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学渣获诺奖,能上高中吗? 第161节
胥华茂院士想了想后说道:“我们无法控制量子“叠加态”,它是完全随机的。”
“比如,我想发送一段信息,如0101,代表某个意思。但是它发出来的,是
……,完全随机的一串信息。”
“这时候,就需要传统通信作为辅助,发送信息处发送破解指令,接收信息处接收破解指令,比如,破译指令是:开头1去掉,第六个数开始,后面的全部去掉,这样得到0101。”
“如此,别国也是破译不了我们的,他们只能获取我们破译指令,也就是:开头1去掉,第六个数开始,后面的全部去掉。”
“他们得到这段指令也没有用,因为,他们不知道所发出的量子信息为
……,这一段,是无法破解的。”
陈申摇了摇头道:“是保密了,但纠错这个过程,无法实现超远距离,超光速的信息传递,我们要抛弃传统通信。”
“那,我们必须控制量子“叠加态”,但是,这是不可能的,爱因斯坦说,上帝不掷骰子,但是,在这一领域,我们越来越觉得,上帝是掷骰子的!完全没有规律可言。”
陈申抛出一枚骰子,笑道:“是6。”
又抛了几次,全部正确。
“如果上帝是掷骰子的,那么,换一个不掷骰子的上帝好了,我不喜欢这个上帝!”
胥华茂院士,不可置信的看着陈申。
又一次大会,人头攒动,人又多了。
“上帝粒子,也就是希格斯粒子,当时有个笑话,本想叫它该死的粒子,因为它花了超过100亿美刀,太难寻找了。”
“不过,出版社不允许叫该死的粒子,只能改名,就此上帝粒子诞生。”
“它可以说是万物的起源,没有它就没有现在的人类。”
“宇宙大爆炸理论,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刚出现时,它们没有质量,就像是脱缰的野马,在宇宙中撒欢乱跑。”
“上帝粒子,形成弥漫宇宙的希格斯场,就像是一层糖浆,赋予这些粒子质量。”
“各种粒子,受到希格斯场的牵制,受到阻力,降低了运动速度,最终获得质量。”
“不同粒子,在希格斯场内,受到的阻力各不相同,获得质量也不同。”
“各种粒子们,有了质量的约束,运动速度放慢,凝聚结合了起来,形成物质。”
“从原子到分子,组成我们所处的物质世界。”
胥华茂院士已经忍不住了,举手。
“胥老,您说。”
“陈院士,你是说要寻找上帝粒子吗?通过它,通过希格斯场,改变上帝掷骰子的习惯?”
“这,这可太难了!”
“要寻找上帝粒子,我们无法像砸核桃一样,将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打碎,剥离出希格斯粒子来。”
“必须借助能量强大的粒子对撞机,让两束加速到接近光速的高能粒子迎头相撞,在粒子撞破的碎片中,寻找希格斯粒子。”
“就算是我们有粒子对撞机,上亿次的对撞,才有可能找到希格斯粒子。”
“1989年,漂亮国就在这上面栽了跟头,经费从30亿美刀飙升到80亿美刀,天文数字,严重超支,导致公众反对,认为这是满足科学家的大玩具。”
“最终,漂亮国忍痛中止实验,扔下几十亿的烂摊子。”
“2012年,O洲核子中心,4000位科学家,超100亿美刀,这才发现上帝粒子,不过对撞机的能量已经不够用了,需要建造新的,造价在250亿美刀以上。”
“如果我们也要捕获上帝粒子,修建大型粒子对撞机,这个……”
修这个东西,国内争议不断,一个不好,身败名裂啊。
获得基础数据是物理实验的常态,获得重大突破是意外,这是一句名言。
如果这些钱,打了水漂,你怎么办?
陈申摇头笑道:“我刚刚说了,不同粒子,受到希格斯场影响,收获的质量各不相同。”
“谁说我要制造大型粒子对撞机了,操控上帝?”
“我,要换一个听话的上帝。”
“有一种粒子,不受希格斯场影响,量子“叠加态”也就不再随机了。”
“是一条漏网之鱼,我叫它“鱼粒子。””
PS:鱼粒子瞎编的。
第215章 新的粒子
有两个著名实验,一个叫做双缝干涉实验,一个叫做薛定谔的猫。
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家一直在纠结一个问题。
光究竟是粒子还是波?
