒了,他下令自己的亲信部队架起了机枪,组成督战队向溃退的大竹旅团进行恐吓,可是,已经疯狂了的日兵预备部队,根本不顾一切,继续逃跑,大将愤怒地咆哮,悍然下令开枪。

首节 上一节 724/86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回到古代做神探

下一篇:千古奸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