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从一枚储物戒开始 第98节
孙志伟也松了一口气,终于要送走了。
为什么,因为他这里也积攒了两年的毕业生没办法升学呀。
到今年,幼儿园里年龄最大的孩子已经有8岁了,但是小学不招生,他们也没地方去。
孙志伟不可能放任他们这么小就流落到社会上,只能硬着头皮开了个‘学前班’,把两届大娃娃们都留在幼儿园里。
去年幼儿园超员100人,今年已经超员200人了。
幸好这几年每次拨付的物资都有超额,他努力积攒,又发扬勤俭节约的精神,再加上城墙上的12亩地的产出,这才勉强供应的上。
但他也不可能再支撑1年了,如果下半年再不招生,他这里就要超员300人,他再能攒钱也耗费不起这么多孩子。
如今6届毕业生下去了,空出了学校的教室用来招新生,‘学前班’终于可以解散了。
消息一传出来,他就联系了育英学校。
他这里可是有200个已毕业生,其中有很多孩子的家长都已经不在京城,他需要找一间寄宿制小学,好把孩子们安顿下来。
所以,不跟学校提前联系是不可能的,在他了解的所有小学中,也只有育英才有能力一次吃下这么多‘一年级’生。
如今育英已经划归地方管辖了,里面的不少老师原来就是教孙爱来的,孙志伟还都认识呢。
借着孙爱来早年的名头,他直接找到了育英的曹校长。
等他把情况一说,曹校长就苦着脸连连摇头。
“孙校长,您可别为难我,200个学生,我们学校怎么安排的下来,我们还要招海定的学生呢。”
“别急,别急,您看,我这不是在给您出主意么。”
“我这批学生又不是真的才幼儿园毕业,这两年我在幼儿园里开了‘学前班’,他们都是学习过小学课程的。”
“您看这样,等孩子们来了您就让他们考试,然后把分数最高的一部分散到二年级三年级去,这不就空出一年级的名额了么。”
这个说法,让曹校长思维都空缺了一会,然后他就意识到,这真是个好办法。
“你确认他们都学过小学课程了?”
“曹校长,这我还能骗你不成,你不是还要考试呢么。您放心,真学过,我还亲自教了他们音乐课。”
“行吧,那你下个月把人送过来吧,我们这边也有三届毕业生要进中学,你这个主意我拿过去到育才去用一用没问题吧?”
“随便用,我不收版权费,哈哈哈哈。您放心的去找育才的袁校长,他肯定吃这一套。”
“育才现在不是袁校长当家罗。”
“哦?那袁校长他现在在哪里,现在育才谁当家?”
“袁校长听说是下去学习去了,现在接任的好像是个胖子,具体的名字我没打听到。”
听他这么一说,孙志伟的脑海中就浮现出一个戴眼镜的胖子形象,正是当年给他做入学登记的那位同志——教导主任庞大牛。
呵呵,当初他还差点笑话人家的名字呢。
“您说的这个人我大概知道是谁了,他是育才原来的教导主任庞大牛。为人圆滑,脸庞喜庆,没想到他当了校长了。”
“你认识啊,看来这也是个有本事的,怪不得他能趁势而起。”
“有没有本事我不知道,这位庞校长吃不吃这一套,我也不知道了。我只知道,这个庞校长特别爱面子,不喜欢人家喊他的名字。”
听他这么一说,曹校长心中就有数了,孙志伟虽然只提供了一条建议,但有的放矢总比瞎琢磨强。
“孙校长,这批孩子里面,有特别麻烦的么?”
能当上校长,还是这个时候,哪个不是人精,曹校长也担心接收的学生里面,有谁家里有问题,连累到他的。
“曹校长,我要说一个没有,那肯定是糊弄人。”
“不过,人家既然能容下孩子在我那边两年,都没人来找我的麻烦,就说明问题不大。”
“为了孩子着想,我还把可能有问题的孩子全部改了母姓,您正常接收就成,真要有个万一,责任也不在你,因为资料里面都没有登记。”
孙志伟笑着回答了曹校长的问题,曹校长愣了一会,才叹了口气拍了拍孙志伟的肩膀。
“孙校长,我不如你。”
“行,这批孩子我接了,过一个月你再送来,我要先把我这批孩子送去初中,才能空出床位来。”
“谢谢您了,曹校长。”
“都不容易,互相理解。”
搞定了学生的升学问题,孙志伟心情一下子就好了很多。
之后的几个月,街道上,车站里,一车一车的毕业生披红挂彩,在一片锣鼓喧天,钟鼓齐鸣中,奔赴祖国的大江南北。
这种响应号召的送行仪式,每次都被街道搞的热闹的不得了。
他们其实还算幸运的,因为现在还是实行初期,无论是执行者还是被执行者都没有经验。
上面也担心出问题,还给每个学生发了安置费和第一年的口粮。
安置费是用来给他们到下面盖房子用的,这可不老少,几百块呢,口粮也是按城里的标准发的。
想人家接收这么多学生,没点好处怎么行呢,这些钱,也算是用来开路的。
等上下形成了惯例,以后再安置下来的毕业生,就开始一项一项取消各种补贴了。
先是安置费减少到取消,然后口粮减少到取消,现在还有去农场当工人的,以后就只能去村里了。
第169章 深挖洞
要说那些毕业生下去是受苦了,那是真的,是吃了苦了,苦的痛不欲生。最后坚持不住的,只能在当地安家,才能让生活条件好一些。
但这些苦,跟一辈子都在地里刨食的农民比起来,又算的了什么呢?
