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之拒做炮灰 第48节
“好!好,奶奶的心肝哦,就是这么争气。”宋氏一把抱住乖孙,乖孙从来没让她失望。
小宋氏也激动得抹眼泪,这是喜极而泣,真的考中了!就是童生,在他们这儿也是极有地位的,陶家村自上一个老童生过世后,到现在都没再出一个童生,可想而知,这童生也不是多好考的。
“哥哥,牛牛也要抱。”赶过来的小牛牛凑热闹。
陶大勇兴奋地将小儿子举起来,举得高高的,小牛牛立即抛弃最爱的大哥了,拍着手就爹再举高高。
村口的村里人也听到了,赶紧跑回村里,尤其是族长那里要通知到,这是整个陶家村的大事。
所以没等他们回到家,族长就带着人迎了过来,一位拄着拐杖着的族老问陶大勇:“元景真的考中县试案首了?”
“是的,”族老耳有点背,陶大勇特地放大声音,“是案首,成童生了,等六月去省城参加院试。”
“哈哈,好!元景好样的!替咱陶家村争光了,陶大勇你也是个好了,养的好儿子。”族长高兴道。
陶大勇得意地挺了挺胸膛,是啊,是他养的好儿子,他家的!
第075章
还没拿到秀才功名,元景便发现村里人对他的态度发生了不小的改变,过去会将他当成孩子看待,比如永林叔看到他有时会拍拍他脑袋,有时会举高高来表达对他的喜爱,这回,陶永林习惯性地要拍上他脑袋的最后一刻,硬生生地刹住了,转而改拍了下他的肩膀。
小孩子要找他玩闹时,也被大人阻止住了,看他的眼神里带了几分敬重,族老们的态度也客气多了。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一个微小的改变,让元景深深地意识到这个年代有功名的读书人,在老百姓心目中是多么神圣,这个认知可比现代社会要深刻得多,现代社会可不只有读书一条出路。
元景回到家中,老太太就想好好庆祝一下,不说办流水席,也得请人好好吃上一顿,被元景连忙阻止了,就自家热闹一下便可以了。
“奶奶,这才刚开始,六月份我还要参加院试,以后我还想要继续考下去,现在一个小小案首就要庆祝,让人知道了会觉得太过猖狂了。”
但也不能让老人家失望不是,元景继续说:“奶奶,不如等我拿到秀才功名再一起庆祝吧,六月份的院试,孙儿还是挺有信心的,就隔了四个月时间。”
“那好,奶奶就听乖孙的,到时候一起庆祝,今天就让老大一家过来一起吃顿好的庆祝一下,大勇啊,赶紧的杀鸡宰羊。”老太太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洪荒之力,大声吩咐起来。
元景看得哭笑不得,不过也能体会到老太太的心情,所以没再阻止免得让老太太扫兴。
陶大勇高兴,小宋氏高兴,陶大柱和大丫二丫三丫也都高兴,心情有那么点不愉快的也许就王氏了,心道又不是她儿子考上案首,有什么可高兴的,但面上却不敢在老太太面前流露出来,否则以老太太的功力非得将她骂得狗血淋头不可。
陶金宝也很矛盾,每回回大屋这边就能吃上好的,经常能吃到肉,可是到了这边,不管是奶奶还是叔叔哥哥们,都不准他撒欢,更不准他欺负自己的姐姐妹妹,老太太见了就要呵斥了,可在自家中,王氏却从来不管的,还觉得是应该的。
“宝啊,以后你要给娘考个那什么案首回来,让娘也高兴高兴,娘看金宝一点都不比那元景差。”王氏抱着儿子嘀咕。
正好这话让出来抱柴禾的小宋氏听到了,她就猜到王氏心里会不痛快,因为她儿子越好她的地位也会越高,王氏可一心想要将自己比下去,可不是她瞧不起这个侄子,就凭陶金宝能比得过她的景宝?她都不敢奢望小儿子能有大儿子一半聪明,王氏还真敢想。
吃完了这顿元景就在家一门心思读书了,学堂不用日日过去了,夫子会布置一些针对性的功课,让他十天半个月去一趟。
家人对他的期盼因为这次的县试案首而变高,这期间比他更紧张,不准小牛牛去书房闹哥哥,就是经过他书房门口时,都注意蹑手蹑脚免得打扰用功读书中的元景,元景自己倒不在意,也说过几次,可家人没一个改变的,元景也只得由着他们去了。
