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从一枚储物戒开始 第41节
“那还是靠你们老师辛苦教导。”
两人就开始以囡囡为话题聊了起来,囡囡本人起初还听几句新鲜,接着就不耐烦了,丢开他们两个,跑去找同学玩。
童老师长的符合孙志伟的审美,他自己虽然有点黑,但是这么长时间的锻炼,身体也变得十分强壮。
加上他身高又高,长相谈不上俊俏,但也显出几分刚毅来,可能也G到了童老师的审美观。
两人一开始印象就不错,聊了几句就各自放松了下来,开始互相找话题,不一会就有说有笑了起来。
又过了半小时,看着学生们来的差不多了,一个年纪较大的老师开始点名。
他们一个班级也才20多个孩子,这次又有家长陪同,导致现在大人比孩子还多。
一行近五十人在点名后开始进园,进了公园后,娃娃们一阵欢呼就冲向了里面,老师们赶紧跟上,反而是家长们很淡定。
这一个班里面大部分都是干部和部队子女,其他的也都是GM遗孤,家长们过来也就是走个过场,互相之间谈工作更多,哪里会管孩子。
孙志伟也跟在孩子们身后,不一会就追上了童老师。两人并肩向前,孙志伟故意挑起话题,跟童老师继续交流。
大半个小时后,孩子们都来到小码头边,要去水上划船,带队老师最后安排4人一船,一个家长一个老师带两个孩子。
最后,孙志伟和童老师带着囡囡和小胖子上了其中一艘小船,他跟小胖子坐一头,童老师跟囡囡坐一头,划船主力就是孙志伟了。
六七月的太阳还不是太辣,和风吹拂下,岸边的杨柳随风摆动,远处修葺一新的白塔,在郁郁葱葱的树林掩映间熠熠生辉。
游船转了一圈,大家在水中央再次汇聚,孩子们热闹的打水仗。
孙志伟看时机已到,就开口道:“童老师,您是教音乐的,我刚谱了一首新歌,您帮我斧正斧正。”
“孙同志还会谱曲?”
“我哥可厉害啦,《祖国的春天》《接班人》《数鸭子》都是他写的。”孙志伟对囡囡的捧哏心中点了24个赞,脸上却谦虚不已。
童老师听到囡囡的话,眼中放光。
搞音乐的遇到好听的歌曲都十分关注,特别是刚才囡囡说的几首,这几年到处都在传唱。
没想到这些歌居然都是自己班上学生的哥哥写的,而且孙志伟看着还这么年轻,这可太令人意外了。
“孙同志写了这么多好歌,我可没这个水平来评价。”
“没关系,就当是平常的交流了。”
“那,那好吧。”
孙志伟见童老师答应下来,就清了清嗓子开始演唱。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孙志伟清亮的歌声在水面上飘荡,四周同学们的小船逐渐汇聚过来。他毫不怯场,继续歌唱。
“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水中鱼儿望着我们,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
等第一遍唱完,囡囡已经听的七七八八,开始跟他一起合唱,童老师的记忆力也很不错,陪着两人唱在一起。
等到重复段落,四周很多孩子都会唱了,一时间众多童声压下了孙志伟的歌声。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孩子们清脆的童声远远的传播开来,一遍又一遍,在柳树和白塔间回荡。
第73章 小院温锅
自6月底陪囡囡参加的游园活动,第一次认识了童老师,后面几个月两人又有几次意外的接触。
这是后话且不提,游玩北海之后的一个周末,文津街的小院子已经全部弄好了。
孙志伟抽空去检查了一遍,发现过道上挡雨的走廊有1米2宽,中间跟水池的隔断被做成了一长排座椅的样式,椅背伸出水面。
而长条形的鱼池在原地向下挖了一尺半,又填了半尺淤泥,如今已经放了水,正式修建完毕。
他看后很满意,立即就给鲁师傅结算了工钱,顺便收回了钥匙。
这个钱他不能让街道出,只能自己出,一共花了100万,主要是走廊太长了,材料花了很多。
结算完毕后,他又抽空去海子里抓了不少巴掌大的小鱼丢在池中。
因为池子底下埋好的半尺泥土,都是鲁师傅从海子底下挖来的淤泥,十分肥沃。
他就从北海湖中移栽了十几株小荷花到池子里,又洒下一些水草。
房子已经弄好了,温锅就耽搁不得,周五他就通知了老张、干妈和梁姨三人,通知他们周末来小院子温锅。
他自己是不会做菜的,这一点也提前说明了,要请干妈和梁姨提前过来帮忙弄菜,他只准备材料。
这是一次难得的聚会,而且参加聚会的人都是跟孙志伟和囡囡亲近的人,所以,他难得的准备的丰盛了一些。
主食都不提了,大米和白面都有,肉类主要都是市面上供应的猪肉半扇,另有鸡鸭鱼若干,鸡蛋一篮子。
这种天气肉食都不容易保存,他都是提前放在戒指空间里,早上才拿出来的。
蔬菜就更多了,今年市场比前几年繁荣了很多,市场上供应的常见蔬菜种类也有几十种,他提前一天购买了足量的蔬菜。
考虑到还有几个男同志,他还准备了两瓶汾酒和两瓶莲花白。
