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苟在四合院:有钱有票的小日子

苟在四合院:有钱有票的小日子 第70节

  看着那人手里半举起来的管叉,票贩子连忙的说道。

  “刘大脖子呀,不好好卖你的东西来干什么啊?后面带着的是谁?”

  被称作米哥的那人也认出了票贩子,手电稍微向下压了压,不过手里的管叉并没有放下,虽然看着有些吊儿郎当的,但依然很警惕。

  原来票贩子姓刘,张旭又上下仔细的打量着那被围脖包裹着的脖子,确实挺粗。

  “米哥,这是我上次买我票的大哥,不知道三哥在不在,这位大哥想要点煤。”

  刘大脖子陪着笑脸说道,上次他在黑市里面碰到了大户卖出去很多票的事情是瞒不过三哥他们的,他这样点出来也是说明这是熟客。

  “哦。”

  米哥点了点头,收回了审视的目光,只见他把两个手指送到了嘴边,一声口哨在这个巷子里格外响亮。

  也就在他的口哨声落下没多久,一个干瘦的黑影从巷子里面小跑了出来。

  “皮猴,刘大脖子要见三哥,你带他进去。”

  等到那个蒙着面干瘦的人走到了面前,米哥对着他说道。

  张旭最终连巷子都没有进去,三哥这些人能把朝阳黑市做成这么大,跟这种谨慎也是脱不了干系的。

  光这巷子口就有明暗哨,在那漆黑的巷子里面,更是不知道有什么,完全就是部队驻扎的风格。

  黑市的组织者就是有能力,张旭在巷子口等了没多久就看到刘大脖子从巷子里面走出来,在他手里也多了一叠煤票。

  这些煤票分为三种,每种一吨,分别是一吨的煤球,一吨的煤块,还有差不多七八百块的蜂窝煤。

  本来刘大脖子拿这三种煤票的意思就是让张旭来挑,口多的人家一个冬天用这一吨煤也就足够了,何况还有原本的配额,那是绰绰有余了。

  但是在他面前的却是位狗大户,张旭依旧在刘大脖子面前保持着大手笔,大手一挥全部都要。

  张旭的那个水暖炉可是吃煤大户,煤块和蜂窝煤制暖的效果也是最好的,至于周莹童屋里的那个炉子,一般用的就是煤球。

  三种煤票最终花了张旭四十几块钱,这也是他一个月的工资了,如果没有空间,还有那时不时的奖励,他也不敢这样造。

  ……

  十腊一,正赶上周末。

  这是传统的祭祀节日,又被叫做寒衣节,祭祖节,据说始于周朝,这是进入寒冬后的第一天,人们在这时候授衣祭祀开炉,提醒注意寒冬的到来。

  原本是家中妇女要拿出棉衣棉服,送给在远方戍边、服徭役的亲人,经过时代的变革,逐渐发展为祭祀祖先、亡人。

  这一天跟中元节,清明节一起,并称为三大鬼节。

  因为破除封建迷信,这个时代连清明都不能进行寄奠活动,更不用说中元节和寒衣节了。

  对于新社会新时代新青年来说,十腊一就是对于封建迷信的一种宣扬,但是对于那些老年人来说,却是对于先人的一种怀念。

  “几点了?”

  感觉到屋里有人,张旭睁开了眼睛,看了一眼窗户,外面的天还是黑色。

  “你醒了,正准备叫你呢,已经五点了,赶快起吧,水都给你准备好了。”

  看到张旭醒来,女人把手里冒着热气的脸盆放到了旁边凳子上,直接拉开了墙壁上的灯绳,屋里面一下子明亮了起来。

  这个时候,电费实行的是包电制,并没有什么电表,而是按照电表泡的数量和瓦数来算,就像是一个15瓦的灯泡,每个月的电费就是一毛五分钱,25瓦的电灯泡,每个月的电费就是两毛五分钱,40瓦的电灯泡,每个月的电费就是四毛。

  不过一般老百姓家庭用的基本上都是15瓦的电灯泡,顶多在客厅的时候用到25瓦的,只有那些有钱人家才会用到40瓦或者60瓦的电灯。

  就像是三大爷家,两间屋子只有一个十五瓦的灯泡,一大爷、二大爷和傻柱家除了客厅是25瓦的,其他房间都是15瓦,许大茂两间房则都是25瓦。

  张旭的屋里和倒座房大部分用的就是25瓦的电灯泡,但是他二楼卧室用的却是40瓦的,这是为了方便他晚上在那里躺着看书方便,至于卫生间、厨房里面用的则都是15瓦的灯泡。

