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上帝使用手册

上帝使用手册 第645节

那个时候,连角色都无法操控,恐惧根本进不来。当然,开心估计也进不来。

第六百四十六章 第一步46

一切的根源都在角色上,这就是所谓的“不要思考”吗?

但是,自己如果不思考,又怎么能分析出来这一点呢?

不重要,为什么我要解释别人的话语,关我屁事。

又没有学生需要教授,也没有别人需要说服,我自己理解就好了。

袁长文双手撑在窗框,似乎感觉好了一些,那股压抑的情绪渐渐消散掉。

谁知道未来还会发生什么?

我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寻找地形。真是的,这本来应该是属于本能之类的,就像小孩子对于正确与错误有着天生的敏感性。

而我长大之后,却习惯从眼前的事情来判断正确与错误,根据脑子里的局限来选择言行。

如何才能看见地形?

呵呵,上善若水,没想到自己竟然变成了上善。

不过,当知道自己可以不用脑子的时候,整个人顿时轻松一阵。

我还没有完成,站起来继续前进啊!

袁长文想起帝国的各个宗教,有些是新兴的教派,有些是从母星时代一直流传下来的教派。似乎大家都在描述一种东西,都在强调现实并不真实,然后告诫人们遵循教义就可以获得拯救。

狗屎!

所有宗教里的圣人,都是一种微妙的误导。不管是耶稣还是佛陀,都对所在宗教以及世人产生一种误导。

当然,前提是,耶稣和佛陀确实走到了“真实”的位置,确实不被角色所操控,并且已经斩杀角色。

那么,这种微妙的误导主要有两个。

一,就是个体依旧存在,我们看见耶稣看见佛陀,他们依旧拥有一个个体,拥有一个角色。我们就会以为,所谓的走到“真实”,就是让自己更完美,就是让这个角色看透一些事情。

但事实上,这是关于斩杀角色,一点也不能存留角色。袁长文这个角色跟我毫无瓜葛,不管是从肉体还是思考层面,都是毫无关系的。

二,就是关于仁慈和慈悲,主是仁慈的,我佛慈悲,这两句话就是最大的误导。我们会以为,一个人要想走向“真实”,就必须仁慈就必须慈悲。而且,若是一个大师不仁慈不慈悲,那么他就必然没有走到“真实”。

事实上,真实绝对不是仁慈和慈悲。因为这两个都是人为的扭曲,并且属于局限性的元素,不可能是真实的。比如,一个大师不能随意将茶水倒在路边,那样不文明,所有人看见大师这种行为,内心都会咯噔一下,这家伙多半是假冒的。

而一个仙风道骨,随时充满着仁慈的笑容,对于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半分火气,慈悲为怀的大师,也许会受到大部分人的追捧。

当然,大家追捧美好并没什么不对,只是将这份美好定义为真实,那就完全是反方向。

回到大师乱倒茶水的例子,“不文明”这就是一种人为的设定,就是一种扭曲。如果大师脑子里还有这些玩意,还在靠着这些狗屎来驱动自己的言行,那么大师绝对没有走到“真实”。

水按照地形流动,也许会滋养万物,但同样会发生洪水滔天,杀掉上百万的各种生命。若是按照我们的眼光,这完全跟善良毫无关系,这样的存在怎么可能是真实?水不会思考,没有任何自我定义,只是按照地形流动罢了。

宗教的首要目的,是存活,是保证自身的存在。如果存在和宣扬教义之间冲突,那么宗教会想方设法保存自己,然后再来思考宣扬教义之类的。

比如,佛教讲究普渡众生,那么当佛教自身的存亡与普渡众生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也许当局者不愿意看到佛教宣扬佛法之类的,佛教会怎么做?冒着自身被斩尽杀绝的危险继续普渡众生,还是暂时关闭寺庙不接受任何人的香火?

历史上,佛教闭寺的例子还少吗?

所以,既然宗教的首要目的是保证自身的存在,那么为了达到这一点,所有宗教的圣人全部被美化。耶稣是仁慈的,佛陀是慈悲的,似乎人间的所有美好都集中在他们身上。而信徒就像被驱赶的羊群,不明所以的朝着这份额方向前进。

美好是美好,但并不真实。

没人哪位信徒会记录,佛陀掏鼻屎,或者今天耶稣拉稀。似乎只要提到这点,就会让人感到恶心,然后大量的情绪就掩盖理性。但是,就事论事,难道佛陀不会掏鼻屎?耶稣从来没有拉过稀?

就事论事?

袁长文突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真正理解过这句话。在帝国的时候,当说出“就事论事”这四个字的时候,根本就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在互相攀比权势,这才是说服别人的关键。

自己的看法永远都是扭曲的,永远都是用一小部分信息却得出毫无依据的肯定句。会给所有事物进行分类,这个是好的这个是坏的,这个是善良的那个是邪恶的。

斩杀角色之后,自然也就没有自我定义,也就不会区分。那么,顺着地形,大师也许会杀人,大师同样会不文明,谁也说不清楚。如果某位大师宣扬自己这辈子都不会做坏事,那么必然他没有走到“真实”。

坏事?谁在定义坏事?大师所遵循的坏事这个定义,是跟大家一样还是他自己独自的想法?如果跟大家一样,那么大师也不过是被主流道德所绑架的人而已。若是自己在定义,那么有为何跟大家的定义一样?

