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1980 第15节
“果然,脑子跑路了。”
赵园园摇了摇头,啧啧道:“你咋想的?真看上陈凡了?”
许今秋想了下,认真道:“没到这种程度,就是觉得他人挺有趣的,可以试着接触一下。”
“听姐姐一句劝,最好别接触,接触多了,你肯定跌里头。”
赵园园拿出毛巾,洗了把脸:“这人套路太多,老狐狸似的,真要见色起意,能把你吃干抹净了,骨头渣子都不给你剩下。”
晾好毛巾,又补充道:“反正我是觉得,风险太大,不值当。”
“基本赞同!”
许今秋嗯嗯点头,两次接触下来,陈凡身上的标签可太多了,油滑、贫嘴、霸道、套路深……真真是个奇人。
“那就是有不赞同的了?”赵园园坐到许今秋跟前。
“他挺实在的。”
“闹呢?”
赵园园瞪大眼睛,不可思议道:“你是不是对实在二字有什么误解啊?这人口头花花的,就不像个正经人。”
“你不懂。”许今秋笑道。
“那你倒是说说啊。”
“他这人不装。”
“呃……”
赵园园语塞,这点真没法反驳。
从小到大,赵园园见识过太多追求者,各种各样的都有。
有人绅士礼貌、有人温柔体贴、有人光正伟岸……一个个都像开屏的孔雀,想要吸引异性的关注。
陈凡是最不一样的,想什么就说什么,哪怕是套路,他也大大方方的承认是套路,一点也不装。
就算说他见色起意,他也就来一句:美好的爱情,都是始于颜值,陷于才华,相守于三观。
一点没否认是先看上美色了。
“确实不装,这跟实在有什么关系?搞不好,这也是套路呢。”
“就是套路啊。”
许今秋笑了下,给自己倒了杯水:“把真实的自己表现出来,这才是真正要寻找伴侣的态度。”
“你这是陷进去了,都会主动给他辩解呢。”赵园园还是不服气,那人最擅长口头花花、插科打诨,一点也不实在。
许今秋笑笑,也不解释。
她是看明白了,陈凡瞅着一副炙热的模样,表现出“我一定要追到你”的架势,实际上呢,一直都在试探。
几次接触下来,都没有聊过深入的话题。
对自己的工作、家庭之类的,陈凡一句都没问过,同样也没有提起他自己的工作、家庭。
而这些恰恰是陌生男女约会时,必聊的话题。
就像是相亲。
陈凡不是这样的,他只是把真实的自己展现出来,并且用各种语言试探,试图了解自己的性格,判断自己是不是适合的人。
了解了人,他才有兴趣了解其它的。
可能在陈凡看来,像工作、收入、家庭之类的都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人,才是最重要的。
陈凡对自己,第一眼是姿色,但姿色只决定了他想接触自己,在没有足够了解时,他是不会有下一步动作的。
许今秋挺欣赏的这样式的。
比那些面彬彬有礼,内里衣冠禽兽的好多了。
约会的时候,她也不装,该打趣就打趣,该怼回去就怼回去,同样是在试探陈凡,试着去了解他。
必须性格合适,三观合适,才会有下一步的可能。
现在还早着呢。
许今秋很肯定,自己对陈凡是有好感的,目前也只是好感,能否再往前一步,需要了解的东西多着呢。
相信陈凡也是同样的想法。
见她这样式,赵园园无奈地叹了口气:“回头我跟大姐说下,让她给你把把关,要不然我不放心。”
“过段时间吧。”
大姐,是大杂院里的一个姐姐。
今年才二十岁,但已经是舞蹈团的台柱子,许今秋和赵园园能进舞蹈团,也是“大姐”给托的关系。
她俩从小就跟在大姐后边玩,算是大姐带着长大的,真要论起关系,跟亲姐也没多大区别。
“也不能太久,我怕你很快就陷进去,对了,你今儿回去不?”
歇了一会儿,缓过劲来了,赵园园开始收拾衣服。
她们家离南锣鼓巷并不远,骑上自行车,每天来回都行,赵园园是懒得来回折腾才住宿舍的。
“必须回去啊,也就是家里没地儿住,不然谁住宿舍啊,也就你这样的懒虫才喜欢赖宿舍里。”许今秋揶揄道。
第16章 有好事儿
京城的住房有多紧张?