牛顿认为,光是直线传播,还会反射,那它一定是粒子。
但光有干涉现象,两束光交叉就会产生干涉条纹,自此两派产生很大分歧。
直到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出现。
如果光是粒子,那么它通过两道狭缝,只会出现狭缝对应的两条杠。
如果光是波,那么它通过两道狭缝,会像是水波一样,两个产生干涉,形成明暗交织的斑马线,多道杠。
实验结果出现,屏幕留下多道条纹,认为光是波。
波动派欢欣鼓舞,粒子派坐不住了,说实验不严谨,光的粒子应该一颗一颗发射出去,一股脑的发射,可能在出枪膛的那一刻,就产生了干涉。
实验升级了。
光子枪,切换成了点射模式。
每次只发射一颗光子,狭缝每次也只有一颗光子通过。
这样就不会和其它光子发生干涉了。
按理说,这样,屏幕上应该出现两个平行条纹,但实验结果却大跌眼镜。
明暗交织的斑马线,多道杠,再次出现。
这怎么可能?
单个光子,不是从左边狭缝过去,就是从右边狭缝过去,怎么产生干涉行为的?
难道是一颗光子穿过双缝的时候,会分裂成两个?
自己与自己发生干涉?
事情变复杂了,抱着这些疑问,物理学家们在双缝前面安装了一个高速摄影机,观察光子是通过哪道缝隙,怎么发生干涉的。
意外发生了,光展现出了粒子性质,屏幕上出现了两道杠。
光子好像知道,自己被摄像机观察,出现了另一种结果?
摄像机移除,光子又出现了条纹斑马线,安装,又是两条杠。
好狡猾。
又进行了延迟双缝干涉实验,结果依然如此。
实验到这里,光是粒子还是波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它的性质竟然取决于你是否在观察它?
恐惧,包裹了当时的物理学家们。
难道,光拥有智慧?
或者有什么大恐怖,在和人类开玩笑?
直到科学家们提出哥本哈根诠释,量子叠加态,被测量就会发生改变,不测量,它就是叠加态,两种可能都有。
比如看孩子写作业,观察他,他是写作业的,我不看,他就是玩游戏写作业两种叠加态。
还有一个著名实验,薛定谔的猫,是关于量子理论的一个理想实验。
猫放入封闭的盒子,盒子里安装了放射性原子核和氢化物装置。
放射性元素在1小时内有50%可能发生衰变,如果发生衰变,就会触发氢化物装置,杀死猫,没有发生衰变,猫就会活着。
根据量子力学,在没有打开盒子之前,放射性元素处于已衰变和未衰变的叠加态。
当盒子打开后,我们只能看到已衰变的核子和死猫,还有未衰变的核子和活猫,两种情况各占五成。
这么一个简单的实验,但在物理学家眼中,情况是完全不同的。
在盒子没有打开之前,猫是一个叠加态,处于生死之间。
猫既可以是活着的,也可以是死的?
太滑稽了。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只有观测,否则一切都是不确定的。
但这却使微观不确定性,变为了宏观不确定性。
因为客观规律是不以意志为转移的,猫又是活,又是死,明显违背了逻辑思维。
这只猫被提出后,就像是噩梦一样,搅动的物理学家们不得安宁。
爱因斯坦就非常反对,说出了那句名言:上帝不会掷骰子,不承认非本征态之说。
他认为,一定会有一个内在机制,组成了事物的真实。
爱因斯坦晚年的时候,花了大量时间检验这种内在真实,但没有完成研究就去世了。
二十世纪,量子力学是最有成就的科学之一,也是最备受争议的科学之一。
它的不确定性,备受争议。
我们无法预知一个微观粒子未来状态,甚至出现平行宇宙论,但量子力学的种种表现,却让我们不得不承认,上帝,是玩掷骰子。
台下众研究人员,听着台上之人上课。
刚开始,还是能听懂的,毕竟是这个领域的。
但是,越到后面,怎么越来越玄乎了?
我们生活的世界不是真实的,是随机的?
上一篇:重生港综:从七十年代开始崛起
下一篇:四合院:满院禽兽馋我老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