  这也就导致他每个月的电费能达到一块四毛五,这可是十斤大米,不光在整个大院里面,就算是在整个胡同里面都是顶级的奢侈。

  “抱一下。”

  看到周映童转过身要去热水里面拿毛巾,张旭一个翻身下了床直接抱了上去。

  自从两个人确定了关系之后,这一个月以来两个人之间可以说是急速的升温,亲昵的一些小动作不用说了,但是搂搂抱抱周莹童也没有太多的抗拒,不过出于少女的本能还是会扭捏和羞涩。

  要是张旭想再得寸进尺的话,那他的老腰就要受害了,跟院子里那些大姨大妈待的时间长了,真的是不学好啊。

  当然,有时候该受的罪还是要受的,张旭是什么人?那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主,腰受点罪罢了,果园粮仓啥的还是要逛逛的。

第133章 这是你们儿媳妇

  少女的身躯是柔软的,少女的发丝是幽香的。

  张旭在身后抱着周莹童,柔软在胸,幽香在怀,几天没有遇到秦姐的夜袭了,年轻人的火力还是很旺盛的,特别是这样的大早晨,该敏感的还是很敏感的。

  小飞棍来喽。

  蠢蠢欲动之下,张旭抬手向粮仓漫步而去。

  真软真大,手感一如既往。

  “嘶……”

  还没有更深切的体会,腰间传来熟悉的疼痛感,让他倒吸了一口凉气。

  子曰,还真TM的疼。

  接过了周莹童递过来的热毛巾,摊在脸上擦了一把,把毛巾还给了周莹童,接着又被她在手里塞了牙缸和牙刷。

  虽然得寸进尺,会吃些苦头,但是每天早晨醒来就有人准备好了洗脸刷牙水,还有热乎乎的早饭,下午下班可口的饭菜也已经准备好,每天晚上睡觉前,更是有的洗脚水泡去一天的疲劳,可是让张旭只感觉日子舒坦。

  这样的生活放到半个世纪之后,简直是不可想象的,普通老百姓里也没几个老爷们能享受这样的待遇。

  现在早晨的温度也就是十五六度,进了11月那才是一天一个样。

  一碗热乎乎的小米粥,玉米面加猪油滕的热饼子,再配上今年四月份重新开业的六必居酱菜,那叫一个有滋有味,肚子里面热乎乎,浑身都暖洋洋的。

  一顿饭吃下来也就五点,两个人稍微收拾了一下,就拿起了昨天已经准备好的两个包袱出了门。

  刚出了房门推起自行车,张旭就看到了从穿堂走过来,同样提着个小包袱的一大爷和一大妈。

  四个人大眼瞪小眼,彼此都没有说话,只是微微的点了点头。

  这样的日子,大家去干什么都是心知肚明,所以大家都默认的没有说话,说多了可都是错呀。

  其实不光是一大爷,院子里面很多人家都亮起了灯,甚至都可以从窗户看到影影绰绰的人影,平时这时候,除了觉少的老人,大家可都在沉睡当中。

  张旭骑上自行车带着周莹童,穿梭在漆黑的胡同里面,一路上都可以不断看到人影,有些躲躲藏藏,鬼鬼祟祟,就跟见不得人的特务,或者佛爷似的。

  从东直门北边的豁口出了城,这是建国初期为了方便交通拆除的,过了铁道口,往南面望去,隐约的光芒可以看到东直门的全景。

  不过原本连成排的箭楼、瓮城、闸楼、城楼、城墙,多年来因为各种的修建扩张,在已经被拆的七七八八,只剩下孤零零的城门还有几小段的城墙,城外随处可见城墙拆卸下来的夯土。

  城墙的拆除是因为三年的困难时期停滞下来的,过不几年这种拆除就会重新启动,甚至连这些剩余的内城门都会被拆除掉。

  这个时代,出了城墙已经算是郊区了,除了靠近城墙城门的位置还有些连排的平房,越是向外越是空旷。

  在几个主要路口的位置,张旭已经看到一处处燃烧着的火堆,有的离得远,有的离得近,但是互不干扰。

  张旭带着周莹童找了一个还算宽阔的路口停下来,放好了车子之后,张旭寻摸了一个树枝,在路上面画了两个相近的圈。

  这时候的周莹童已经将其中一个包袱打开,四个碗两两的放在了两个圈的面前,里面的东西都是一样的,一个碗里是一块卤肉,另一个碗里则是几个白面馒头。

  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烧纸,是千年来一直留下来的传统,也是国人哀思先祖祭奠先人的一种方式。