另外,自己定义好坏,拿什么来定?难道不是通过别人的眼光来定义好事坏事么?就算再偏执的人,非要将好事定义为坏事,指鹿为马,同样是在某个局限的框架下选择言行。只要不是顺着地形流动,那么就是在角色的操控中。

还是那个问题,我怎么知道我的这个选择是顺着地形呢?

袁长文皱着眉头,仔细思索,因为若是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很有可能就会被角色利用。成为另一种新的自我定义,“嘿,老子就是不文明,你们懂个屁,这个斩杀,这是真实,这是按照地形,你们都是渣渣。”

头脑是可不能知道这点的,因为局限性,脑子里的信息量只有那么点点,又怎么可能总结为一套规律,“如果这样,那么就是顺着地形,如果那样,就是被自我定义所操控”,这是不可能的,都是猜测都是看法都是扭曲。

也许,就是知道吧。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

第六百四十七章 第一步47

人生巅峰?

袁长文突然对这个词语感到好笑,曾经的自己就是这样,为了一个目标而奋斗,为了让角色更加丰满而努力拼搏。只要有机会,就不会放弃,哪怕历经千辛万苦,自己终于还是站在了帝国第一人的位置。

但这一切,在“真实”面前,显得孱弱无力。最关键的并不是自己追求人生巅峰,而是自己被恐惧驱使不得不使劲往前爬。就像恐怖片里无尽漆黑的走廊,自己根本不敢停下来,莫名的恐惧促使我使劲往前爬。

却是,怎么也爬不到想象中的出口。

恐惧有错吗?没错。

如果人人都没有恐惧,那么谁还会去奋斗?谁还想要买房?谁还会必须结婚?谁还要挥洒青春的汗水?怎么还会有国家存在?又怎么会组建军队这种玩意?

没有恐惧,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这样的剧本,谁愿意看?那个“超级VIP”才不会想要这种垃圾人生,要奋斗要热血,要冲突要情节反转,要成功要失败,要赞扬要唾弃,要手舞足蹈放肆嗨,也要瑟瑟发抖低声哭。

想让父母过得好,很多时候是为了炫耀。“看,我带父母到处耍,吃好的,怎样,羡慕吧?你做不到吧?”

但更深一层,其实是恐惧。恐惧着别人背后说三道四,恐惧着别人笑话自己,“你看那个人,三四十岁了,从来没有给父母买过东西,还在找父母要钱”,或者,“看,十年前,他父母意气风发,觉得儿子会怎样怎样。现在呢?房子也没买,婚礼也垃圾。”

最核心的位置,就是恐惧“无我”。角色不会承认自己是无足轻重的,角色更不会承认自己看中的一切都是虚假,自己所信奉的一切都是扭曲。

但这个是事实,无中生有,从空无中精心编织出一个角色,这就是现状。我拼命想要掩盖这个真相,用情绪来掩盖,用否定作为武器,用恐惧来转移注意力。

“想这些,有什么意义”、“有时间考虑这些,还不如好好想想赚钱的事”,这些就是转移注意力的标配方式方法。把某样东西放在最高点,似乎其他任何事情都不如这样东西。比如权利、金钱、生命、荣誉等等。

不过是人为的扭曲罢了。

袁长文这个角色必须存在,必须得到他人的认可,角色的属性必须得到丰满。编造出来如此种类繁杂的人生意义,就是为了在各方面丰满角色属性,不让我知道“我存在”跟袁长文这个角色之间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看起来,我只是在恐惧他人的看法,但事实上,根本没有他人。对吧,所有人都是在我脑子里,所有人的影像都是我想象出来的虚拟数据。而我,被自己想象出来的虚拟人所鄙视,严格来说,我想象这些被想象出来的虚拟数据,在鄙视在讽刺我。

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这不是疯狂,还有什么才算疯?

角色必须这样做,只有这样才能让我恐惧。如果没有他人在我脑子里,那么我的脑子将会几乎一片空白。他人的存在,在我脑子里可以给我提供行动的动力。一方面是恐惧他人的鄙视,另一方面是得到他人崇拜之后的爽感,驱动我去攀登人生巅峰。

其实,所谓的人生巅峰,完全跟时代有关系。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事物,有些年代当朝为官是人生巅峰,有些年代金钱至上,鬼才知道下个年代会流行什么?

