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开局大学演讲 第168节
“农研所这边,你也可以随意调阅档案室过往研究的资料,我亲自给你批条子!”
按理说一个助理研究员,是没有这个权限的。
但魏国伟知道李暮的能力,一个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于半导体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天才,天赋是他们都难以想象的。
所以愿意给他这个学习的机会。
闻言,李暮连忙道:“那我就先谢谢魏所长了。”
离开农研所。
李暮抱着顺来的大红袍,脚步轻快地跨上门口的自行车,然后向家的方向骑。
他不是没事找事,给自己找活干。
学习作物栽培学,最重要目的,是有机会见到袁老。
杂交水稻的历史地位,丝毫不亚于两弹一星。
从1976年全国大面积推广开始,到2013年间,通过杂交水稻和化肥,夏国的粮食增产总计达到8000亿公斤。
这些粮食,对解决夏国的粮食需求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没有它的话,夏国要养活那么多的人口,就不得不向国外购买粮食,被卡脖子。
“任重道远啊!”李暮发出一声感叹。
帮助袁老,固然可以提前让杂交水稻现世,但他的目标还要更远。
后世有一场夏国和M帝的大豆之战,他们输得非常彻底。
因为M帝操纵豆价,让夏国豆农亏损严重,直接导致了国内大豆市场主导权的丧失。
要不是遇到金融危机,国外资本败退,最后能不能拿回来真不好说。
……
一边想着,李暮一边回到大杂院门口。
刚停车的功夫,他忽然听到院子里面传来吵吵闹闹的声音。
进去一看,竟然看到了三省一机部的专家,正和李奶奶、钟大爷、张大妈等人们闲聊。
“小暮回来了,快快快,两位专家等你好久了。”钟大爷第一个看到进来的李暮,立刻高喊出声。
这一嗓子当即让周围看热闹的邻居们投来目光。
李暮上前道:“闻专家、秦专家,你们怎么来了?”
“怎么,不欢迎?”两个专家笑呵呵道。
“当然不是,来来,快来家里坐。”李暮赶忙招呼着两人去家里坐下。
拿着刚刚从农研所那边顺来的大红袍给两人泡上后,他才继续道:“是为了顶吹氧气转炉技术的事?”
“对。”闻专家果断点头。
一旁的秦专家跟着道:“三省一机部都各自来了消息,让我们尽快把顶吹氧气转炉技术带回去。”
“虽然在化工冶金研究所的叶所长和京工院的张教授,对这项技术也很了解,但我们更需要你的设计能力。”
“三省的工业实力,在国内一直都是顶尖水准,300吨顶吹氧气转炉我们领导觉得还不够,最好能整400吨。”
听完他的话,李暮不禁有些好笑。
他微微沉默片刻,然后无奈道:“两位专家,我知道三省的工业基础好,技术积累也最强。”
“但现在300吨级别已经是当前技术上的极限了,想要突破没有那么简单。”
“哦,不行那就算了,我们就是问问。”秦专家相当干脆,然后又道:“那你有没有兴趣去三省,指导一下我们的工厂建设?”
“我看过你画的300吨顶吹氧气转炉车间设计,十分地简洁干脆,几乎没有任何冗余之处。”
“如果能有你帮忙设计,我们的工厂生产效率肯定能够更高。”
顶吹氧气转炉不可能只有300吨级别的大型炉,中小型炉的建设也十分有必要。
不然只用大型炉,很容易造成产能的浪费。
比如后世著名的泰钢,用最小的炉子炼了一炉的圆珠笔芯,亏本不说,还被同行笑话,全世界十年都用不完。
“这个恐怕不行,我这边也有很多事抽不开身,不过两位专家要是不嫌弃的话,我倒是可以帮帮忙。”李暮想了想道。
闻言,闻专家和秦专家两人脸上露出失望之色。
没有实地考察,即便李暮肯帮忙,效果也肯定会大打折扣。
但两人也没有强求,继续和李暮讨论起顶吹氧气转炉的技术和设计问题。
直到天色擦黑,快到吃饭的时间点,两人才相继离去。
……
时间一晃而过,京工院提前毕业考试的余波,也在即将要召开的钢铁工业全国交流大会面前变得微不足道。
没有等到开会,来自各地的教授专家便约上三五人,在学校里面边走边谈,畅论中外的钢铁冶金发展。
每每能吸引很多学生在旁驻足观看,甚至有知识水平不错的,能插上一两句话,提出些观点,得到不少专家教授的赞许。
不过到了正式开会的时候,这些学生还是不能去大礼堂观看,只能从后续的报纸上了解大会的内容。
……
交流大会当天,来宾云集,礼堂中挂着大量横幅。
趁着还没有开始,下面的专家和教授们不停地交头接耳,观点与思想碰撞,闪烁着人类智慧的花火。
在这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能有这样一场大会来交流学习,对于参会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幸事。
所以主持人哪怕知道下面有点吵,也没有多管,照本宣科地完成场面话的宣读,然后道:
“接下来,有请李暮为我们详细讲解顶吹氧气转炉的技术原理和研究过程。”
第151章 与阿斯克的视频通话!
