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80之强国崛起 第238节
没错,这才是私有化的核心问题,那就是员工的利益谁来保障。
“我倒是有一个办法,吴教授你可以听一听。”
刘琅说道。
“哦?这个问题你还有办法?快,说一说!”
对于员工利益如何保障的问题吴荷也正在思考,但始终也没有一个十全十美的方案,要是这个问题解决不了,那私有化就会变成少数人聚集财富的盛宴,这可是触动国家根本的问题,万万要慎重呀!
“我是这么想的,企业私有化后,必然有一部分员工因为能力问题而不适应市场而被淘汰,这是无可避免的,但国家和企业不能放之任之,要对这些人实行能力上的培训,完全可以政府出一部分钱,企业出一部分钱,把他们送到技术学校里去进行能力培养,比如培养两年的时间,这两年之中他们的工资就由企业和政府共同承担,两年后,他们有了能力,也就可以自食其力了。
但这些培训主要是针对一些年轻人,上了年纪的人就不适合了,比如说临近退休的人,他们自然不在其中,这些人怎么办?退休的职工劳保怎么办?我觉得这也可以国家和企业来共同承担,比如说设立一个专门账户,每年企业盈利的收入按照一定的比例划拨一些放入这个账户,国家也可以在养老金账户中划拨一些,退休职工的工资就从这个账户里出,而且国家要对这个账户实现严格的把控,不允许企业私自动用。
要是企业破产怎么办?那就要变卖企业的资产,这些钱要以养老金为先,不能随意用作他用,甚至我觉得,在岗职工也是企业的一部分,没有他们,企业是无法发展的,那么是否可以也让这些职工成为企业的股东,让他们拥有一定的权利,起码有一些话语权,也让那些私营业者有些压力,不知道我的这些主意吴教授能否用的上!”
“嗯,嗯,不错,不错,很不错呀!”
吴荷听了眼睛一亮,虽然刘琅的这个办法还有一些问题,但他提供了一个以前从没有想到过的思路,比如说让职工参股,职工参股就涉及到股份制,私有化转制和股份制结合,这个思路他就从没有想到过。
刘琅提出这个主意可不是心血来潮,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
第213章 最大限度减少工人的损失
在十多年后,国家开始大规模的私有化转制,大量的国有企业都变成了个人的私企,让很多职工的利益受到了损害,这是国家想要的结果吗?当然不是,而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在十年后,很多国企已经到了不得不卖的程度,即便不私有化,国家也没有任何办法让他们起死回生,也不能让那些职工过上好日子,不放弃也得放弃。
那个时候,国企和企业私营业者之间的关系已经变了,国企是处在劣势,私营业者反而占据主动,你卖不卖?不卖你就自己管那些员工的工资吧,要是卖,那就得听我的,我说怎么办就怎么办,所以在这一时期,很多企业都是贱卖到了个人手里,当然,这其中也有着很多腐.败的行为,但根本原因还是政府没有能力来承担企业了。
这个结果就让很多员工的利益受到了损失,他们只得到了不多的补偿就沦为了失业者,而且也没有人去考虑他们的感受,只能放任自流。
但是在八十年代初的形势就很不同,这种危机还没有显现出来,在企业私有化的过程中,国家和企业这一方是占优势的,他可以站在员工的角度来考虑问题,通过一定手段来制约私营业者。
而且这个过程是逐渐进行的,不像十年后一下子大规模爆发,那时,即便是国家有心也无力了。
举个例子,就好比一个人得了病,最初的时候只需要吃药就能治好,但要是这个人没有发现病症,或者认为时间久了病就可以自行痊愈,故此对疾病视而不见,等到病入膏肓之时那就不是吃药就能解决的了,到了这个时候只能手术把毒瘤拿出来,这个过程当然是非常痛苦,即便最后治好也是元气大伤,一时半会也恢复不过来。
国营企业现在就是如此,在八四年已经显露出了病态,国家也有所发现,但是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还在是否要私有化的问题上争论不休,这种争论一直持续到九十年代,等到了发现不私有化不行之时,那已经是“病入膏肓”了,只能采用“手术”这种极端做法,或是破产或是把这些“负担”甩给私人,但在这个过程中那些企业的员工利益已经无法顾及。
那个时候,虽然国家也想方设法让他们再就业,可是一下子那么多工人涌入市场,再加上他们一辈子在工厂做工,没有经过任何其他工种的培训,你让他们如何生活?
既然历史无法避免,何不提前着手,在这些企业刚刚“得病”的时候就开始循序渐进的进行医治,或许这样做就能在未来最大程度的改变这些老百姓的命运,这就是刘琅的想法。
刘琅这个办法果然引起了吴荷教授的。
“嗯,国家和寻求私有化的企业主共同联手承担职工的问题,国家可以减轻一些负担,而这也是那些私有化者所承担的义务;职工以养老金的形式参股,这也会让私有化者有所顾忌,不敢轻易压榨员工刘琅,你的这个办法可真是一种创新,起码在现有形势上可以兼顾多方利益,非常好,非常好!”