这期间,元景还有闲心做了一副识字板,做成七巧板的形式让小牛牛边识字边玩乐的,小牛牛拿到后果然爱不释手,陶大勇空下来也会教小儿子认上面的字,这两年因为做生意,让儿子教了他不少字。
转眼就三个多月过去了,陶家又忙碌起来,给元景和陶大勇收拾行囊前往省城赶考。
这次给元景送行的人多了不少,元景怀疑整个村子都出动了,族长和族老们还对他殷殷叮嘱,让他放松心情去考,因为在他们看来,就算这次考不过,凭元景十岁年纪就能考中县试案首,这秀才功名是迟早的,甚至还敢再奢望一下举人的功名,那整个陶家村都会因此受益。
“大家回去吧,我走了,考完就会回来的。”元景爬上马车,朝大家挥挥手。
“大勇千万要把元景照顾好,不要马虎大意啊,不然回来后娘饶不了你!”老太太舍不得大孙子去那么远的地方,可不去不行,临走前又叮嘱陶大勇。
“知道了,娘,回去吧。”陶大勇被叮嘱了不知多少遍了,可也没有厌烦的意思。
马车远了,这次小牛牛没有嚎啕大哭,而是抽噎起来,哥哥又走了。
这次出行,牛车换成马车了,是陶大勇特意到车行雇的,有专门的车夫,毕竟路上要花不少时间,到了镇上,与另一位通过府试同样要去参加院试的同窗汇合,学堂中两位参加府试的,最后只通过了一位,另一位又落榜了。
这位同窗姓孙名文敏,今年十八,如果能通过院试得到秀才功名,在这一带也算很不错的成绩了,可是他吧,一点骄傲的情绪都没有,毕竟还有个十岁的县试案首就在眼面前呢,所以同行的路上,本着谦虚的态度不时向元景请教功课。
等到独处时,向自己的书童感慨:“难怪夫子这么喜爱陶元景,跟他相比,你少爷我都觉得这十几年的书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孔武有力的书童:“……少爷不用这么贬低自己的,今年全镇除了陶少爷,就只有少爷成为童生了。”
孙文敏觉得书童不理解自己的心情,跟陶元景交流了才知道,他的功底比自己扎实多了,可他才读了几年书?据他所知,陶元景出身农家,到了六岁才送到学堂开始识字念书,到现在也才将将四年啊。
除了用天才来形容,否则解释不了原因的。
一路走走停停,花了七日的时间终于到达省城文昌城,别说,就连元景也松了口气,享受惯了现代社会的便利,到了这落后的古代,谁来谁知道,反正这屁股快不是自己的了。
孙文敏家是个地主,不缺这点银子,陶大勇也很舍得在儿子身上花银子,所以当天住进客栈后,陶大勇就四处转悠,寻找到一处租房,第二天,连带着孙文敏一起搬进去了,果然这套一进的小院子比起客栈的环境清幽多了,陶大勇又去雇了个厨娘负责给他们做饭,让两个考生什么都不用想,就等到进考场那一天到来。
到了考试那一日,元景和孙文敏才第一次走出小院子,之前看书累了就在小院子里活动一下,元景倒是有心想在这古代的省城里逛逛,见识这里的风土人情和城池的繁华,不过看孙文敏如此用功投入,他也不好意思太闲了。
依旧天没亮到了考场外面,和县试要经历一样的程序,不过参加院试的人可比县试多多了,陶大勇跟儿子一样四处张望,他还看到不少不比他年纪小的童生前来考试,不由咋舌。
少年童生不是没有,父子俩在看到一个约莫也就十一二岁的考生,提着考篮跟他们一样排队等待,对方也看到元景了,那瞬间元景就看到对方眼里燃起战意了,要跟元景一较高下,让元景不禁乐了。
院试分两场,作为年纪最小的考生,元景表现得非常镇定,让主考官学政大人见了都多留意了几眼,可元景浑然不在意,前两世见多了大佬人物。
定定心心考试,考完后提着考篮轻松出考场,一眼就看到伸长脖子找人的陶大勇,看到儿子出来,陶大勇立马跑过来接过考篮,心疼地看着儿子,每一场考试都是对身体素质的一次考验,他在外面等的时候就看到有人吃不消被抬出来的,这让他越发担心儿子情况。
“孙兄还没出来吗?”
