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第72节

  “看你那小气的模样。”

  顿了顿,“等五六月初花期的时候,长势不好的苜蓿就直接还田吧,然后重新播种。”

  向天山想起了苜禾1号,寒风凛冽,但苜禾1号却迎风舞动,像海洋一样泛起波涛,让他一度怀疑是不是春天到了。

  可牛棚里的牛都还没发情啊!

  “苜禾1号种子田产不了那么多种子。”

  “有多少种多少,剩下的继续种普通苜蓿。”

  “还找辉煌买种子?”

  郭阳嘴角上扬,“等7月收获种子时,辉煌说不定已经易主了。”

  又去苜禾1号种子田看了圈,喂了喂牛,郭阳又马不停蹄的回了民勤。

  ……

  从武威进入民勤,沿路都是大面积的耕地,开春后便会种上各种瓜果蔬菜。

  红崖山水库已经调来了黄河水,污水已经稀释。

  水库的生态治理工程被苜禾农牧承接了下来,开春就会在库区周围的沙漠里用麦草固沙,种植梭梭、红杨、沙枣。

  等到了石羊河下游,沙尘陡然多了起来。

  也发现了几个植树治沙项目,有政府的,也有民间公益机构的。

  远远望去,连起来的方格子,就像是一张巨网,将沙漠锁住。仔细去看,草方格里种的是柠条、花棒、梭梭等植物。

  河流尾闾的青土湖附近,大面积的盐碱地裸露,白花花的一片,看起来像雪。

  郭阳想道,“等水来了,将来青土湖附近也可以种上苜禾1号。”

  騰格里沙漠,扎子沟一带。

  沙海农牧已经拿下了这片绿洲边缘的戈壁和沙漠70年的承包权,面积约6.3万亩。

  头戴棒球帽,脚穿沙漠靴的郭阳缓步爬上沙丘,旁边跟著陆汉斌和一个又黑又瘦的男子。

  沙漠松软,一脚踩下去,便陷进去三五厘米。

  郭阳指了指远处绿洲边缘浅浅的沙化土地,表面上还有些植被。

  这里计划建设日光温室,利用丰富的光热资源建设发展果蔬产业。

  “潘工,多久能把这片沙丘推平?”

  潘章成,三十三岁,毕业于技校驾驶专业,原是某国企的沙漠推土机手。

  常年奋战在沙漠油田开发最前线,先后驾驶过各种沙漠机器。在被称作“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这是最艰苦、最能考验人的职业。

  为了把这人挖过来,郭阳先是出了高薪,又特意从美利坚进口了价值三百多万元的沙漠推土机,并花了1点自然能量进行改造。

  潘章成琢磨了片刻。

  “十台推土机的话,至少得干1个月。”

第89章 戈壁上的温室

  郭阳思考了片刻,目光停留在远处蚂蚁似的推土机上。

  “行,那就一个月。”

  “汉斌,给你放权,沙海农牧这边就交给你了。”

  陆汉斌眉毛不自觉的抖动,风沙遮挡不住眼里涌现出的惊喜。

  “老板,我以前也没有治理沙漠的经验。”

  “大胆的去尝试,相信你自己,公司愿意承担伱犯错的成本。”

  随著管理体系的成熟,郭阳随时能为沙海农牧找来掌舵人。

  但他愿意给陆汉斌一个机会。

  随后的两三个月时间里,两千亩戈壁和荒漠逐渐被推平,几百个连片的温室拔地而起。

  县里也依托沙海农牧的土地开发项目,借机在附近的夹子滩设立了移民点,集中进行生态移民安置。

  并推动金融政策,让有意愿的农户贷款自行建设温室。

  不想贷款自建的也可以承租温室大棚,或者参与有偿的防沙治沙劳务。

  整个三四月份,扎子沟一带热闹非凡。

  张竞的摄影机似乎一刻也没停过,每天都在松软的沙土来走来走去,和栽树植草的劳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麦草杆和稻草源源不断的送来,连片的草方格很快成型,在沙漠边缘蔚为壮观。

  而在靠近湖区的区域,已进行封沙育林。

  在流动的沙丘上种梭梭,浇水是个问题,以前农户大都不浇水,存活低。

  但沙海农牧配了水车,在水车上装了水泵,水管可以直接连接到沙漠里。

  这么大的面积,移民的数量也有限,想全部栽完并不现实。

  但沙海农牧委托了航空俱乐部专业飞播种草机组,在隔离带边缘飞播籽蒿、沙蓬、沙拐枣等牧草3万多亩。

  恰逢今年春季雨水较好,种子的发芽率可观,预计植被覆盖率能达到70%左右。

  飞播过牧草的流动沙丘最终会被固定住。

  但由于滥垦滥牧和连年干旱,沙漠边缘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上世纪60年代沙漠边缘还分布著40多万公顷梭梭林,现在只剩下20多万公顷。