吴荷站起身来激动地走来走去,这样的办法他可想不出来。
吴荷当然想不出来,这可是国家经过了三十多年痛和苦之后才总结出来的一种模式,但这种模式也只是一种设想,毕竟在那个时候九成以上的小型企业已经变成了私企,有的因为经营不善破产倒闭,有的则是一飞冲天,成为了国家的骄傲,这种在改革初期就多管齐下的模式也只是存在于理论之中,并没有机会付诸实践,但在这一世,刘琅终于有机会了。
“刘琅,我的团队正在为国家领导们制定一个改革方案,我觉得你这个建议非常有价值,完全可以写进去!”
吴荷拍了下手说道。
“吴教授,你可以先建议国家在小范围内搞一下,比如首都风扇三厂,就是替我们华夏工业科技有限公司代工的那个厂子,这个厂子就是到了不能不改的地步,他们完全可以做为试点企业。
还有粤省一家名为三水思江啤酒厂的企业,我和他们厂长认识,这家厂子也是负债累累快要活不下去了。
这样的厂子做为示范单位,国家应该还是可以接受的,像那些效益好的企业暂时就不要动了,国家也不会同意,等在过三四年的时间,我相信在它们之间就会有明显的差别,是好是坏便一目了然了。”
“嗯,你说得很对,没有对比就没有差距,一方面是频临破产的私有化企业,一方面则是效益不错的国有或者集体企业,如果几年后私有化企业的发展反而超过了对手,这就说明问题了哦,刘琅,难道你这个想法就是从这两家企业身上得来的吗?”
吴荷突然想到了这个问题。
如果说刘琅写了小岛经济学是因为看了资本论这些书籍而有所感,那么刚才这个提议可就不是看这些书才能想到的了,这需要有对国家企业最敏锐的观察力,绝非在书本上就能学到的,看来正是刘琅与这几家企业接触后才有了这个提议,如此悟性,别说是吴荷自己了,就是那些世界闻名的经济学家也做不到。
“哎,刘琅,你让我说你什么好呀!如果你的提议得到上面领导的重视加以实施,并且最终得以论证的话,光是这一点,国企改革第一人的名号就能落在你的头上,可你还不是一个学经济的,这这真是太浪费了,太浪费了……!”
吴荷简直是“痛心疾首”。
“吴教授,国家的改革可不是一个人的理论能够左右得了的,那是需要无数人用实践来证明的,这个提议是否正确,关键还是看如何实施,还有一点,那就是相关的法律一定要跟上,一定要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万不可让各人占便宜,尤其是站老百姓的便宜,老百姓的生活已经够苦的了!”
刘琅想起了前世自己的亲人,爷爷奶奶,叔叔姑姑还有舅舅那些人,他们都是工人,都在十多年后的那场国企剧变大潮的冲击下失去了很多,他们还好,虽然心有不甘但也坚持了下来,还有很多认识的人因此一蹶不振,有的甚至开始痛恨社会,走上了绝路,他可不希望这样的事再次发生,即使历史很可能重演,但也能将损失降到最低。
“好了吴教授,改革方面的事情我也只是提个建议,拿主意的还是国家的高层领导,我的任务是要努力学习,在另外一个行业里帮助国家,咱们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希望我们都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刘琅说完就和吴荷告辞离开。
“这个孩子可真是了不起,小小年纪心中就有国家,光是这一点就比那些大人强多了,要是国家多一些这样的人,国家岂有不强的道理,刘琅,我真是期待呀!期待看到你长大后到底会给国家带来什么样的惊喜!”
看着刘琅离去的身影,吴荷心中不由得升出强烈的期待感。
刘琅能做的只有这些了,只要国家允许放开一些经营不善的小企业,对他们进行彻底的私有化改革,不说别的企业了,那健力保集团就很可能躲过原本失败的厄运,当然,要想真正成为民族第一饮料企业,那还得看李经天的领导能力,他要是没有能力,或许最后健力保也只是个普通的饮料集团。
同时在这个时间段搞改革,国家即便允许私有化也会设立很多限制,不像十多年后那样演变成为一场瓜分国有资产的乱局。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希望那些高层们能够再次放开思想,把这场改革深化下去。”
刘琅现在也只能祈祷了。
第214章 十万元户
吴荷那边在忙碌地编制未来几年的改革方案,刘琅这里的生活也再次回到了正常,每天除了上课就是泡在实验室,然后再到自己的公司或者三厂看看,“指导”那些工人师傅们的工作,他有时也会到吴荷那里询问一下,不过这种事情当然不能一蹴而就,即便是他的提议非常好,可这也只是个框架,如何添加内容还要多方面的考虑,国家才刚刚放开私人企业雇工人数的限制,现在吴荷又要搞国企私有化,说实在的这步子有点大,这其中牵扯太多太多,能不能通过就是刘琅也没有把握,但刘琅还是有一定的信心,那就是邓老的决定,如果邓老能够拍板,这件事就有很大希望。
吴荷的团队为了完善这个方案简直是马不停蹄,有时去找一些法律专家;有时去企业调研,为此他的课程都换成了别的教授来代理。
转眼间进入了六月份,首都的盛夏异常炎热,知了在树上拼命地叫着,骄阳如火,烤的人无法忍受,没有课的时候学生们都躲在树下,或是聊天或是看书,有的干脆就躺在地上呼呼睡觉。
实验室里的温度更是高的离谱,开工的时候,只要没有一些危险的工作大家干脆就脱了上衣光着膀子,另外在四周放了十几台三厂原来生产的电风扇,这种风扇虽然外观不好,但是质量没有问题,强大的风勉强能带走众人身上的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