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火红年代,开局大学演讲

火红年代,开局大学演讲 第138节

  叶朱培心中忍不住生出几分好笑,一个年轻人,教一堆专家教授,怎么可能发生这种事。

  ……

  台上,李暮正在讲述顶吹氧气转炉工业化设计的问题,看到钱树言忽然折返,而且身边还多出一些陌生人,也有些奇怪。

  他先打了个手势暂停下来,然后走出会议室,问道:“院长,他们是什么人?”

  “这是化工冶金研究所的所长,叶朱培,听说我们学校做出了顶吹氧气转炉,就过来看看。”钱树言笑呵呵地介绍道。

  听到是化工冶金研究所的所长,底下一机部的专家和京工院的教授们纷纷露出了然之色。

  “叶所长您好。”李暮打了个招呼。

  “你好你好”叶朱培对李暮礼貌的点点头,便将目光投向里面的人,大声询问道:“请问哪位是李暮李教授?”

  听到他的问题,坐在会议室内的众人顿时露出忍俊不禁的表情。

  “教授没有,学生倒是有一个。”张教授一句打趣,引得所有人都不由俱是莞尔。

  “叶所长,我就是李暮,不过不是什么教授。”李暮连忙解释道。

  虽然名义上他是“专家”,但仅仅只在半导体那个圈子,在化工冶金上,他

  还是个学生。

  “你是李暮,是你做出的顶吹氧气转炉转炉?”叶朱培等大着眼睛,不敢置信道。

  就是说有敌特把资料送过来,他都觉得比一个年轻人做出了顶吹氧气转炉合理得多。

  看着他惊讶的表情,李暮微微颔首道:

  “是我,不过不能说是我一个人做的,它是我们京工院钢铁冶金实验室所有人共同努力的成果。”

  共同努力也不合理啊!

  叶朱培忍不住在心中苦笑,京工院钢铁冶金实验的张教授他认识,水平是有的,但绝不可能在短短时间内便实现技术突破。

  那么恐怕顶吹氧气转炉能够成功的关键,就在眼前的年轻人身上。

  叶朱培不禁感叹道:

  “自古英雄出少年,没想到你年纪轻轻就能有这样大的本事!”

  “我们化工冶金研究所无论是人才还是技术设备,都胜你们许多许多,却没有做出顶吹氧气转炉。”

  “唉,我这个所长,不称职啊!”

  说到后面,他的眼中满是惭愧之色。

  闻言,李暮连忙道:

  “叶所长,话不能这么说。”

  “没有你们的之前打下的基础,我们也不可能那么快成功。”

  “您曾经提出的动量、热能、物质传递和化学反应的‘三传一反’认知框架,以及高压炉顶、高风温、高湿度鼓风的‘三高’理论。”

  “正是受到他们的启发,我们才能这么快地把顶吹氧气转炉研制出来。”

  他其实更惭愧,做出顶吹氧气转炉,等于变相剥夺了叶朱培等人的成就。

  “哈哈哈,不用说这些虚话,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叶朱培笑了两声,然后一招手,

  “来来,都坐下,咱们都来学习学习。”

  说着,他便带头在会议室里坐下。

  末了又想起来还没问过李暮,补上一句:“我们旁听一下,应该不介意吧?”

第130章 要搞,就一步到位,搞300吨级

  “当然不介意,叶所长您是化工冶金的权威,我还要向您学习呢。”李暮不禁有点汗流浃背。

  他这点水平,也不知道能不能糊弄住叶朱培。

  想了想,李暮先提出第一个目标:“为了尽快完成工业化的目标,要搞,就一步到位!我的打算是先建造一座300吨工业化顶吹氧气转炉炼钢车间。”

  300吨!

  超过200吨,在炼钢中就属于大型炉,在技术上的难度远非中小型炉可比。

  一上来就这么高的标准,几乎不可能实现!

  所有人都不由一阵哗然,纷纷对李暮提出的目标惊讶不已,不少人直接说出自己的质疑:

  “300吨,我们现在的技术根本实现不了吧!”

  “成本也是个大问题,万一失败了,大量的投入都会血本无归!”

