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我修的老物件成精了

我修的老物件成精了 第189节

  而且,这只老海龟,看背壳的花纹,有点像找他定制贝壳床的那一只?

  是它吗?

  还真的有可能是它……这罗盘,毕竟是老海龟带来的,不是吗?

  “归天然?”

  沈乐试探着叫了一声。海龟并没有什么反应,也许在这段记忆当中,幼童并不知道老海龟的名字?

  它只是驮着幼童,慢悠悠地划动,慢悠悠地往前游。

  沈乐脱离了被淹死的命运,趴在龟背上连喘了几口气,其他的感觉开始泛了上来。

  胳膊上,腿上,脸上,露在外面的皮肤火辣辣疼痛,口干舌燥,肚子咕咕乱叫……

  “喂,老海龟,有没有点什么吃的喝的?”他锤了龟壳。老海龟没有回头,然而一股水汽悠然凝聚,拦在头顶,形成了一朵小小的乌云;

  乌云里淅淅沥沥下起雨来,把皮肤上的盐粒、海水,一点一点冲刷干净。

  沈乐双手捧水,大喝了七八口,身下忽然一空,海龟深深地潜了下去……

  “喂!!!”

  沈乐拼命拍打水面,想要保住自己不沉下去。片刻,又是哗啦一响,海龟再次浮上海面,把他高高驮起。

  脑袋一歪,一条鱼落到龟背上,直直砸在他面前,鱼背、鱼腹的鳞片已经撕开,露出雪白雪白的鱼肉来!

  “这是给我吃的?”

  沈乐讶然。他狼吞虎咽,吃了大半条鱼,才觉得肚里胀鼓鼓、暖洋洋的,重新有了饱腹感。

  老海龟也不跟他说话,也不知道会不会说话,驮着他一路前行。

  终于,眼前出现了一片小小的沙滩,一艘一艘小船翻着船底,晒在沙滩上。

  破烂渔网到处悬挂,一小簇一小簇的渔妇聚集在网边,正在忙着巧手补网。

  看见沈乐被老海龟驮着爬上沙滩,人人惊讶:

  “怎么会有海龟驮着孩子过来?”

  “孤零零的男孩子?这么小?他父母呢?”

  “仔仔,你阿爸阿妈呢?”

  语音嘈杂,呕哑嘲哳,颇有点像沈乐在博物馆听见的当地方言,又有些儿不同。

  沈乐原本半个字都听不懂,在这段记忆里,却根本不用他费心思索,自然而然就明白了意思。

  可明白了意思,却不代表他知道该怎么回答——我是谁?我从哪儿来?发生了什么?

  这些问题,他一个都回答不出来,一个都不知道该怎么答。老海龟把他驮到岸上就不管了,头也不回,爬下沙滩,游进深海……

  然后呢?

  然后呢?

  让我就这样待在这里?没有父母,没有家人,没有来历,连姓氏也不知道?

  我不要跟你姓龟啊!!!

  幸好最年长的那位阿嬷起身看了看他,自行找到了答案:

  “看打扮也是我们这里的孩子。昨天大风雨,听说隔壁好几个村子都吹垮了,船都掀翻了,这孩子,也是一起吹到海里去的吧?”

  沈乐茫然地盯着她看。这位老阿嬷,和周围的渔妇一样,穿着麻布染成的蓝黑衣裤,裤子非常宽大,袖口镶着一寸多宽的黑边。

  赤脚踏着木屐,耳朵上坠子晃晃悠悠。唯一的区别就是,她的发髻上,贯穿着一根五寸长的蛇形长簪,而不是直指天空的尖螺髻。

  她仔细地打量了一下沈乐,蹲下来拍拍他脸颊,叹一口气:

  “从昨天飘到今天,还能保住一条小命。没有渴死,没有饿死,被海龟驮上来……这是天妃娘娘在保佑他吧?”

  “那这孩子……”

  “村里养活吧。”老阿嬷不容置疑地下了结论:

  “天妃娘娘保佑的孩子,让他饿死,那是对娘娘大不敬!一家一把鱼干,也能把他养到四五岁,四五岁就能帮忙干点活了!”

  “这孩子,就叫天保仔吧!”

  沈乐,不,这段记忆里的天保仔,就在渔村里住了下来。说是渔村,其实绝大部分人都住在水上,住在船里;

  只有风浪最大,最不适合出海的时候,才会上岸住到棚子里去。用村里老人的话说:

  “咱们疍民,以前连岸都不许上的。雍正爷慈悲,许了咱们上岸,但是也只能建棚子,不能盖屋,不能买房买地……”

  那棚子,和沈乐在小木偶的记忆里见到过的,老艺人给孩子们唱戏待的茅棚相似。

  用木头或者竹子搭成框架,用旧船板铺地,外面的墙体,仔细看是用椰子叶编的,甚至连门窗都是用竹片编制。

  日常不吃五谷,只吃鱼,把鱼蒸熟、煮熟、晒干以后储藏,日常称为“鱼饭”。

  天保仔被老嬷嬷家里收养,才进棚子里,就会一天三四次帮忙擦抹地板,擦抹船体,擦得干干净净;

  三四岁起,已经可以跟着大人赶海,在海滩上摸虾摸贝壳;

  五六岁起,水性已经不逊于十来岁的大孩子;

  不到十岁,便在船上帮着撒网,捕鱼,在岸边潜水摸鱼摸贝壳,拾取珍珠;

  十岁出头,握着一把鱼叉,甚至敢和鲨鱼斗上一斗!

