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演大佐,全网建议好好查查 第335节
打包下来1000万投入成本,自然演唱会场次越多,门票票房越高,挣得就会越多。
不过,承办演唱会并非一本万利,他称,没有包赚的生意,也要衡量明星票房号召力,票房上不去,成本又很高的项目,肯定很难盈利。
拿到头部明星演唱会承办,相对来说挣钱的确定性越大,但赚钱的演唱会项目今年很难拿到。
一家明星经纪公司对外报价,承办张杰演唱会需要1800万。
如果再加上落地费200万,总成本将近2000万,而张杰演唱会广州单场演唱会票房才2000万,演出商利润空间其实很小。
留给演出公司可承接的优质演唱会并不多,所以演出商的顾虑也就变多,新的演唱会项目不太敢承办。
他表示,某明星第一场洛阳演唱会门票卖得比较惨,之后的演唱会承办权就没人敢接。
从供给端来看,看似热闹的演唱会背后,其实除了明星本人不用担心票房高低,上座率,可以选择拿到一次性演出费报酬,演出商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赚钱。
而从需求端来看,年轻人也会在一次次观看演唱会中逐渐审美疲劳,部分流失,然后回归到之前的消费常态。
不过,对于林夏公司来说,这样的情况还是很少的。
第320章 还得涨工资啊
这段时间的林夏。
倒也算是得了清闲。
在哈市完成了一系列的拍摄之后,林夏也在哈市逛了些天。
甚至在这几天的时间里面,林夏还把自己包裹的严严实实的,去看了几次演唱会。
不得不说,演唱会确实是值得一看的。
之前,林夏一直都没有参与过演唱会这样的活动。
成名之后,也从来都没有去过演唱会。
这几天的时间,林夏算是满足了一番之前自己的好奇心。
况且,自己公司的演唱会,林夏感觉自己还是得去监督一下的,顺便也看看这演唱会弄得怎么样。
林夏在看完自己公司的几场演唱会之后,大体上还是非常满意的。
无论是舞台,还是自己公司歌手的发挥,都是非常不错的。
而且这段时间,明显公司的制作人们,也都发挥的不错,制作出了一些质量不低的作品。
这些歌手们现如今,也已经算是有不少的作品傍身了。
现如今,林夏的公司之中,一线歌手已经有超过十位了,甚至天王,天后级别的也有两三位。
可以说华夏国最火的歌手,现在基本百分之六十以上都在林夏的公司里面。
在音乐领域,林夏的公司是国内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了。
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能到达“明星”级别的音乐人显然不仅能挣钱,而且能挣很多钱。
那些不怎么出名的独立音乐人吧,尤其是那种没有签约大型唱片公司的音乐人。
其实这跟其他行当差不多,赚肯定能赚到,只是肯定赚得也不多。
不过加入了林夏的公司之后,收入就会稳定许多。
至于收入来源,主要是这么几个部份。
一是来自作品的收入,对于独立音乐人来说这部分收入基本可以忽略。
以网易云音乐为例,收入主要包括:播放页面的广告展示分成、按播放量的播放分成和……一些平台代币。
但是这一部分的收入,对于公司的签约歌手而言,还是非常可观的。
但是悲哀的在于,首先各大平台基本上都会要求你先签约,才能获得这些聊胜于无的收入。
然后对于独立音乐人来说,在平台花的钱可能会显著的多于你挣的钱,因为目前各大音乐APP的推广都是很成熟的市场了。
如果你是纯粹业余玩票倒还好,但凡你在音乐事业上有一点点野心,花钱买推广,上新歌榜单,买999评论,全部都要花钱。
不花钱?在当今这个时代你出头的机会就会变得非常渺茫。
第二部分是大头,演出收入。
最爽的当然就是演音乐节了,现在全国各地大小音乐节遍地开花,稍微勤奋一点,一年演个十几场,基本上就能保持温饱水平了。
而大型一点的音乐节,例如草莓音乐节,演出酬劳更是可观——当然这几乎意味着你签约了摩登天空这样的主流厂牌。
同时这样的大型音乐节露面,也能有效地提高音乐人的知名度。
其次就是自己的巡演,目前国内的演出市场还是比较景气的,很少会有那种一场演出观众个位数的演出了。
一年集中巡演个一两次,每次大约十几二十站,如果是乐队的话可以租车上路。
如果是个人音乐人的话就直接火车出行,成本还是能压缩到很低的。
这样下来的话,基本上收入已经可以击败大部分的普通上班族了。
最后就是一些本地的拼盘演出或者商演,也能赚几笔外快。
第三部分商单。
如果自身创作或者制作能力过硬的话,接商单也是不错的来钱手段。
一些中型大型企业商业歌曲,或者某些低成本影视剧的配乐,还有来自一些爱好者的音乐制作需求等等。
这些商单从几万到几百都有,来源可能是淘宝咸鱼,也可能是一些专门的接单平台,还可能来自关系人士的介绍。
有很多原创音乐人,在出名之前都有很长的商单制作历史,后来才慢慢获得了知名度,通过电视选秀等平台混出来了。
最后也可以通过流量变现。
虽然原创音乐人大部分的流量跟“流量明星”相比相去甚远。
但不是有那么一个理论么,3000个忠实粉丝其实就可以养活一个内容创作者了。
所以,只要某位原创音乐人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粉丝基本盘,就可以通过售卖周边产品(服饰生活用品印刷品等等)、收藏品(例如专辑出个黑胶版本),甚至可以通过粉丝的投喂来获得收入(例如国外有onlyfans,国内有爱发电)。
在国内国外都有非常成功的案例,就是音乐人把自己运营成了一个成功的IP,至于音乐本身反而并不是那么重要了。
作为艺人身边最亲近的人,在林夏公司里面的那些工作人员们,几乎每天都会收到各种“进娱乐公司可以和艺人说话吗”之类的问题。
在粉丝的立场每天可以看到接触到哥哥们,了解他们私下的一面,有着各种“福利”,好像很舒适惬意的样子,实则不然。
越是艺人身边的工作角色,越要小心翼翼,挨骂相对也更多,像一样干活拿着勉强糊口的工资。
但是为什么大家每天努力工作,加班(听朋友说wyb团队的工作人员光加班的时间都有6个月的工作日了,所以哪还有时间谈恋爱啊,求求父母放过不要再催搞对象了,能睡觉都不错了!)。
放弃各种假期(基本上年假都没来得及使用今年已经被清零了),面临各种压力(后遗症就是压力肥和脱发)甚至还得上颈椎病静脉曲张,最后还要被骂废物呢?