“没呢,爹来等,元景先到车里休息一下。”
“好吧。”元景很享受他爹的照顾,自得到县试案首,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大家不再喊他景宝了,别说,每次被这样叫,他都臊得慌,抗议了都没用,而一个县案首有这么大好处,元景有时想,他该再早一点去考的。
没多久孙文敏就出来了,被同来的他的书童搀扶上马车,一起回去。
孙文敏是文弱书生,回去洗漱完吃了点东西就倒床上睡觉了,元景倒觉得精神不错,也许有灵泉水的作用,也许是因为灵魂力增强的结果,这让陶大勇也看得稀罕,因为他儿子比孙文敏小不少呢。
等孙文敏一觉睡醒知道陶元景的情况,他也表示羡慕呢,问了元景原因,元景告诉他,自己天天坚持早晚锻炼身体,时间长了,身体素质就好了,并不会影响读书。
想到以后还要继续参加科考,孙文敏在考虑是不是要让他爹给他请个武夫子,教自己练练拳脚功夫锻炼下身体。
院试还罢了,乡试那是一边考三场,一场在要舍监里关上三天,想想就可怕。
休息够了,四人就出去游玩了,好歹是第一次来文昌城,不见识一下怎行。
省城果然比县城繁华多了,走近一家书肆,里面的书籍比起县城里的齐全多了,看到书元景就挪不到脚步了,正好孙文敏也是个爱书的,于是两人就在书肆里挑起书来。
元景挑的种类就杂多了,有四书之类的科考用得上的,还有不少杂书野史之类的,正史读过了,对这个时空的历史有了一定了解,这些书则能帮助他进一步丰富对这个年代的认知。
对陶大勇来说,当然是给儿子买买买。
刚将手伸到一本游记上面,另一只手同样伸过来,两人同时抓住一本书,元景诧异地抬起来,巧了,另一只手的主人正是进考场那日看到的少年童生,如此近看,这少年童生脸上流露出明显的傲气。
元景眼珠转了转,意识到这少年是冲自己来的,而非手中的这本游记。
元景松开手,好脾气地微笑:“你也看中这本游记吗?那我让给你吧。”
十一二岁的少年,在元景眼中还是个孩子,他对孩子向来挺包容。
见鬼的眼神,谁要他包容?少年看懂元景的目光,有些气急败坏,将书塞进元景手里:“我是看到你在这儿来找来的,你叫什么?我们要不要比一比这次院试谁的名次更高?”
孙文敏和陶大勇听到这边动静都赶过来,生怕他们起冲突,听到少年的话,孙文敏就笑了,分明是想跟年纪差不多的元景一较高下呢。
元景眨眼:“好啊,不过我还不知道你叫什么,对了,我姓陶名元景。”
“我记住了,你也记住我的名字,我姓俞名霄,今年十二,肯定比你大。”
“原来是俞兄,俞兄长我两岁。”
看两个半大少年一本正经地互通身份,要不是两人都是少年童生,让人还以为过家家呢,孙文敏保准笑出声,现在嘛,只能忍了,也想起这俞霄的身份。
“你就是隔壁阳宁县的县案首?”元景两耳不闻窗外事,不知道外面情况,可他去参加过府试的,因而从其他考生口中听过这位少年童生的名字。
“对,我也知道陶元景是你们县的县案首。”俞霄慢吞吞地说,其实最初见到比他还年纪小的元景时,就隐约猜到元景的身份了,因为今年的县案首中,就只有元景比他还小,之前还有点不忿元景抢了他的风头,现在,有点不好意思了。
“快中午了,要不要一起用餐?”元景主动邀请道,因为他知道,要想完成原主的人生进入官场,可不能一人孤军奋战了,同窗与好友都是以后进入官场的人脉。
“好吧,看在你的诚意份上。”
听他这样说,元景也想笑,分明看到他眼里的跃跃欲试,偏摆出一副推辞不得的模样,这性子倒跟恒钧有点相似,但元景很清楚,俞霄不是自己的爱人,但因为俞霄的出现,让他越发想念自己的爱人,不知他人究竟在哪里。
看到儿子交朋友,俞霄这小孩也不是个心性坏的,陶大勇挺高兴的,一行人出了书肆就去了外面的酒楼。
一顿饭吃下来,孙文敏觉得更受打击了,有元景一个天才,又出现俞霄这第二个天才,将他衬托得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容不得半点骄傲之心。