  七八年记忆一晃而过,如同按了快进键。终于有一天,海面帆樯林立,大船汹涌而来,整个村子里都在喊叫:

  “红旗帮招人啦!红旗帮招人啦!”

  求订阅,求月票,求书评……

第200章 沈乐,为了骗沉船材料做实验,你真会编故事啊!

  红旗帮?

  天保仔?

  眼前灯光亮起,沈乐坐在罗盘面前,呆呆发愣。

  这两个名字好像听过……但是一时又想不起来。不过,能让他觉得“好像听过”,也是历史上留名的人物了吧?

  沈乐摸出手机,输入两个关键词,飞快百度。好半天,长长叹一口气:

  大人物!

  果然是大人物!

  这位是嘉庆年间,广东沿海的一位著名海盗。

  最强的时候,手下有三四万人,五六百艘战船,最大的战船能装12门火炮,都是六磅炮、十二磅炮,甚至十八磅炮。

  横行洋面,抢掠商船,重点抢劫外国商船。嘉庆十五年接受招安,担任正五品武官,后来官至正二品澎湖副将。

  当然,更富有传奇性,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他和他的义母,女海盗郑一嫂,后来成为夫妻的事。

  沈乐查到的各种野史、故事、影视戏剧,但凡提到,就一定要八卦一下……

  “所以,这艘船,这个罗盘,是张保仔留下的吗?船里浓厚满溢的,是张保仔的怨念吗?”

  沈乐抚摸着罗盘,用心神沟通,默默询问。罗盘动也不动,毫无反馈。

  叩问再三,罗盘半点反应都没有,像是已经睡着了,又像是彻底耗尽了力气……

  唉,修复进度不够,就看不到更多的信息,这一点,沈乐也已经习惯了。他抓过测量仪,再度测量一遍:

  “……能量指数好像略微有所下降,但是,能量的性质,偏斜得更厉害了……而且,下降的量,和性质的偏斜,不太成比例……”

  再多引发一段记忆,是否能够让罗盘的能量指数和性质继续变动?

  沈乐有所猜测,却没法验证。至于能量绝对值的变动,和能量性质偏斜之间的关系,可能有条函数曲线,但沈乐没法确定……

  让他自己去算这条曲线,不如让他去死。沈乐果断把一堆数字扔给了特事局,让他们去头疼。

  而他自己,则转而去问博士师兄:

  “师兄,这艘船的来历,原主人,以前的航行记录什么的,有没有线索?”

  “哪有那么容易啊。”师兄苦笑。海底发现沉船,大家最想知道的,就是船的来历,这也是考古的重中之重;

  但是看看多年来的考古记录,“华光礁一号”、“南海一号”、“小白礁一号”……

  是考古学家们不想找到船的原名吗?

  是根本找不到好嘛!

  也就是致远舰的发掘,确定沉船地点在甲午海战地点,上面发现的武器和致远舰的武器对得上,还发现了带“致远”篆书的瓷盘……

  然后,这样能直接确认舰船身份的物件,发现了多少呢?

  三件……

  没错,只有三件!

  两个瓷盘,一把银勺。

  注意,这些瓷盘和银勺,并不是完完整整、干干净净地放在那里,拿起来一眼就看出“致远”两个字;

  瓷盘碎成了十七八片,要大体拼合完整,拿出来斜着仔细看才能看见;

  银勺锈蚀得一塌糊涂,不经过清理、修复,也根本看不见致远舰的徽标。

  事实上,能在海床埋藏的各种碎片当中,找到这样的徽标,沈乐已经觉得,可能是英灵在保佑了……

  而致远舰沉没是1894年,眼前这艘古船,沉没时间,估计是在1810年到1820年之间。

  时间差距太大,又没有特别过硬的证据,这艘船的身份、船的原主人,估计这辈子都不用指望证实了……

  “没有针书,没有更路簿,没有账本。”博士师兄唉声叹气:

  “外国很多船能验证身份,是因为他们用的航海日志,很多都是羊皮纸;

  我们用的全都是纸张!纸张!海里一泡几百年,还有什么东西能不泡烂!”

  “那个……如果让亲历的妖怪来指认这艘船呢?比如说,那只老海龟?”

  沈乐小心翼翼地询问。毫不意外地,他被师兄赏赐了一个大白眼:

  “你在开玩笑!海龟告诉我们这船的来历?这论文要怎么写?”

首节 上一节 189/64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混在1980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