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使用手册 第955节
反正就是角色死亡,反正就是不真实。
说再多又有什么用,在不真实的层面解释再多也只是为了丰满角色。
不存在什么阻碍,但角色在那里总是让人感到恶心。
死掉吧,短暂的轻松时光已经过去,又来到屠杀的状态。
没有什么好犹豫的,也没有什么值得珍惜,就是毁掉角色摧毁人生。
袁长文这个角色想要继续抓住虚假,那是做不到的,不管是恐惧还是怀柔政策,这个世界的真实性都会消散。
犹如在海洋中抓住气泡,或者抓住彩虹,都只是徒劳。
角色还想继续拽住自己,牢牢抓住破碎的部分想要回到从前。
没有用,袁长文这个角色死定了。
突然感觉自己就像一坨脂肪,然后正在锻炼中燃烧,谁在获利?
当然,这个比喻只是说说,毕竟真实之中没有角色。
而另一方面,不是脂肪自己想要燃烧的。
没有一个我在这里,画面元素就是如此呈现,角色正在斩杀。
看起来是通过一连串的事件让我开始斩杀,看起来是因为自己的愤怒,但这些都只是画面元素解释画面元素。
我什么都不知道,也不想去知道。
没有情绪的拉扯,没有恐惧的鞭笞,我根本不需要去费劲掌控什么,或者绞尽脑汁谋划什么。
那种必须搞清楚的冲动,正在逐渐消失。
这种状态对于脑子里的扭曲是不可理解的,因为脑子里的扭曲就是建立在恐惧的拉扯下,那种满脑子的“怎么办啊”统统都只是情绪的产物。
这个世界不真实,就结束讨论了,还想说什么都是恐惧那个妖娆女子在鞭笞。
可以不承认恐惧,可以说自己很理智并且没有恐惧,但我知道那并不诚实。
首先,我无法搞清楚状况,因为我永远都不是全知。
其次,我没有必要去搞清楚这些状况,也没有必要去掌控什么。
就像水滴不会想着去掌控海洋,就顺流就好。
那种认为自己生而为人,必须使用脑子从而战胜命运,或者不甘顺流必须逆转天地之类的想法,也可以啊。
个人喜好而已。
角色还在死亡,内心犹如无底深渊正在吞噬,又感觉像高山挤压过来却没有物理伤害。
没有什么好说的,也没有什么好辩论的,就是死亡而已。
不会存在什么做人基本原则之类的,那只是角色为了方便生活所设定的玩意。
也许,只是因为帝国高层从建立之初就不擅长杀人,所以才会推崇和平,并且躁动内心关于武力的恐惧。
可以动用金钱欺压,可以动用权势气压,但杀人就是不对的。
说不定,某个世界可以杀人,但是动用金钱来欺压就是被法律否定的。
谁知道呢,我只想对脑子里的扭曲赶尽杀绝,不管是什么内容。
一旦移除时间,脑子里的扭曲几乎都无法继续存活,所以才根本无视“时间线性流逝”这个假设么?
我不知道昨天是否吃过晚饭,我不知道那个苹果是否真的落地,我不知道这个数据是否意味着实验真的这样发生过。
但面对的,只是情绪化的反抗,比如这有什么意义,或者这样说只是极端只是牛角尖之类的。
而另一方面,科学精神的严谨,那种不断刨根问题,不断探究真理的苛刻,就在这里荡然无存变成了一个笑话。
最后,沦落到“有用”就是真理的层面。
死掉吧,这些说过无数次的话语,角色还想继续欺骗还想继续抓住,只是徒劳。
看见了就是看见了,犹如将井绳看作蛇,待到看清楚是井绳之后,想要重新看作蛇就非常困难了。
脑子里的扭曲还存在,依旧只是被情绪抓住的玩意,在那里冒充真实假装很重要。
角色的真实性还在这里,仿佛必须要为角色做些什么,必须要让人生达成些什么,都只是人为的扭曲。
但在角色真实感的加持之下,就算知道是人为的扭曲,也不见得能够摆脱。
一想到自己一事无成,一想到自己只能在阴暗潮湿的廉价钢丝床上吃泡面,似乎就会出现不寒而栗的恐惧。
情绪的拉扯就是这么不讲道理,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并且在情绪之下很容易随之摇摆。
各种方法都要丰满角色,最常用的,无非就是利用善良来彰显自己的存在。
比如做一些善事,或者想象自己做一些善事,看起来是为了别人,但其实只是在丰满角色。
所谓的情义,所谓的孝顺,都只是自身角色的丰满。
不要再去探讨这些玩意,不管怎样解释都会存在漏洞,都可以被人反驳,都可以被人找出漏洞。
思维本身就是一件垃圾工具,这种费劲的事情我不知道自己曾经怎么会如此喜欢。
怎样思考都有漏洞,怎样安排都是“人算不如天算”,所以何苦牢牢抓住脑子里的扭曲,何苦要在扭曲之中寻找所谓的最好。
看起来,自己懂得越多认知升级越厉害,那么自己的选择就会越好。
先不说这种想法本身就是基于恐惧,仅仅是“知道越多选择就越好”这个判断来自哪里?
