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寻亲:我爸是返城知青 第122节
眼神看李康都不善了。
或许是察觉到老父亲的目光,美霞勇敢的挡在李康面前。
与他对视着,“阿爸,不许你欺负我康哥。”
林卫华再次听到美霞叫他阿爸,心再次酥软了。
看见美霞,就像看见自己和初恋。
脸像他,眉毛和鼻子却像极了玉珠。
当年的玉珠,可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美女。
要不是他沾了个知识青年的身份,自带吸引了。
否则别想娶到那么好看的老婆。
现在这个罗林香,比起玉珠,差了十万八千里。
脾气也差。
“美霞,你的脾气像你阿妈。对亲近的人都舍不得生气。”
他是看出来了,李康这小子,估计没少弄哭他女儿。
美霞竟然一点脾气也没有。
李康知道他在影射自己,喝着林卫华买的果汁,装作没听见。
“阿爸,康哥今天不是带了初稿来看吗?你快给他看看啊。签约的时候,多给点稿费。”
“我康哥很穷的,来的路上就把钱花光了,全给我们买吃的了。”
“好好好,就趁着现在,看看吧。不过具体稿费,还是要看稿子的质量。”
他还想和平时一样,拿出工作中的公平公正。
可是在面对亏欠多年的女儿时,一个瞪眼,就让他无话可说。
“尽量给李康的稿费耘高一点。”
“我们杂志社最高的稿费标准是千字五百。基本要国内大师级别,能拿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才有可能给到这么高。”
“当然,李康你要是能写出那样一部《茅盾》文学奖作品,以后就财富自由了。”
矛盾文学奖基本上国内文学类最高奖项。
接着就是各种讲座啊,影视,舞台剧改编。
当然,光是靠卖书,也能挣个小几十万。
这年头,小几十万,可不就实现财富自由了嘛。
“我这作品,能被《收获》看上,就是一种荣幸了。至于茅盾文学奖,那是想都不敢想的。”
“你太谦虚了。”
林卫华抬了抬眼睛,就这他们刚在做的位置坐下。
“我看过你之前写的那六千字初稿,已经很不错了。没想到你后面还能越写越好。”
“最近文学界刮起了一股思潮,开始有很多作品在回忆当年那段‘光辉岁月’”
说到这,林卫华先给自己叠了个甲,“当然是打引号的,那段经历其实不堪回首。错过了太多,留下了太多遗憾。”
“这些作者所写的内容,大多也是在发泄,甚至带有批判的意思在里面。”
“但这些人却忽略了自己造下的罪孽。”
林卫华表情沉痛,似乎是真在反思过去的错误。
“你这部《寻亲》,角度就非常漂亮。那群孩子才是真正应该值得社会关注的对象。”
“他们是国家民族的未来,我们这些人就是罪人,身上应该戴着枷锁。”
“林叔,您说的严重了。”
李康赶紧打住了他后续的自我批判,没必要。
美霞也没一丝翻旧账的意思。
他更是不可能去批判那群知青。
时代如此,凡人又能奈何。
“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根本支撑不了那么多的知识青年留在城里,所以上山下乡几乎是唯一解决劳动力过剩的出路。”
“林叔,我理解你们。”
李康只是想安慰一下林卫华,随口就说出了事情的本质。
他觉得没什么,但在林卫华听来,却有些如雷贯耳。
文科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差一些,林卫华追问道:“你是怎么看出问题的本质的。”
“我们这么多青年,现在还叫爹骂娘的人不少,都没人能想出这个问题的关键。”
至少林卫华是从来不知道的,只以为上面那批人疯了。
因此,这几年,签了不少伤痕派文学作品,也是他发泄不满的一种方式。
“很简单呀。人都是要工作,要吃饭的嘛,大城市里岗位有限,当时又家家户户,至少有两个以上的孩子,哪来那么多岗位安置你们。乡下土地广袤,还无人开垦,你们就有用武之地啦。”
“与其让你们烂在城里,还不如种到荒地上,多少还能结出几颗果子。”
李康的形象比喻,把林卫华都逗笑了。
第124章 才千字五百,你拿的出手?
“你这个比喻贴切。”
“经你这么一说,确实是这样。稍微释怀了一些吧。”
“不过,现在后悔的还是没把美霞母女俩接到上海来。”
说到这,他顿了顿,“那个,美霞,我到了上海以后”
后面的话有些艰难启齿,有些求助的看向李康。
“放心吧,林叔。在来之前,美霞已经做好思想准备了。”
“美霞知道你在上海重新找了个婆娘,还担心后妈会欺负她呢。”
“不会,不会。绝对不会的。美霞你放心,你后妈人很好,她现在也希望你早点回去。”
美霞却有些不信他,“你快给康哥看看稿子。”
林卫华理解美霞的心情,只要女儿愿意留在上海,以后有的是时间培养感情。
当下还是要先给李康稳住。
“这小子一点不简单。对那个特殊时代的认识居然超过了我们这代人。”
“能有这样的认识,以后成就肯定也不低。”
林卫华有些庆幸,没有一开始就把李康当做普通孩子看待。
这种可能也比较低,李康现在展现出来的文学天赋,就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说一句天才都不夸张。
“《寻亲》接下来还能保持现在的水准,很有机会获得一些新人文学奖。”
至于茅盾文学奖,那就要公平竞争了。
需要在各个文学大佬,近乎苛刻的评判下,与其他混迹文坛几十年的老怪物们竞争。
现在这年头得个茅盾文学奖,比三十年后得,含金量高得多。
因为是体制内认可的奖项,也被看做是文学界最高成就奖。
这时候的作者还能一门心思扑在作品上,获不获奖都是次要的。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奖项几乎成了让作者及其出版社成名的工具。
“那,阿爸,你之前说的什么茅盾文学奖,康哥这么厉害,有机会吗?”
额~
问的人是自己女儿,林卫华很是宽容。
要是换了别人,可能早就骂他好高骛远了。
“这个嘛,还是有一些希望的。”
林卫华不想让自己女儿失望,其实就是没希望,。
明年就评奖,现在这部作品都还没问世呢。
“那些裁判评判的标准都是有的,尤其喜欢现实主义题材,要是有超现实主义的风格,说不定会让他们眼前一亮。”
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那和李康的专业倒是挺契合的呀。
西班牙语语言文学,涉及到拉美文学的部分,不就有很多超现实主义的作品吗。
一般叫魔幻现实主义。
他在行呀!无非就是强行加入一些扯淡剧情,满足某些人的猎奇味蕾。
不过,想了一下,李康还是决定按照传统文化的理念来写这部小说。
没必要为了满足脱离大众审美的裁判,改变自己创作的初衷。
林美霞才不关心什么题材情节,她关心的是,康哥怎么还没敲定稿费。
“阿爸,你怎么还没给康哥稿费呀。”
“美霞,你别着急,要想拿到稿费,至少也要等书出版了。”
“当然阿爸不会坑你康哥的。”
随即对李康说道:“你这份稿子还要经历一段时间才能出版。你就慢慢写,不要着急。慢工出细活,好好打磨一下。”
“写到十三万字以上,字数越多,你赚的越多。”
然后又教了李康一些写作的技巧,怎么拉长篇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