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从一枚储物戒开始 第47节
“然后我们就追在后面追到这里。幸亏梁主任你们把人拦住了,不然就叫他们给跑了,这群该死的特务。”
“你做的很好,这几天上门登记,这种情况应该还有,我会跟上面反映,从明天起所有工作队全部带上武器。”
梁主任有点火大,这可是在她的辖区,幸亏没有伤到群众,不然她也有责任。
梁姨随后就去跟巡逻队的战士们沟通,让他们审讯有了结果通知一下街道,他们也要开会说说这个情况。
“梁姨,那户人家最好去看看,我怕?”
“对,那户人家,要么是被害或者被绑,要么就是同伙,必须要去看看。”
梁主任决定去查查那家人,于是她又跟巡逻队的战士们商量了一下,让他们一起跟过去看看。
第83章 冲击
“小孙,我过去看看,你先回去吧,枪我明天还你。”
“梁姨,我还是跟你一起去吧,枪不急,等你用完。”
“对了,刚才我就想问你,你哪来的两把枪?准备当李向阳啊?”
“哈,还李向阳呢,我都打不太准。这是我爸妈的枪,上级发还回来的,还给了我100发子弹呢。您放心,咱有证的。”
“那就好,你既然要一起,那我们就出发。”
此时,又有一些战士和民兵赶了过来,人手充足了,梁主任就做了简单的分派。
所有人分成两波,巡逻队分出4个战士押着特务回局子里,一队民兵跟他们一起。
另一波由岳明在前面引路,梁主任带着孙志伟跟在后面,一队民兵和班队巡逻战士跟他们一起前往爱民街。
爱民街61号院,这是个二进标准四合院,此时宅门大开,无人进出。
战士们首先进门,民兵在后,一边进阶一边搜索,先查倒座房,然后进垂花门在院中警戒,再分别查两侧厢房,最后再查正房和耳房。
整个院子查完,却没有发现任何人,梁主任有点奇怪的问岳明道:“这家原来的住户是谁?”
“主任,原来这里住着杨师傅一家7口,杨师傅是一个老木匠,他跟老伴还有大儿子大儿媳,两个孙子,还有一个女儿。”
“可他们人呢?都跑了?还带着孩子?”梁主任根本不相信,这种拖家带口的会逃跑。
怎么跑,7口人呢,这动静也太大了,根本跑不掉的。
跟着进来的孙志伟脸色很不好看,刚才他从一进大门开始就展开了戒指空间,在战士们检查正房的时候,他已经发现了房子的主人。
“主任,还有地窖。”孙志伟轻轻的说道。
岳明一拍巴掌:“对啊,这种四合院肯定有储藏冬菜的地窖。”
“岳明,你知道他们家的地窖在哪里么?”梁主任问他。
“不知道,不过,这院子也没多大,搜一搜就知道了。”
在一边听着的战士和民兵们已经开始行动起来,很快从倒座房传来一个战士的喊声:“入口在这里。”
众人一齐过去查看,就见倒座房的角落里有一个木头盖板被掀开,一个正方形的地下入口显露了出来。
里面黑漆漆的,隐隐传来一阵恶臭的味道。
梁主任似乎想到了什么,脸色开始难看起来。
“同志们,还要麻烦你们下去看看,情况可能不太好。”梁主任跟战士们商量着。
这时,孙志伟已经从边上的木柴堆中抽出一根粗木柴,正在把一团团干草卷在木柴的一端,下面太黑,他在制作火把。
战士们也有心理准备了,他们将旁边的一个木梯子从洞口伸了下去,在洞口边搭好。
这时,孙志伟已经准备好第一个火把,一个战士从口袋里掏出一盒火柴将火把上的干草点燃。
地窖很深,火把从洞口伸进去,从上面根本看不出里面有什么。于是,一个战士卸下长枪,一手持火把一手扶木梯,攀援而下。
“啊,队长,有尸体。”梁主任已经等不及了,她听到声音后就顺着梯子下到地窖,没一会两人就都上来了。
梁主任面色铁青的道:“杨师傅一家都被杀害了,尸体就在下面。”
“混蛋,他们都该死。”在场众人义愤填膺。
梁主任勉强压下心头的怒火,转身对几个战士道:“还要麻烦你们把情况汇报上去,那几个特务,不要放过他们。”
“请放心,他们不会有好下场,梁主任,我们就先回去了,这边的善后工作就麻烦您了。”
“这是我们的职责。”
战士们走后,梁主任派人收殓了杨师傅一家的尸首。
孙志伟临走前特意询问了梁主任,这种情况是不是经常发生?
