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50年代:从一枚储物戒开始

50年代:从一枚储物戒开始 第33节

  以这些大爷大妈小媳妇们的这种学习态度,想要让他们达到1500字的识字通过标准,可就难了。

  想到一半,他又给自己打了打气,没关系,没困难要上,有困难更要上,不然怎么显出我的水平来,那么多同学都来扫盲,我怎么脱颖而出。

  做好心理建设,他就带着道具走到了最前面的黑板前。

  “各位大爷大妈大婶,我是今天的识字老师,我叫孙志伟,就在旁边的师大附中上高三。”

  “以后我就来负责咱们班的识字课程了,有任何学习上的问题都可以找我。”

  “小子,哪个孙啊,是不是俺孙子的孙啊?”一个大爷调侃道。

  “这位大爷您说的还真没错,我的姓跟您孙子的‘孙’还真是一个字。”

  说着,他抬手把“孙”字写在黑板上。

  “大家看,这个字右边是一个‘小’字,左边是一个‘子’字,‘小子’,‘小子’,合在一起就是‘孙’字。”

  把老大爷那一关轻松过了,他就开始调动学员们的情绪。

  “各位大爷大妈大婶,在上课之前呢,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吧。”

  大家看到这个小先生说话有条有理,面对老大爷的调侃也不生气,不由得郑重了几分。

  当他们听说,小先生上课前要先讲故事,那他们的兴趣可就来了。

第58章 三个故事开局

  他们本来对识字也不是很有兴趣,以前不认识字,几十年不也过来了么,可见识字也没什么用处。

  这就是大多数人的想法,如果这次不是街道那边下了死命令,必须上识字班,他们肯定不会过来,就算来了,他们也是做好了唠嗑的准备了。

  现在能把识字课变成故事会,他们是求之不得,不少人出声附和:“听故事这个好,这个好,小先生,你赶紧讲吧。”

  “我说的这个事啊,大概发生在十年前,就在公主坟那边,有这么一家子,一对夫妻还有三个孩子,两男一女。”

  “男人在外面工作,经常十天半个月的不在家,但是挣钱不少,一家生活还算美满。”

  “结果有一次,男人出门时间有点久,家里又连续发生了好几件意外,女人把家里的钱都用完了,男人还没回来。”

  “不得已她只能找人借了两个大洋,准备撑过几天,等男人回来就还钱。”

  “当时,借钱给她的债主要她写个借据,可她不识字啊,于是就让债主写了个字据,她再按手印画押。”

  “这手印一按,就按出个家破人亡来。”

  底下正在安静听故事的人,已经有点意识到孙志伟的故事是什么了。

  以前借钱被骗的事情,他们或多或少也有听说过,只是没有这次故事里这么有名有姓,发生的地方还就在身边不远。

  “几天后,债主找上门来叫她还钱,男人没回来,她没钱还啊,而且时间也没到。”

  “债主说给她宽限几天,然后就走了。”

  “她以为没事了,结果又过了几天,债主带着官府的人来了,说她欠钱不还,请官府做主。”

  “官府就拿出借据问她,那是不是她签的借据,她看到熟悉的借条和手印就承认了。”

  “于是,官府站在债主那边,要拉她家闺女抵债。”

  “原来啊,那张借条上写的是借款二十个大洋,七日归还,每超一日加一个大洋利息,如不能还清,愿以女儿抵利息。”

  “这些内容,债主可一句都没对她说过啊,因为她不识字啊,别人说什么,她就只有听着。”

  “于是,女儿就被拉走了,后来听说被卖到了八大胡同。”

  说道这里,大家都议论起来,都叹息旧社会的人太坏了。

  可是,孙志伟的故事还没有完,他继续说道:

  “女儿被拉走后,官府给他们重新立了字据。女儿虽然被抵了利息,但欠的钱还是要还,女人只能又在新的字据上画了押。”

  “她以为有官府的人在,那字据肯定没问题了,可惜啊,那些人都被债主收买了,新字据写的是:借款100个大洋,利息每天10个大洋。”

  “等男人回来的时候,利息加上借条上的100个大洋,欠款已经超过200个大洋了,男人也还不起啊。”

  “最后不得已,男人卖了房子、媳妇和小儿子,才把债还清。”

  “但是这个家已经散了,男人带着大儿子不知所踪,媳妇被卖后自杀了,小儿子也不知道流落何方。”

  “一个幸福的家庭被毁了,那是因为旧社会吃人,但是事情的起因,毕竟是因为女人不识字。”

  “大家现在觉得,识字重要么?”

  孙志伟把故事说完,就严肃的扫视一周,每一个被他看到的小媳妇都是一个哆嗦的避开他的视线,仿佛他就是故事里的那个债主。

  看着在场的大爷大妈和大婶都被吓唬的差不多了,他才转口道:

  “当然,现在是新社会了,如果遇到这样的事情可以去找街道举报,肯定有人给大家做主。”

  “虽然没有这么严重的情况了,但是不识字还是会闹出不少笑话。”

  “就说上个月,海淀那边有一个男人,因为不识字走错女厕所,被当做流氓给抓了起来,听说判了三年。”

  “前几天我家旁边的一个邻居大婶因为不识字,把5万块的纸币当五千块花出去了。”

  “回来后她自己怄气,从三楼跳了下去,还好人没死,不过现在也躺在医院里了。”

  “各位大爷大妈大婶,就算没有上面的扫盲要求,识字跟我们的生活也是息息相关的。”

  “就好比外面做工,不识字只能干苦力活,一个月挣10万20万,识字的薪水就高的多,能达到40万50万,还能升职。”

  “小到不会算错帐,大到阻止家破人亡,不识字就只能听天由命,识字了我们就能自己做主。”

  “所以,这个字,大家觉得要不要学呢?”