  其实老四九城并没有在街道路口烧纸的习俗,在路口烧纸的大部分都可以说是外地人。

  严格说起来,在这个时代真正的老四九城人根本没有多少,顶多占据整个四九城的五分之一,看看海子里面就知道了,100个人里面就不一定有一个老四九城人。

  像是48年,整个四九城加周边地区也只有200多万人,里面还有一半人口是皇粮断绝之后到这里来讨生活的,真正东西城在旗的所谓老四九城人,更是寥寥。

  到了49年,辉煌时刻,一年时间就从外地涌进了200多万人,整个大范围增加到了400多万人,到了60年代,由于工作关系的涌入,和人口的鼓励政策,更是变成了700多万人,根本就找不到多少三辈都是四九城的。

  这些到了四九城的外地人,因为没有办法回老家给自己的先人祭祀烧纸,所以就出现了到十字路口烧纸的现象。

  而在老一辈的传统里面,十字路口是跟阴阳连接通道最近的地方,所以很多先人在回家的时候都会在十字路口停留。

  如果后人在这个时候给先人烧纸,家中的先人就会根据烟气找到自己的后人收取贡品,同时,这种祭祀也是针对于阴界的官差,为自己的家人在下面做好打点。

  张旭画的这圆圈代表的是祭坛,之所以画了两个,一个是用来祭奠自己的父母,另外一个也是周莹童用来祭奠她的养父。

  至于他的爷爷奶奶,他的叔叔还在老家,祭奠的事情就不用他管了。

  除了一个包袱,里面的祭品,另外一个包袱里面装的则是烧纸。

  现在的烧纸没有几十年后的五花八门,基本上就是很普通的黄烧纸,好的黄烧纸基本上是用嫩竹做成的,但是这种烧纸一般只用来在庙宇的祭祀上面,其余大部分都是用草浆、树皮和芦苇做成的。

  这种纸因为材料很容易获得而且廉价,所以价格也很便宜,除了祭祀基本上也没其他的用途,就连擦屁股都嫌这种纸太薄,用完还得洗手,味道久存不散。

  又因为薄,上面能很轻易的被打上铜钱样式的印记,那一摞五叠也就几分钱。

  张旭点燃的第一张黄纸,上面写着的是自己的父母的名字,也是表明这个祭坛上的钱是烧给谁的。

  “爹,娘,儿子又来祭拜你们了,而且儿子这一次还把你们儿媳妇也给带来了。”

  张旭牵着周莹童的小手直接跪在了那里,说道。

  听到张旭的话,旁边的周莹童并没有因为称呼而反驳,而是跟着张旭一样直接的跪在那里,紧抓着他的手,算是心里面默认。

第134章 什刹海秋捕

  “一大爷早,一大妈早。”

  两个人回到了四合院,天也刚蒙蒙亮。

  院子门口也正好碰到了刚回来的一大爷和一大妈,这一次可不能像早晨那一样点头就过,而是认真的打了个招呼。

  一大爷和一大妈是走着去烧纸的,11路跟张旭的二八大杠根本没法比,虽然他们去的地方比张旭去的地方近多了,来来回回也有些气喘吁吁的,反正今天是周末,也能够休息的过来。

  回到家里,两个人先是把贡品摆在了客厅的条几上,那里有早就用黄表纸叠好的牌位,三个牌位一字排列,陶瓷茶碗倒了些大米压实做底,这就成的简易香炉,然后里面插了三根香。

  这样的节日,贡品基本上就是摆一天就可以撤下吃掉了,就算是大户人家也不会轻易的把贡品扔掉的。

  稍微的洗漱一下手上的烟灰,周莹童去了厨房忙活,屋外很快炊烟升起,张旭则是上楼去完成今天的任务。

  100个俯卧撑,秦淮茹都说,腰就是好。

  也许因为今天就是寒衣节,系统给四套完整的冬装,而且还是两套男士两套女士,军绿罩褂、棉衣、绒裤、军裤、翻毛皮靴、绿色军大衣,甚至还有军用棉帽。

  这帽子可是后世被称为雷同志帽,源于苏式卫国战争时期的御寒棉帽,寒冷的日子里,还可以放下两边护住脸颊、耳朵和脖子。

  这个时代,虽然雷同志已经牺牲了几个月,但是向雷同志学习的号召还没有发出来,现在只被称为55式军装棉帽。

  这样两套衣服可以说是解了张旭的燃眉之急,张旭原本的那些冬装,在搬家的时候可是都被他处理掉了。

首节 上一节 70/30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流金香江1987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