大杂院本来就够紧凑了,为了挤下更多人,院子里到处都是违建的地震棚、小厨房,满满当当的。
有些院子,甚至被挤占得只剩下单人通过的小巷子。
这两年就更挤了,知青大量回城,找不到工作、分不到房子的,全家挤在一块,晚上想办事都找不到地儿。
许今秋家就是这样。
她家在院子里有三间房子,小时候还算宽敞,现在就不行了,俩哥哥都结婚了,一人占了一间房。
剩下一间是父母住的,还有四个孙子孙女,她都没地方挤。
回城之后,许今秋就借住在赵园园家里,一直到进入舞蹈团工作才搬进职工宿舍,只有周末才会回去吃饭。
倒不是说许今秋跟家里关系不好,恰恰相反,父母都很宠她,只是这种情况很普遍,很多知青回城后,都借住在别人家里。
高层也看到了,为了缓解住房紧张,年初推出第一批商品房,就在团结湖那块儿,400元一平,一套三万元。
然而,并无卵用。
在这个万元户都要戴大红花的时代,有几个家庭能拿出三万元?
京城的万元户占比仅1%。
第一批商品房才160套房子,开盘几个月了都还没卖完呢。
说到底,还是穷闹的。
对比如今的住房条件,李红兵一个老光棍占着后院两间大屋,有多招人恨就可想而知了。
院里头的人,没少诅咒他一个跟头栽死在马路上。
这样大家就能吃绝户了。
不过可惜,李红兵不蹬三轮了,打算干个体户了,买回来一大堆家伙什,还有材料,在院子里做起了酱菜。
“兵子哥,你这是打算大干一场呢?”陈凡讶异地看着。
李红兵是真莽啊,头一次创业就敢砸钱,光是咸菜缸就买回来十几口,这规模开家店都够了。
“做酱菜,腌制要时间,备货要足,要不然干不长久。”
“是我外行了。”
见李红兵开始打水洗缸,陈凡上前搭把手,俩人忙活了小半天才把十几口缸全部刷干净,倒扣着晾干水分。
翌日,李红兵开始加工了。
陈凡也干起了正事,把最近写的稿子整理出来,写了有足足二十章,差不多二十万字,今儿正好去交稿。
出门时还看到关月梅正跟一群老太太聊天呢,手上拿着报纸,都是陈凡买回来,关于《最美的青春》正面评价的。
前些天院子里传闲话,说是《最美的青春》要被下架了,可把她气得不轻,今儿算是找回场子了。
“大爷,还记得我不?”
东四八条52号院,人民文学杂志社大门口,陈凡掏出香烟给门卫大爷递上一根,上次能顺利投稿,大爷可是帮了忙的。
“是你啊,今儿又来投稿了?”
门卫大爷接过烟,麻利地点上:“你那小说可是出名了,这阵子王主编他们没少说你呢。”
“是吗?我得去听听他们咋说的。”
陈凡掏出一包牡丹塞大爷兜里才往里走,轻车熟路地去了小说组的办公室:“王哥,在忙呢。”
“你可算来了,再不来,我都得找你家去了。”
王伟神色大喜,拉着陈凡就到办公室东北角,指着墙角的四个蛇皮袋说道:“赶紧的,把你的东西拉走。”
“我的东西?啥玩意?”陈凡愣住。
“读者来信,你怕是还不知道吧,最美的青春彻底火了,每天都有大量的读者来信。”
“读者也太热情了吧?”陈凡讶异,出刊才几天就这么多了?
四个蛇皮袋,得有一两千封吧?
“这才刚开始呢,远一点的地方寄信过来,一周才能到,肯定有很多信件还在路上。”
“我这搬回去,也没地方放啊。”
“那我管不着,杂志社也没地放,要不你买套四合院,用来收藏读者来信?”王伟调侃道。
“没问题,你给我涨稿费啊。”
陈凡呵呵,闹呢,自己才挣几个小钱,买得起四合院吗?
买四合院收藏读者来信的事儿,也就后世的童话大王干过,但也不是这年头。
上一篇:从面试被拒,到顶级游戏制作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