  孙志伟这一番连敲带打,又是威逼又是利诱,终于把大伙学习的热情提了起来。

  后面就开始正式开始上课,这次当扫盲班老师,他已经根据街道的主要人群设计了识字顺序。

  他让这些大爷大妈们先学认钱,再学算账,先认识蔬菜,后认识工具。

  要让他们学了就立刻能感受到认字的好处,他们才有动力继续学下去,1500个字啊,对零基础的人群来说真不是容易学的。

  后面每次课程他都会设计一个主题,或是认钱,或是记账,或是写名字,再加上穿插的顺口溜,小口诀,识字歌。

  第一个月还只是认字,第二个月开始组词造句,等他开学的时候,学员们已经可以自己书写短句。

  期间,拼音法,拆字法,切韵法他都有试验,看学员们对几种方法的接受程度如何,再根据需要来教授。

  光有这些好方法还不行,还需要有监督有检查,孙志伟给班上50多个学员按住址分了小组,每天轮流检查。

  他还发明了好多新方法,比如,在街口路口设置检查站,最少要认三个字才给过去,认不出来就现场学习,学完才给走。

  还比如,他得到消息,哪个地方有便宜鸡蛋卖,但是想得到消息就要当面认识5个字,认不出来不好意思,消息不能告诉你。

  这些小市民啊,遇到这种能占便宜的时候,如果别人能占到自己占不到,那别提有多难受了。

第59章 识字速成法

  孙志伟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逼她们学习,这比拿着鞭子在后面赶他们还有用。

  通过半年的教学,他自己也在学习和总结经验。

  过年前上完最后一节课后,他将这次教学的经验编纂成册。

  详细描述了12种教学方法,列举了上百个小故事,小口诀,歇后语,顺口溜和识字歌。

  比如:不识字真为难,不会写不会算。亲人千里来了信,看来看去不会念。识了字真正好,会看书会看报。国家大事能知道,生产技术能提高。

  这些小办法,小口诀在实际操作当中十分有用,最后,他把这本小册子命名为《识字速成法》。

  但是,小册子要上交还要等等,后天考核组要来考核识字班成果,只有出了成绩,他的小册子才有价值。

  不过,考核他就没法参与了,只能等结果。

  就在旧历新年前,检查组的考核结果出来了。西长安街这一期16个识字班平均通过率40%,孙志伟带的班级全部通过,简直放了个大卫星。

  跟其他同期的同学和老师们班级的通过率相比,孙志伟班级的成绩可谓鹤立鸡群。

  检查组最先反应过来,他们在各个区专门负责考核,从来没有哪一个班级能做到100%通过考核的。

  他们觉得这班级的老师肯定有什么诀窍,于是又找到了街道,街道也是刚拿到成绩单,还没搞明白情况,就被找上门来。

  经过详细了解,他们找到了学校T委,希望能把这位老师再请回来,讲一讲他上课的诀窍,好让更多的人更快的脱盲。

  最后,孙志伟在家中接待了来访的考核组、街道和校T委的人。

  听到他们的诉求,孙志伟也没有墨迹,直接拿出了自己总结的那本小册子——《识字速成法》。

  三个单位如获至宝,这时候学校T委就显示出了主人的优势了。

  他们率先拿到小册子后,决定上报,并向上级申请印刷这本小册子,让更大范围的人能得到这本小册子的指导,好加快全国的扫盲进度。

  这次孙志伟的谋划又成功了,数月后,他第二次登上了日报的头版,在他的功劳簿上又被记上了一笔。

  也就是他现在还在学习,不然,他的每一份功劳都会化为他的前进动力。

  他还希望在学校的最后几年中,能多立功,等将来正式工作就能有一个更高的起点。

  明年是关键的一年,他即将参加全国联考,囡囡也即将进入小学。

  开过年,孙志伟又忙碌了很多。因为又上了报纸,上级虽然考虑到他还是学生,并没有强制调拨他到各地传授扫盲经验。

  但是也从各地陆续派出上千人前来取经,孙志伟晚上等利用课余时间给一批又一批扫盲老师们传授经验,课本就是刚刚印发的《识字速成法》。

  这种短期培训班3天一期,一周办两期,一共办了4个月共32期,直到他参加联考之前才结束。

  前后有3000多名扫盲班老师学成后奔赴各地,在他们的带领下,全国扫盲工作比以往以数倍的速度推进着。

  52年7月,孙志伟顺利考进北师大幼儿教育系。

  同月23号,上级发出通知,从秋季入学起,大学生废除供给制,实行人民助学金制。

  全体大学生领取助学金作为伙食费(仍享受中灶待遇)。

  其中,普通学生每人每月12.5万元(一套币),高等师范院校本科生每人每月14万元,专科生每人每月16万元,而“调干”学生每人每月32万元。

  大家可能不知道这个所谓的‘中灶待遇’是什么意思,这其实是因为初期货币价值不稳定,而实行供给制的时候的一种伙食待遇标准。

  当时,部队中,师以上干部为小灶,团营为中灶,连以下为大灶;地方上,县以上干部和重伤员为小灶,科、区级干部及轻伤员、产妇等为中灶,一般干部和勤杂人员为大灶。

  伙食费分为粮食、副食、燃料三项;大灶一般每人每日供应油0.02斤、盐0.0125斤、肉0.04斤、菜1斤、煤1.25斤或木柴2斤;中灶按大灶的2.5倍计算,小灶按大灶的3.7倍计算。

  这样算起来,那就是大学生全体享受团营科级伙食待遇。

首节 上一节 33/11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美漫:扮演黄猿,三秒光速下班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