因为孩子比较多,他还买了两箱北冰洋汽水,这可是51年才成立生产的新玩意儿,很多人都没喝过。
他还特意用棉被包裹住汽水箱子,用来防止天气炎热导致冷气消失。
早上7点刚过,梁姨就带着一家人先过来了,谁叫她家离得近呢。
梁姨的爱人姓郝,简称‘好叔叔’,两个孩子一个15岁男孩,一个7岁女孩。
过了不到半小时,干爹干妈一家也赶到了。老张距离最远,他也是最后才到。
孙志伟在给大家互相介绍后,大家自己就开始互相认识,成年人交际起来,只要有一个支点,很容易就熟络了。
孩子们认识的更快,特别是年龄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只要玩起来,很快大家都是好朋友。
之后,女人们开始在厨房忙活,男人们就搬了椅子在树下乘凉,至于孩子们,已经全部被过道的池塘吸引了,全部留在过道那边玩水,逗鱼。
孙志伟当然不觉得自己是小孩子,他给男人们倒了茶水后,就留在树下跟男人们闲聊。
虽说大家都在不同的行业,但一说起国家大事,那一个个都头头是道。
孙志伟兴致勃勃的听着他们当着街头宰相,高谈阔论,觉得十分有趣。
没想到,他们通过报纸广播的新闻,再根据自己所在行业内的消息互相印证,还真给他们论出不少事情的真相来。
快到11点的时候,很多菜开始下锅,喷香的香气开始在院子里弥漫开来,引得孩子们不停的向厨房方向张望。
12点正式开席,大人一桌,小孩两桌。
因为是家宴,在孙志伟居中调和下,大家也没太客气,先是共饮一杯庆祝孙志伟和囡囡乔迁新居,然后就开始互相敬酒。
温锅宴一直吃到晚上,等女人们收拾完屋子大家才分别离开。
囡囡对于新家十分喜欢,她特意留下来陪哥哥在新家住了一晚,因为过于兴奋,晚上睡的很晚,第二天一早差点没起来床。
等孙志伟把她送到学校门口的时候,已经迟到了,害的孙志伟都被老师训了一顿。
不过,在学校大门口他又一次见到了童老师。
等囡囡被班主任带进去后,孙志伟找童老师搭了几句话,最后因为里面已经开始上课,两人才分开。这是两人第二次见面。
——
10月份的时候,学校组织学生们沿大街迎接来宾,那场面真是太热闹了。
从南苑机场沿南苑路,永定门,前门到下榻宾馆,沿街几十里20万人夹道欢迎。
因为这种欢迎仪式还是第一次搞,准备不够充分,大家也就是站着喊喊口号,人数虽然很多,但是内容精彩不足。
不过,至此之后几乎形成惯例,动不动大规模,动不动高规格,欢迎仪式的内容也开始丰富起来。
后来的欢迎仪式的队伍,开始按层次,分色彩,形成不同的段落和形状,有平实有重点,天上彩带横幅,地面摩托开道;
再后来沿路又开始增加红旗、彩旗、国旗,鲜花锣鼓,彩带花球,那是花样繁多,丰富多彩、热烈欢快,场面越来越好看。
最高峰时,曾经动员了100万人,当时整个四九城也才400万,也就是说,4个人里面就有一个去了现场。
这也是初期,家中不够自信的表现。等到后面,来的人越来越多,家里开始自信起来,外国人也没什么稀奇的了。
那时才开始逐渐简化步骤,大操大办也逐渐变得稀少,最后甚至要控制接待人数。
不然,人家一来好几百人,那费用花的就跟流水似的,谁也受不了啊。
这种活动规模的变化显示出家中的进步,特别是这一次,也是孙志伟跟童老师之间感情的进步的标志。
就在这次的欢迎队伍里,孙志伟所在的队伍跟童老师带领的学生队伍正好相邻,两人一边挥舞花环一边跟随大队喊口号,顺便交流眼神。
活动结束后,两人在回去的路上又相谈甚欢。
通过三次接触,双方都确定对对方有好感,孙志伟觉得可以提前培养培养感情了。
当然,在此之前,他还要打听一下童老师家里的情况。
第74章 仪式
如果她家里是特别麻烦的家庭,那他只能敬而远之;最好是没有麻烦,即使有点小问题,只要他能解决,那也不怕。
对方是女孩子,他去打听很不方便,这事情最后还是落到干妈陈姨身上。
每周干妈都要接送囡囡上学放学,正好可以找其他老师打听打听。
那天他回去后就连夜赶到干妈家里,把事情拜托给干妈。
干妈不愧是五个孩子的妈,哦,现在是七个了。
对于做媒这种活计,她是门清啊,孙志伟前世就听说过,这时候的大姐大妈们特别热衷做媒。
如今接到干儿子的拜托,干妈陈姨那是热情高涨,誓要把这个媒给做成罗。
孙志伟把事情拜托出去就没再管了,毕竟这事也不急,现在大学严禁谈恋爱,他也就是提前预备着。
陈姨那边正在专心打听人家童老师家里的情况不提。
秋天农忙结束后不久,老张爱人终于带着三个孩子来到了京城,孙志伟特地请他们一家吃了个饭。
从刚接触的情况看,张家阿姨性格很好,只是不太爱说话。
张家大姑娘小兰刚好12岁,已经把家中的很多家务都担负了起来,应该是个好孩子;至于两个小的,现在还看不出来。
唯一让他觉得不妥的是,张兰居然12岁了还没开始念书。他准备找个时间跟张叔聊聊这个事情。
上一篇:美漫:扮演黄猿,三秒光速下班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