  在许多农户的院里,都能看到成垛的死梭梭,都是准备用来烧锅炉的。

  经生态专家预计,若想遏制住騰格里沙漠往民勤的入侵态势,至少要在沙漠边缘飞播牧草两百多万亩。

  陆汉斌大步流星的穿梭在连片的日光温室里。

  温室主要分为两种,“土墙+钢架”日光温室和采用砖墙夹黄沙筑墙的高标准日光温室。

  沙海农牧直接参与种植的日光温室少,种苗繁育、贮藏加工、冷链物流、包装营销才是沙海农牧的布局重点。

  几名正在搭建钢架大棚的老汉凑在一起闲聊著。

  “老丁,你种了那么多年菜,这种温室种菜的技术会不?”

  “就是,现在村社的干部都在忙著动员大伙承租沙海农牧的温室,大伙儿都拿不定主意呢?”

  “听他们说,政府农技部门和沙海农牧会统一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要求还挺严,不按标准进行种植,产品他们不收。”

  “我肯定不会去租温室,租金太高,别到时候本钱都收不回来。”

  “不就是换到了大棚里吗?哪需要什么人指导。”有人愤愤的说道。

  老丁是一名年过六旬的老汉,古铜色的肌肤,脸上皱纹密布,汗水滑落下来。常年劳作的手臂上,也露出结实的肌肉。

  “温室里种菜学问大著呢,尤其是病虫害的防治,如果还按原来的那一套,肯定是种不好的。”

  几人面面相觑。

  老丁也停下来,从地上抓起一把土壤摊开,另几名老汉也凑了过来。

  “但扎子沟都是这种黄沙土,土地廋,留不住水和肥,是种不出来好菜的。”

  其余几名老汉各有所思。

  土壤确实是硬伤啊!

  “听说沙海农牧在那栋玻璃温室里研究基质栽培,进去干过活的人出来都神神叨叨的。”

  “那边管得严,温室外都有围挡围住的,隔得远看不真切,应该能成功吧。”

  老丁卷起了旱烟,眼神深邃,其余人也有样学样。

  “沙海农牧一定得成功啊。”

  “种地是肯定得种的,不然一家子人的生计从何而来。”

  ……

  穿过一些普通的温室后,陆汉斌来到了一栋智能玻璃温室前。

  玻璃温室面积大约200亩,除了承担育苗的任务,这里也是沙海农牧众多科研研究的场地所在。

  比如说蔬菜栽培模式研究,以及现阶段最重要的栽培基质研究。

  陆汉斌走进玻璃温室里。

  一排排果蔬均栽培在宽60厘米、深30厘米的栽培槽内,栽培槽底部铺著塑料棚膜,用来保水保肥。

  棚膜上是厚厚的栽培基质,也就是作物赖以生长的“土壤”。

  几名技服人员半蹲在地上讨论著,注意到陆汉斌到来,才起身。

  一名形容消瘦,带著眼镜,皮肤黝黑的中年男子迎上前,眼神里充满了敬佩。

  “陆总,按照你提供的基质配方,辣椒、番茄和茄子的长势都挺不错,我们初步判断,可以进行下一步了。”

  陆汉斌眼里也带著笑意,从藤架上摘下一个熟透了有些开裂的番茄。

  咬一口,酸酸甜甜的汁液在口腔中爆满,充斥著味蕾。

  短短几个月时间,他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但整日的忙碌不仅调快了生活节奏,也锻炼了他处理问题的能力,练达了人情事故。

  最重要的是他有了在困局中寻觅捷径的能力。

  面对温室面临的土壤有机质养分不足的问题,他准备引进无土栽培的相关技术,并同步和科研院校联合研发沙海自己的基质配方。

  他的想法得到了老板的大力肯定,并直接提供了基础配方,这批基质就是在郭阳的配方上改进而来的。

  两天后,沙海农牧和农技部门组织了温室蔬菜种植的观摩会。

  老丁第一时间报了名。

  当他在玻璃大棚外,排队等著参观时,看到了很多熟悉的面孔。

  许多人都曾信誓旦旦的说不会租温室,但还是都来了。

  靠劳务赚钱不是长久之计,有能力的早都外出务工了,留下来的只能算是半劳力。

首节 上一节 72/67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获得魅魔体质的我,太受欢迎了

下一篇:美食:摆摊的我怎么成厨神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