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重生:与天仙一起生活的日子

重生:与天仙一起生活的日子 第17节

  如果说前两天是在教室内的学习和积累。

  那么第三天,就必然是来自于数学老师的单独辅导了。

  对于胡小北能找自己开小灶这种事情,数学老师李建国深感欣慰。

  将那些无法理解的难题,有选择性的一一向他请教,当自己理解之后,再将之解题过程进行记忆。

  如此一来,即便解题还是出错,但解题思路和步骤对一部分的话,说不定阅卷老师还能给点分。

  ——

  高考考场的分配遵循地域原则、四同原则和随机及时原则,以确保考试的公平性和安全性。

  同一考区的考生考场号、座位号由电脑随机产生并及时拷贝封存,杜绝人工干预。

  江大附中本就是高考标准化考点,原则上会安排本校考生就地考试。

  胡小北因此节约了不少时间,也少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6月7日清晨,阳光如温柔的使者,轻轻穿过淡薄的云层,俏皮地从宿舍窗户探进头来。

  在胡小北的床前跳跃、舞动,似乎在尝试唤醒这位即将踏上高考征程的少年。

  胡小北被这缕活泼的阳光扰了清梦,他缓缓睁开眼,映入眼帘的是满室的明亮与希望。

  早早地起了床,简单洗漱后,顺道喊醒室友们。

  然后穿上早已准备好的舒适衣物,带上中性笔、2B铅笔和准考证,深吸一口气,迈出了宿舍。

  校园里的空气格外清新,带着一丝花草的芬芳,仿佛也在为高考的日子增添一抹别样的生机。

  胡小北踱步来到食堂,食堂内比往日安静了许多。

  同学们都只是默默地吃着早餐,偶尔眼神交汇,彼此传递着鼓励与支持。

  胡小北选了平日里最爱吃的包子和粥,坐在角落慢慢进食。

  食物的温热顺着喉咙滑入胃里,给他带来了些许踏实与力量。

  吃完后,将餐具收拾好,再次深吸一口气,迈步朝着考场教学楼的方向走去。

  校园里的氛围与往日截然不同,静谧中透着一丝紧张与庄重。

  通往考场教学楼的道路两旁,平日里娇艳的花朵,此时似乎也敛去了几分张扬,只是静静地绽放着花香,仿若对学子们无声的鼓励。

  胡小北沿着熟悉的小径前行,往昔的欢声笑语仿佛还在耳边回荡,而此刻他的心中却只有即将到来的高考。

  来到考场教学楼前,已有不少同学在门口排队等待入场。

  胡小北站在队伍里,微微抬起头,看着眼前这座熟悉的建筑。

  这里是他生活了三年的地方,也是他一路成长的见证者。

  此时,门口的监考老师们正认真地检查着每一位考生的准考证,动作严谨而规范。

  轮到胡小北入场时,他镇定地递上自己的准考证,目光与监考老师交汇,似乎还从监考老师的眼中看到了鼓励与信任。

  走进考场教室,教室内弥漫着淡淡的消毒水味和纸张的气息。

  根据座位号,他迅速找到了自己靠窗的座位。

  从这里能看到窗外那棵老槐树,它的枝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为新一届的考生们加油助威。

  胡小北轻轻坐下,将笔和准考证整齐地摆在桌上,双手放在膝盖上,微微闭上眼睛,调整着自己的呼吸。

  他在心里默默回顾着一些语文知识点和答题技巧,同时也在努力平复着内心的波澜。

第22章 高考进行时

  随着时间缓缓流逝,考场内的学生渐渐多了起来。

  每个人都怀揣着梦想与忐忑,安静地坐在各自的座位上,整个考场弥漫着一种庄重且压抑的寂静。

  明媚的阳光越过层层阻隔熟稔地透过窗户,静静地洒在课桌上,仿佛也在等待着,一同参与这场即将拉开帷幕的重要“战役”。

  6月7日上午9:00,随着铃声的准时响起,也宣告着历时两个半小时的语文考试正式开启。

  考生们纷纷拿起笔,目光聚焦在试卷上。

  一场无声的知识较量就此展开,多年的积累与努力也在此刻开始正式接受检验。

  胡小北端坐于考场之中,心无旁骛,手中之笔仿若灵蛇,在试卷上工工整整地写下了自己的姓名与准考证号。

  随后开启灵识感知能力,对整张试卷进行快速阅读理解。

  稍顷,胡小北已然成竹在胸,神色间透着自信与笃定。

  他没有急着在试卷之上挥毫泼墨,畅抒心中所学。

  而是缓缓铺开配发的草稿纸,在其上快速地写下一道道题目的答案。

  近一个小时的宝贵时间,就这么悄然过去。

  胡小北再次开启灵识感知进行快速阅读,检查草稿纸上的答案。

  确认无误之后,他深吸一口气,先以2B铅笔填入部分答案。

  然后再换成中性笔,开始以楷书字体将答案一一誊抄填写到试卷上。

  其字迹工整娟秀,笔画粗细均匀,起笔收笔皆有法度。

  每一个字符都像是训练有素的士兵,在卷面之上整齐列队,行列间距恰到好处。

  整份试卷呈现出一种清爽悦目、美观大方的视觉效果。

  仿佛这不是一场紧张的考试作答,而是一场精心筹备的书法展示。

  说句不客气的话,他现在的字即便没有九层像颜真卿,也有九层九相似。

  哪怕颜真卿现在复活了,用起中性笔来,也是比不上他这个开挂的。

  写完这些内容,胡小北不厌其烦的再次开启灵识感知,进行快速阅读检查。

  再一次确认无误后,这才将目光正式转向了作文题。

  2004年全国卷的作文题目是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根据但丁“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等语句来立意。