这天之后,几人的游玩队伍又增加了两人,那就是俞霄和他的小厮了,俞霄的条件明显是三人里最好的一个,他们游玩的范围也从城内到了城外,文昌城外有座极为有名的寺庙,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去,三人当然要慕名而去看看是否实至名归。
山上的风景的确不错,游客也挺多,有前来参加院试的学子,还有城里的富户人家,戴着面纱出行的小姐。
几人在山腰看到山脚下有队打马的官兵匆匆而过,方向正是文昌城。
“这是发生什么事了?看这队官兵身上的气势,可不普通。”俞霄讶异道。
元景觉得俞霄挺敏感,或许是出身好见识得多了,他也从这队官兵身上察觉得到一股股见过血的煞气,是上过战场杀过人的。
孙文敏心大道:“左右与我们无关,那边有个亭子,我们到亭子里歇歇脚吧。”
“好。”俞霄立即转开注意力。
三人就元景体力最好,俞霄跟孙文敏差不多,所以两人坐下休息后,元景一人去后面转转,后面的景色更好,他爹去上面给他烧柱香求菩萨保佑他考到好成绩。
后面有山泉,还有道规模不大的瀑布,欣赏美景的元景脚步忽然顿住了,眼尖的看到流淌出来的泉水里有血丝,转眼就被水冲散了。
元景只思考了两秒钟,就果断地寻着血丝流淌出来的方向寻过去,在一个隐蔽处看到一个身影趴在山泉边的石头上,血迹正是从他身上渗出顺着山泉水流淌下去的。
仅凭目测就可以看出这人身形高大得很,两腿修长,一只脚落在水里,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元景的心脏怦怦跳起来,越是走近越是能感应到那股熟悉的灵魂,幸好他找过来了。
元景刚将手碰到这人肩膀上,想将这人掰过身子查看他身上的伤口,要及时处理,可下一刻这人的眸子就睁开来,像鹰一样犀利,换了真正十岁的少年,只怕要被骇得退后一步,元景只是挑了一眉,淡定地说:“你受伤了,我懂点医理,要我帮忙处理吗?”
“对了,我是今年来参加院试的童生,姓陶名元景。”
交待清楚自己的身份,除了让对方放松戒备,也是好为以后的接触作准备,不知道他的身份,如何让对方寻找过来?
看对方的气势就知道身份不简单,又受如此重伤,元景不得不阴谋论了,这人可能是朝廷上的重要人物。
这人定定地看了元景足了半分钟,终于开了尊口:“好,你来。”
元景费了好大的力气将他从石头上拖下来移到平地上,然后检查他身上的伤,这一看元景也忍不住直抽气,这人能忍到现在还活着,真是命大,如果没有他的出现,这人会是什么下场?不会跟上世的周恒钧一样,会因意外而身亡吧?
第076章
这人身上都是刀伤剑伤,伤口大的就有十几道,最严重的就是腰腹间和心口的两道伤,深刻见骨不说,还因为泡在水里的时间长了,皮肉泛白都朝外翻卷着,如果元景是个正常的十岁少年,如果他只是一介普通人,看到这样的伤口早就吓得两手发抖了。
可现在他只是仔细地将伤口里的脏东西给弄出来,找了张大叶子明面上装水来清洗伤口,实际上用的是灵泉水,而且灵泉水跟不要钱似的用在这人身上,一点都不心痛,又去四周寻找能找到的草药,找了石头捣烂了给敷在伤口上,撕下这人身上的内衣下摆,将两处最严重的伤口包扎起来。
自始至终,穆成安的眸子一直追随着元景,看他在自己身上忙碌,看他四处寻找得用的草药,当草药敷到伤口上时,的确感觉到丝丝清凉,如果此刻忙碌的是位经验丰富的大夫,这一切表现就十分寻常了,可放在一个十岁少年身上,这种沉稳劲就让人觉得怪异了。
可奇怪的是,穆成安却没有阻止他的念头,也许敷的草药会加剧他的伤势呢?他穆成安何时这般信任一个陌生人?
元景知道两道目光一直锁在自己身上,却只是紧抿着唇竭尽所能地忙碌着,丝毫也不担心别人发现自己为何会懂得医理,但因为条件有限,元景对处理的结果还是十分不满意,又用叶子装了灵泉水送到这人嘴边,他还不知道这人叫什么名字呢。
“喝点水吧。”
穆成安这次只盯着他看了三秒,就张开了嘴巴,元景小心地倾斜装了水的叶子,水流顺着一个缺口流进穆成安嘴里,十分甘甜,穆成安贪婪地大口喝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