十几年后,还有部分人弄出个伤痕文学出来,也不过是自怨自艾罢了,最后从共情到滥情,连知情们自己都不愿看,没几年就消失不见了。
六十九年的上半年,就在这样轰轰烈烈的氛围中过去了。
随着学生们的离城,城里也安静了下来。
幼儿园的大门终于被孙志伟重新打开了,但是后门却没有封闭,依然用来作为家属区的进出大门。
好不容易过了两个月安稳日子,外部形势陡然又紧张起来。
8月28日,花旗国《明星报》在醒目位置刊登了一则消息,题目是《XX欲对XX做外科手术式H打击》。
消息真假还不知道,但是既然有消息传来,那自然要重视起来。
9月23号和9月29号,短短一周内,一次地下一个空投,两颗蘑菇弹连续爆炸。
特别是后面空投那次,300万吨的大蘑菇一响,外面就炸了锅了,但是报纸上一个字都没有登。
外面的疑惑、猜测漫天飞舞,咱们都岿然不动。
这不管是谁,不都得冷静一下么,果然,外部的情况立即就稳定了下来。
但就像书上说的“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从这个月开始,全国大中城市都普遍开展了群众性的挖防空洞和防空壕活动,参加者数以亿计。
仅仅今年九月,京城就有30万人参加了挖掘工作。
幼儿园这边也接到了通知,要求:防空洞的面积要达到每人半平米,但对坚固程度没有要求。
园里前几年就已经建设好了大型防空洞,现在自然不用再忙活了,但是家属区那边还没有。
虽然知道并没什么用,但为了响应号召,这洞该挖还是要挖。
孙志伟开始组织员工和家属们开挖防空洞,位置就在天蚕坛地下,但是他却是以挖地窖的方式来执行的。
他早就想好了,地洞可以挖,但是不必当成防空洞挖,而是准备挖好后直接当成地窖。
他都设计好结构图了,就按鱼骨形状来挖,一根主地道带一串小葡萄似的房间。
等建好后,家属区一家分一个房间,用来装冬储大白菜。
要说这人防工程,可是个持续性的工程。
第一阶段就是是从今年开始的,一直持续到七十三年,也没什么规划,基本上就是发动群众各挖各的。
大院内、住房内、办公室内、商店内、车间内,凡是有人的地方都要挖。
大家上班的之余在工厂、企业、单位内挖集体防空洞,下班后挖自家的防空洞,至于街道的公共防空洞,就由街道住户大家轮流上。
连残疾人也自动加入“深挖洞”的行列。盲人出渣,聋哑人放炮,拄着拐杖的、坐着轮椅的都忙碌在打洞现场。
一则报道中就说起过,有一位103岁老太太,每天钉在挖洞工地上,送送水、递递工具,有时也装装土,并带领儿子、孙子、重孙子一起挖洞。
也是从今年开始,涌现出了很多挖洞标兵。
挖洞之后还要用砖头加固,于是,原本无人问津的城墙砖就成了抢手货。
很多老师每天带着学生们,去拆掉的城墙那边运城墙砖回来。
一块城墙砖50多斤,十几岁的大娃娃们一个人拉一块。
八九岁的小学生们就几个人一起运一块,或者一个人运半块,都是背一段拖一段,一天就能跑一趟。
虽然很辛苦,娃娃们却都很高兴,反正比上课高兴。这个阶段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期,娃娃们宁可挖土、搬砖也不愿意上学。
他们每天的游玩地点,也已经从胡同里变成了地道中,玩法主要就是‘捉迷藏’和‘抓坏人’。
因为这些游戏,可以让孩子们有效的熟悉防空洞的出入路径,大人们也不阻止。
至于效果,这种纯靠手动的挖掘,自然只能挖出简易防空洞。
一般上面覆盖土层在两米左右,结构简单,互不联通。蘑菇弹是肯定防不住的,顶多防一防航空炸弹的碎片,聊胜于无。
到了第二阶段就比较正规了,时间在七十四年到七十八年,人防工程开始向永久性发展,上面还下达了防护指标。
一是“深挖暗掏”,洞深8米,用钢筋水泥预制件支护,还要用水泥浇灌,覆土最少4米,所有工程都要达到能防小型炸弹直接命中;
二是对原来的一期工程进行加固、改造、联通,最终达到能防水、防火、防辐射的要求。
每个城市都有一条或者数条地下主干道,街区的地道都联通着主干道,等联通工程完成后,大城市的地下基本都形成了一片地道网络。
到了后世,这些地下工程有的封存,有的敞开民用,各有各的结局。
除了城市的防空地道网络,还有国家建设的大型地下工程。其中,后世最出名的要数6501工程了,在后世又被称为“中国地下长城”。
它在三年前就开始动工了,只是因为是保密工程,没人知道而已。
整个工程历时十年建成,山洞全长17000米,面积80000多平方米,共分上、中、下三层。
上一篇:美漫:扮演黄猿,三秒光速下班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