  “组长,我建议您还是要再考虑考虑,咱们先研究50吨,或者100吨。”

  ……

  李暮听着下面声音,心里也有点犯嘀咕。

  技术上他可以弥补,但他对现在国内总体基础工业状况并不是特别的了解。

  能不能实现单炉300吨级别的建造,还有待商榷。

  但说都说了,这时候也不能改口,只能硬着头皮讲下去。

  本来是为了震住叶朱培,提前提出来300吨级别的建设目标,没想到反倒把自己套了进去。

  叶朱培以及他带来的人听完震住是震住了,但明显有很多问题想问。

  李暮可不敢在这时候答疑,连忙道:

  “首先我们要明确大型炉建造的关键难点,那就是耐高温材料……”

  “其次,我们要解决的就是炉型问题,要适应炉内钢液、熔渣、和高温气的循环运动规律,达到反应快、喷溅少……”

  ……

  他说的东西大部分都是画饼,能不能实现两说,但足以让叶朱培等对顶吹氧气转炉不太了解的人陷入沉思。

  看到他们没有注意自己,李暮简单地规划了一下后面的研究方向,便赶紧结束会议。

  跟钱树言和叶朱培打了声招呼后,他以要去半导体研究所的借口迅速离开。

  再不跑,万一等会儿叶朱培问具体的东西,他就要露馅了。

  ……

  去半导体研究所的路上。

  李暮一边推着自行车,一边看资料了解国内现在的总体基础工业。

  60年代,国内的基础工业相当失衡,以钢为纲,追赶M帝的思想,让比例关系出现严重的失调。

  但具体是怎么个情况,资料上并没有详细地记载。

  比如想要做一个车间,光有顶吹氧气转炉还不够,还需要供氧系统、铁水供应系统、散状原料供应系统等等。

  要实现工业化设计,绝没有那么简单。

  李暮心中想道:“还是得亲自看看,才能了解。”

  但紧接着他心中又冒出一个问题:“京都的基础工业不可能代表全国,只了解一个地方的状况也没用啊!”

  除非是重大技术突破,不然一项技术想要被上报,然后又被推行全国的概率是很小的。

  就像是后世工业大摸底,民用航母阻拦索、T40级别碳纤维、快递无人机,一摸一个不吱声。

  “归根结底,是没有一个信息分享平台。”李暮若有所思。

  后世社会通讯十分便捷,都能出现民用超过军用,国家还不知道的状况。

  更别提现在,远距离通讯全靠打电报。

  李暮忽然又想道:“还有化工冶金研究所,研究顶吹氧气转炉的肯定不止他们。然而因为信息的滞后,他们现在可能都还在空耗时间和精力做研究。”

  ……

  走着走着,李暮到了半导体研究所。

  先去吴希、黄坤和黄新华哪里分别看了看,了解了一下研究进度。

  除了黄坤那里的程控数字交换机改军用有了一定的突破外,吴希和黄新华的研究都处于需要时间积累的阶段。

  稍稍纠正了一下他们的略微走偏的方向后,他便骑着自行车回了家。

  大杂院的院子里,钟大爷正在用箩箩煤。

  这年代的煤也是限量供应,为了节省点,都会这干。

  小煤块和煤面留着烧炉子,剩下的就烧大锅底。

  看见李暮,钟大爷笑着打了个招呼:“小李回来了啊。”

  “是啊,您箩煤呢?”李暮看了一眼煤,还有不少的石头夹在里面,质量可见一斑。

  看到这里,他忽然心中一动,快步走回家里

  到了家里堆煤的角落一看,果然也是煤块煤球。

  而且和后世不同的是,煤球上面并没有蜂窝状的小孔。

  正在做饭的王娟红看见他站在煤堆边上,连忙道:“小暮,你看那些煤做什么,小心别沾上了,脏。”

  “婶子,现在市面上只有这样的煤块和煤球吗?”李暮问道。

  王娟红道:“是啊,都是这样。”

  “小暮,你先出去会儿,我再在炉子里烧点煤。”

  “你奶奶的身体不太好,虽然冬天过了,但晚上还是有点冷,不能让她冻着。”

  说着她便将李暮赶出厨房。

  出来后,李暮就看到王娟红提出炉子,用纸条点燃引火的柴薪后,就用蒲扇用力地扇火,再往炉膛里赛煤球,再使劲扇。

  滚滚的浓烟从炉膛里冒出,扇了十几分钟,煤球才渐渐点着。

  看得李暮频频皱眉。

  后世有蜂窝煤,点着根本废不了多大的功夫,也没有这么多的烟。

首节 上一节 138/82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神豪,谁让他破坏商业规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