总之,就是找了一个大部分人都会羡慕的东西,都在追求却只有少部分人获得的东西,作为人生巅峰。角色当然不会在意具体内容,有这个巅峰存在,那么就足矣。驱赶、恐吓、诱惑等等各种手段,层出不穷。

角色必须做点什么,无所事事的状态是角色难以忍受的。它需要互动,不管这个互动是角色胜利还是失败,都可以证明角色的存在。而没人愿意失败,没人喜欢那种失败的感受,正是如此,角色已经从互动中让我确认了某些自我定义。

比如,“我不能输”,“父母辛苦养育我,我一定要努力报答”,“他算什么东西,不过是有个好父亲而已”,“我才是最厉害的,就算现在不是,以后也会是。”

而且,当角色无所事事的时候,总会有一些东西来促使我行动起来。比如,“现在混吃等死,到时候就等着被生活弄死”,“不努力,怎么可能得到财富”,“人生是一场拼搏,不努力的人最终将被淘汰。”

扭曲的看法,让我信以为真,让我被这些恐惧驱赶着去行动。世界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角色。那些自以为是的看法,那些扭曲,那些自我定义,让我认为世界是某种充满敌意的模样。

所有的看法,都是偏见。

因为所有的看法都是建立在卑微的脑子里,都是依靠那些孱弱的信息和认知而构建出来的。我永远不可能全面的看待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情,总有些地方是我无法知晓的。那么,这种看法,就是一种偏见。

甚至,“所有的看法都是一种偏见”,这句话本身都是一种偏见。

脑子里的看法必须被斩杀,而脑子里的自我定义让我以为“我就是袁长文这个角色”,或者,“我是怎样的一个人”之类的。当我认可这些自我定义的时候,我就是在构建角色。如果地形需要我打破自我定义,我是根本没有勇气去改变,甚至连想都不愿意想。

角色会按照自我定义来行动,但很多时候,行为所获取的利益会跟自我定义相冲突。比如道德与金钱,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到处都是,根本不需要举例。如果是边缘的自我定义,那倒是无所谓。比如超市的自助保鲜口袋,多拿几个在家里用。

但有时候,现状会触及到核心的自我定义。当然,所谓的核心不过是角色非常看重,或者看重的时间比较长,是否核心这种区分本身就是一种扯淡的扭曲。

触及到核心自我定义的时候,角色就会纠结就会难受。解决方法就是,要么增加一个新的自我定义,正所谓认知升级,这样本来矛盾的事情就会显得不矛盾。要么,就是换一个自我定义,让其与现状相符合,自然也就不会纠结难受。

比如,“我为了赚钱,怎么了?我又没犯法,没偷没抢。再说,这不是为了整个家庭”之类的。

角色啊,你就使劲玩弄我吧!总有一天,你要我斩杀干干净净!

当然,也许我根本做不到。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

第六百四十八章 第一步48

聪明?

这是我曾经的称号,好吧,至少是别人经常这样夸奖我。

但仔细想想,聪明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在有限的信息中,尽可能将信息最大化,以推测出最接近事实的猜测。并且,这些猜测可以运用于实际生活之中,比如各行各业的预测,比如考试押题之类的。

本质上,就是一种恐惧。认为这个世界充满敌意,自己必须尽快尽早尽可能多的掌控生活。大到人生规划,小到一些生活琐事的安排,似乎必须要很流畅很有计划才行。

聪明人似乎看不起那些随意安排的人,经常认为这也不规划那也不规划,到时候遇到问题怎么办。难道要当场寻找解决方案吗?有规划似乎显得很有条理,也非常受到欢迎,至少不会被鄙视。

然后,在聪明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本来最初只是避免事情变得糟糕,都后来就会发展成“避免自己不那么聪明”,所有的事情都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聪明。

因为这个时候,聪明已经成为角色的属性,“我是一个聪明的人”也成为一个牢不可破的自我定义。这么多年来,这个自我定义都生存的非常好,并且不断受到人和事的肯定。角色不会允许这个自我定义受到伤害,于是会产生一系列互动。

聪明这个属性,很难反驳,因为确实很有用。比如很快就能掌握新技能,很快就能找到某样事物的规律,很快就可以在各种繁杂的事物中整理头绪。

但这些东西的本质,就是扭曲,就是不愿意放手让事情自己展开,就是不想顺着地形流淌。角色不会愿意这么做,因为这会导致角色的萎缩,所以才会用什么白痴之类的话语来掩盖。

很多时候,角色不会在意显而易见的事情。比如,我知道杯子摔在地上会碎,并且已经被证实了上亿次。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下一次就会有相同的结果产生。我永远也不知道,下一次会发生什么。

但是,角色不会在意,“嗯,那又怎样”,这是经常的话语。角色会不管不顾,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然后继续生活,继续寻找人生的意义,继续去努力奋斗。事实上,我也确实不会故意去摔碎杯子,来测试这个规律。

既然我并不知道下一次杯子摔在地上会怎样,那我为什么不去摔杯子呢?我依旧会小心轻放,所有的行为都是建立在“杯子摔在地上会碎”这个规律之上的。

这就是问题所在。

嘴上说着不知道,但我的行为完全就是建立在知道并且确信的基础上。

袁长文愣住了,完全不知道该如何解释这个问题,更别谈什么斩杀了。如果承认规律的存在,哪怕仅仅是认为在这个虚假的世界中存在规律,那么也就是认可了科学的真实。

也不能说有一定的规律,这个“一定的”量词如何来界定,多少算是“一定的”规律?分界点在哪里?

但我确实不知道,下次摔坏杯子的时候,会不会如同之前上亿次那样,直接碎掉。

首节 上一节 645/132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都市之活了几十亿年

下一篇:学霸聊天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