话音刚落,早就准备好的李暮便从幕后走出。
这一次他的上台,倒是没有引起多少惊讶。
叶朱培和张教授两人频繁接待,在所有人面前不予余力地将李暮夸得天花乱坠。
比之惊讶年纪,他们更想亲眼确认确认这个年轻人是不是名副其实。
李暮看着下面乌泱泱的一片人,先是招了招手,问工作人员要来一块黑板,然后才转过身笑道:
“各位专家,各位教授,大家好,欢迎来到钢铁工业全国交流大会。”
“我很荣幸能够作为钢铁冶金实验室和化工冶金研究所的代表,为大家讲解顶吹氧气转炉转炉技术的相关情况。”
说完场面话,他才又转过身,拉过黑板,一边画出顶吹氧气转炉的简图,一边继续道:
“顶吹氧气转炉的整体构造有转炉炉体、倾动系统、氧枪级供氧系统各部分组成。”
“技术原理是将纯氧通过喷枪从炉顶直接吹入高温贴水,以促进化学反应和去除杂质……”
“在这一个过程中,利用了氧气的高反应性,通过高速氧流与铁水直接接触,加速冶炼……”
……
李暮说得很详细。
详细得甚至能让一个研究生,都能听得明明白白,可谓是教科书式的讲解。
然而在内容上可谓平铺直叙,毫无新意可言。
下面的专家教授们早就从叶朱培和张教授两人哪里听过关于顶吹氧气转炉技术的简单介绍,自然不会满意。
有人没等他说完,就打断道:“你这个发言的方式,掰开揉碎和准备跟学生讲一样,难道我们听不懂吗?”
“是啊,交流交流,没有问题,怎么交流嘛!”
“要不你说说你设计的思路,从哪儿来的灵感,还有怎么解决的具体问题?”
……
台下跟着响起细细碎碎的议论声,从表情上看,很多人都不大满意。
李暮笑了笑,继续把稿子念完,然后道:“关于顶吹氧气转炉技术的技术原理,我介绍完了,大家有没有什么想提问的?”
台下没人说话,一时有些冷场。
主持人见状,想要开口解围。
就在这时,李暮又继续道:
“好,既然没有问题,那我们就结束这个环节。”
“本来下面应该要结束的,不过我想占用大家几分钟时间,听我说一个不成熟的想法。”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问旁边的工作人员要来一块小黑板,然后才继续道:
“在总结顶吹氧气转炉的研究过程时,我发现一个问题,从顶部吹入氧气,会存在搅拌死区。”
“死区的存在会影响熔池的成分和温度,进而影响钢水的质量,增加吨钢的成本。”
“所以我想如果能从底部吹氧,会不会可以避免这种死区的出现。”
……
台上年轻人侃侃而谈,从技术原理,到实验论证信手拈来,阐述着改进顶吹氧气转炉技术的可能性。
刚刚还抱着质疑态度的专家教授们听着听着,除了被李暮“突然”变得专业的水平吃惊外,又纷纷露出些许古怪之色。
这种古怪正是前脚说完自己的成果,后脚就把成果一脚踢翻的操作,属实有点让人看不懂。
这和我杀我自己有什么区别?
……
待李暮说完后,三省一机部的闻专家立刻忍不住问道:“伱的意思难道是说,底吹法要比顶吹法更好?”
“这么说的话,那300吨顶吹氧气转炉工厂不是白建了?”有教授跟着开口道。
这话顿时引起了不小的骚动。
国家耗费了那么多资金投入建设,而且还是你亲手研制的,你转头说这技术不行?
上一篇:神豪,谁让他破坏商业规则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