难道公司的这些工作人员,真的废物真的不作为吗?
首先,公司真的容得下废物的存在吗?
肯定是不能啊。
林夏和人力资源又不是傻子,再怎么是娱乐公司最后都是商业公司,作为商人的老板怎么会允许出钱养废人的情况发生呢。
而且在这种流程化强度高的公司工作,能力不足的人马上就会暴露缺点。
哪个环节频繁出现问题就要找出制造问题的人,马上就会被换掉,不然会给团队带来麻烦,影响整体运营的。
其次,作为工作人员真的能力不足吗?
人们经常能看到粉丝在SNS上面diss各种staff不作为。
对于公司人员们来说,想说的是,公司运营特别是偶像公司运营都是有自己流程的。
传统艺人可能经纪人和宣传主导业务比较多,但是所有的偶像制造公司绝对不是一个人或者少数几个人运营一个多人团队的。
所以某项事物的决定权和运营权也不掌握在一个人手里,而是一整个团队共同配合的。
所以指名道姓单点staff真的是太太太太委屈了。
有可能只是按照公司决定做事,有可能是按照艺人一意孤行要求做事儿,但最后好的结果算艺人优秀,不好的都由工作人员承担。
所以平时娱乐公司的工作人员们都开玩笑,说自己的工作是排雷除爆和背锅。
现在很多粉丝其实出发点是好的,先去和公司表达诉求和建议,但在公司不予理睬或者获得不了相应诉求后,情绪无法宣泄才会说去diss公司。
但是没有任何一家公司任何一个艺人团队希望艺人糊在自己手里,这是真的。
既然是公司有自己的运作方式,那就代表会有自己相对的企划。
粉丝的建议是一定会听取的,但不代表一定要马上行动呀。
比如,粉丝说给我们哥哥连个发展计划都没有。
哪家的发展计划会用文案和文件形式公布于众啊?
公司会总结上一次活动数据,做市场调查,针对下一次专辑/单曲的活动做企划。
这一个看似很简单的动作也是要好多部门配合的。
关于未来一年甚至两年的发展计划,都会在前一年年末做总结报告的时候,一起提出,大家共同讨论,内容细致到每个成员的发展规划和执行方案。
这些经过讨论拍板确定的内容,就会放在公司资料和艺人介绍书里,以便宣传部门和商务部门推资源使用。
但这些都是内部的资料,仅供工作使用,是不会对外公开的。
外界只能看到艺人不停上节目or发歌or出演影视作品,这些都不是说看着不错费用合适就都会接的。
好,这就涉及到粉丝经常觉得有意见的另一个话题——这个综艺/出演这个角色,太符合哥哥了,公司为什么不给推?
甚至有些粉丝会得到一些小道消息,说公司拒绝某些品牌合作,觉得有钱赚还拒绝不可思议。
其实和艺人规划有关,上面说到基于艺人本身和市场情况,公司会对艺人进行发展企划。
比如现阶段,公司只想给艺人做音乐人的人设,那可能会以音乐作品和相关综艺为主,就不太会推影视方向。
工作人员每天接触到的业内消息肯定会是更快更新的,对提升艺人知名度和商业价值有帮助的项目,一定会是第一时间努力接触。
最后没成功,也可能是制作方觉得艺人不符合节目/角色定位,也可能是……你家哥哥业务能力不足真的推不动……
再有,特别在商务方面,大家都讲一个咖位和level。
符合艺人形象的才会考虑。
别的公司不知道,但林夏的这家公司除了品牌价值和艺人形象等考量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参考就是是否过于消耗粉丝。
偶像靠的是粉丝经济没错,但也要换位思考只为赚快钱是否有过于割韭菜的嫌疑,是否会引起粉丝反感等等(正因为如此,如果我们过得比较贫穷哈哈哈)
上一篇:摄影大神,在跑男突然火了
下一篇:神豪:我能看到女神的欲望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