  而HUB省试卷的作文题目与全国卷存在差异,其试卷上的作文题目为:

  唐朝的刘禹锡写过一首《昏镜词》诗,诗的小引说:一位制镜的工匠在店铺里摆了十面铜镜求售,其中只有一面磨制得清晰光亮,其余九面都昏暗模糊。

  有人不解地问:为什么镜的昏明如此悬殊?

  工匠解释说:并不是不能把所有的镜子都磨制得一样光亮,问题是买镜子的人十中有九喜欢昏镜而不喜欢明镜,因为清晰光亮的镜子能照见无论多么细小的瑕疵,绝大多数人用这样的镜子会感到不自在。

  刘禹锡所说的镜似乎不是单指用来照脸面、照身影的日常用具,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都离不开“镜”;“镜”也无处不在,有明镜,也有昏镜。

  制镜、售镜自有目的;买镜、用镜大有讲究。请就“买镜”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胡小北闭目沉思、酝酿良久,这才在草稿纸上快速写下作文名《以明鉴之眼,察时代真章》。

  他决定从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双重视角切入,阐述“明镜”在人生与时代进程中的重要意义。

  文章开篇,他将点明镜子不仅是生活中的照映工具,更是能反映内心、社会与历史的精神映照物。

  在论述个人层面时,会提及在成长路上,明镜能让我们清晰认知自身优缺点,不被虚荣与自满遮蔽双眼。

  以唐太宗“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事例加以佐证,表明接受明镜的审视虽可能一时刺痛,但却是走向自我完善的必经之路。

  而在社会层面,将以古今中外诸多史实为论据。

  我们必须完善诸如网络实名等各种监督机制,使之如明镜高悬,促使个人、政府与企业规范行为,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进而延伸到对未来的展望,他写道: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未来,信息的洪流会如潮水般涌来,我们更需紧握明鉴之镜,甄别真伪善恶。

  个体在即将到来的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时代浪潮中,借助明镜般的自我反思与社会反馈,突破认知局限,成为创新与进步的推动者。

  于社会而言,全球合作日益紧密,各国应相互为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等全球性挑战。

  以明鉴之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未来的世界在明镜的映照下,少一些纷争与迷茫,多一些和谐与希望。

  让人类在追求真理与光明的道路上永不止步,我们的未来是星辰大海,必将携手迈向那繁星璀璨的无限可能。

  检查修改一番之后,胡小北将之一笔一划地誊抄到试卷上。

  看着写得满满当当的试卷,胡小北不厌其烦地再次开启灵识感知能力,进行快速阅读检查,如是者三。

  他微微颔首,确认无误后,才长舒一口气,眼神中流露出一丝释然。

  这才不紧不慢地站起身,双手将试卷轻轻放在干净的讲台上。

  而后迈着轻快的步伐出了考场,嘴角噙着一抹不易察觉的微笑,哼着不成调的小曲儿,脚下仿佛生风一般,心情愉悦地走向食堂。

  美美地饱餐一顿之后,胡小北摸着不算圆润的肚子,悠哉游哉地溜达回了宿舍。

  下午三点到五点考数学,还有一场硬仗要打,远远没有到放松的时候。

  那还等什么,卷起来!

  趁着现在有时间,还可以再冲刺三个小时。

  一番高强度学习后,胡小北再次进食补充,把弹药备得足足的。

  稍事休息后,这才带上“装备”和室友们一起迈向考场。

  如果说上午看到语文试卷的那一刻,胡小北是成竹在胸的。

  那么在看到数学试卷的现在,胡小北多少是有点发懵的。

  他眼睛直勾勾地盯着试卷,眉头紧紧拧成一个“川”字,眼里满是疑惑与慌张,仿佛眼前不是试卷,而是一团怎么也解不开的乱麻。

  原本从容的嘴角微微下垂,心里像有只无头苍蝇在乱撞。

  怎么会这样?

  这些题目怎么看着都似曾相识,却又如此的陌生。

  明明之前都复习过相关知识点,我明明都已经学Fei了呀!

  是我太紧张,还是真的没掌握好?

  完犊子了,如果数学考砸了,之前的努力岂不是都白费了?

  窗外,原本柔和的阳光此刻也变得有些刺眼,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课桌上,形成一片片光影,像是在试卷上胡乱涂抹的涂鸦,让他更加心烦意乱。

  微风轻轻拂过,却不能吹散他心头的迷茫。

首节 上一节 17/12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全职法师:巨龙之巢,龙族共主!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