既然不是全知,那么我怎么知道“未知”部分对于整个事件的影响,也就无法证明“知道越多选择越好”的那个选择是真的“越好”。
只是一种安心,只是一种安抚,只是恐惧那个妖娆女子看见羊羔跟随羊群一起奔跑之后,放下了手中的皮鞭。
真的可以安心吗?
或许,就有人喜欢这种惊心动魄的生活。
不真实,依旧不真实。
根本不需要对脑子里的扭曲整理这么多说辞,一句不真实就可以结束战斗。
我又不需要去说服别人,聊天只能让我陷入角色之中,还是少开口免得恶心。
角色完蛋了,至于多久死亡,我不知道。
很是奇怪,为什么如此惧怕时间,为什么总想赶着尽早呢?
那种越早越好的想法来自哪里?
抛开恐惧的情绪,这种说法为什么会被认可?
依旧是脑子里的扭曲,依旧只是大家都这样之类的情绪化产物。
袁长文这个角色就是莫名其妙的一坨狗屎,装着无数狗屎在脑子里,就像套娃一样。
脑子里的扭曲还想掌控人生,这简直就是一场噩梦。
最快更新
第一千两百三十六章 第一步636
不需要犹豫什么,角色就是要死,脑子里的扭曲就是要毁掉。
太恶心了。
那种来自深渊的吞噬感一直在体内弥漫。
而“这一切都只是意识到的内容,都只是发生在里面”这种微妙的恍惚,也时不时出现。
角色还在挣扎,我又感受到角色的死亡,同时期待角色的破碎。
就是一事无成嘛,完全不需要说那么多,自己就是坠落在这湖水深处,一直坠落。
这一切究竟如何发生,都不是我能够插手影响的。
意识就是局外人,觉察着这些画面元素的呈现。
所谓的我,只是画面元素,只是意识到的内容,依旧是虚假依旧在里面。
但角色假装不是,假装自己可以掌控生活,假装自己的一言一行正在影响世界的运转。
不是这样分离的状态,都是一体,都是整体的直接呈现。
也许,我还在抓住什么,才会导致角色依旧如此顽强。
可是,再怎么挣扎,角色就是角色,袁长文这个角色就是虚假,还能改变什么。
情绪让我看不到虚假,情绪让我变得不诚实。
而且,恐惧本身就不讲道理,你看,一个不是我的角色,却可以如此拉扯我,让我为了袁长文这个角色奔波。
这说得通吗?
当然,画面元素的直接呈现,就是意识到这样的内容,也说得通。
总是会下意识将别人当作真人,这种习惯是如何养成的呢?
我并不是说要将别人当作假人,只是停止相信这一切是真实的。
最关键的是,我也不真实,根本没有一个我。
所以,那种让我嚣张,让我爽快,让我难受痛苦,究竟又是什么鬼。
似乎,自己没法解释自己的行为,为什么要这样选择。
因为根本没有选择,没有通过脑子里的扭曲,只是怦然心动然后就这样做了。
也许可以找到某些理由,但这些理由都是漏洞,可以轻易被别人反驳。
比如,“为什么要喝可乐?”
我想喝点甜的。
“那为什么不喝蜂蜜,那也是甜的,并且对身体好,富含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而可乐含有大量二氧化碳,很明显想要喝甜的,就应该选择蜂蜜之类的。甚至,红糖水也不错呀。”
但事实上,“想喝点甜的”只是事情发生之后反过来寻找的理由,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反正就是想喝,然后可乐正好又在那里。
这种小事大家不会过多的纠结,唐诗是所谓的人生大事呐,这样的回答也许就会被贴上“不用脑子”、“鲁莽”、“冲动”、“不想清楚”之类的标签。
搞笑的是,反问对方,对方也无法给出任何完美的计划或者说辞,因为不管怎样讲,脑子里的扭曲都有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