梁主任告诉他,这种情况已经很少见,特务肯定有,但是大部分应该都是有身份证明的深度潜伏人员。
像今天这种几个人都没有身份的情况,应该是碰巧遇到了工作人员上门才被发现,从而导致对方直接开火。
一个月后,4个被抓住的特务被明正典刑。
那天从杨师傅家离开后,孙志伟精神一直不佳,直到回到幼儿园,看到孩子们欢快的笑容他才缓了过来。
这是他第一次见到被残害的尸体,这对一个从后世过来的现代灵魂来说,是一次巨大的冲击。
在这方面,他反而不如见惯生死的当代人,这也让他对旧社会有了新的认识。那并不是后世人通过一些文字描述,就能够清晰的认识到的。
已经开国5、6年了,还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如果他穿越到了更早的年代,他都不知道自己怎么才能活下来。
他也意识到,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前赴后继,死都不怕,都要建立一个新的国家,一个人民的国家。
因为如果他们不那么做,那他们的子孙后代就朝不保夕,生不如死。
后来他把这次的事件写进了思想汇报中,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王园长在看到他的思想汇报后,还特别抽时间找他谈了谈心。
王园长说,他的这次思想汇报写的很好,认识十分深刻。并在汇报资料存档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却是孙志伟不知道的了。
明面上,幼儿园收到了一封来自街道的感谢信,梁主任把孙志伟好好的夸了一通,知道消息的同事们都为他高兴。
园内小朋友们的消息都很灵通,不知道怎么传的,就成了孙老师放个假回家,一次就干掉7个坏蛋。
不少孩子都说,长大了也要学习孙老师去打坏人。孙志伟哪里敢任由这个流言传播,赶紧在次日上课的时候更正了信息。
为了封堵流言,他还把铁道游击队的故事给搬了出来,绘声绘色的描述了一铁路上的斗争故事。
搞宣传他是不行的,但是歪楼他太擅长了,一个故事就把小朋友们的关注点给转移了。
故事讲到最后,他还即兴唱了一首《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搞的小朋友们都不愿意下课,非要学这首新歌。
第84章 转正
下一堂课是常识课,任课老师来了后了解了情况,就通情达理的同意跟他换了堂课。
常识课老师还帮助他一起教孩子们新歌,并对他创作的这首歌赞不绝口,甚至自己也跟着学了起来。
“爬上那飞快的火车,像骑上奔驰的骏马,车站和铁道线上,是我们杀敌的好战场。”
孙志伟一句句的教孩子们唱,这首歌不像儿歌,歌词又多又长,他还在担心能不能教的会呢。
结果,现实超乎他的想象,只要歌曲好听,几岁的娃娃哪怕不认识歌词里的字,也能很快学会。
“我们爬飞车那个搞机枪,闯火车那个炸桥梁,就像钢刀插入敌胸膛,打得鬼子魂飞胆丧。”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
一堂课时间,孩子们的歌声从杂乱到整齐,下课铃响起前,孩子们的歌声已经在教学楼中回荡。
午休的时候,园长问了孙志伟那首歌的事,孙志伟也没隐瞒,直说了他的用意。
王园长点了点他笑着说:“这首歌不错,回头把它写出来,教孩子们唱一唱没问题。”
是要写出来,明年《铁道游击队》就要开拍,他要不把这首歌提前公布了,别到时候搞出个乌龙来。
晚上,他在值班的时候,就把词曲抄录了两份,一份给其他老师用,一份寄给了日报社。
40块呢,抵他大半个月的工资。这点稿费他倒是不怕,只要不宣扬就好。
只要不像那些大作家那样,几千几万的拿稿费,还花大笔钱买房子。只要不做这类高调的事情,就没什么问题。
那些后期被整的文人很多都是自己有问题,比如那位写《山楂村》的作家,三年写了四本书,稿费接近两万。
这些钱交了5%组织费,花2500买了套房子,剩下的存银行吃年利率11%的利息,一年就有2000块收入。
每年光利息的收入就比一个12阶干部的工资还高,这不是作死么?不整你整谁?
所以,他从来都没想过写书。现在所有的杂志、报纸都是公家单位,一查一个准,这稿费只要你拿了就别想保密。
他的几次稿费就是几首歌,除了捐出去一次外,其他的都用来改善生活了,给囡囡买点零食玩具什么的,这种是允许的。
时间过的飞快,自从发了粮本粮票以后,每个月孙志伟也多了一样事情,就是去排队买米面。
文津街这一片归属的粮店就在不远处的西安门大街上,一个周末,孙志伟准备去粮店把下个月的米面买回来。
本来也不用买多少,十来斤就够用了,他们兄妹俩大部分时间都不在家里吃。
北海幼儿园和育英学校的师生吃的都是供给粮,上面没让他们交粮票,这也算是供给制留下的一个小尾巴。
算上童老师,将来他们家三个人可都是这个小尾巴的受益者,大家都不做声,他也不会那么傻的主动交粮票。
上面也不可能看不到,只是按现在两个学校的供应情况,如果让大家自己花钱买,那估计家家都吃不起。
到时候肯定就是伙食标准大降,并且延伸出更多的问题。
那还不如继续延续现在的供给模式,相比于全国粮食的统购统销,两个学校这点小口子连个水花都溅不起来,影响不大。
不过,家中有粮,心中不慌,他还是按定量把本子上的粮食全部买回来。
他这个月领取到的粮票可是第一套粮票,全国通用的,没有期限的那种,完全有收藏的价值。
不过,他真的不太在乎几十年后这东西值钱不值钱,这东西的存量太大,增值的再多也值不了多少。
他清楚的记得,从粮票开始发行到粮票退出市场,一共9版全国粮票,全部收集齐全,其在后世的售价也才几万块。
如果是蓝军邮,大龙邮这种珍稀邮票他还有收藏的兴趣,收藏粮票,真没那个必要。
转过年就是56年,他跟童老师的关系已经通过上头的审核。
而今年下半年,育英就要划归教育口子,他已经在谋划把童老师弄到北海来。将来的育英就在风尖浪口,还是早点离开的好。
2月份,孙志伟已经当了一年的预备成员,王园长正在审批他的转正申请,这个时间一般在3个月到半年,看准备的材料齐全不齐全。
他一直都有认真保存相关资料,每个月都要汇报一两次,如今这些东西一汇总,就是他的申请材料了。
上一篇:美漫:扮演黄猿,三秒光速下班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