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领主 第725节
低级认证并不需要你识字或者读过书,只要你在行业里面能弄个拿出手的东西,并且获得官府认可就行。
并且能获得免费上成人夜校的资格,如果再夜校里面获得毕业,也就是说认识了十个阿拉伯数字,并且认识百字以上的字,就可以参加资格认证二级的考试。
这些考试都集在行业翘楚上,农活能说出个头头道道,并且在别人的辅助下记录下来,自己还能看懂一些,你就能获得二级的资格认证了。
这些人都被官府征用,帮助解决比如下乡统计农田多少,出产多少,铁多少,一天能打多少铁,木匠打造的一些东西是否符合官府规定的标准,帮助官府解决同这些行业的人接触的任务。
当然这些人是不用领工资的,征用的时候给你酬劳,不征用的时候你还是干自己的老本行,官府优先使用你的东西。提拔金麟带领第11野战旅,马三立带领第12野战旅,杜歌带领第三野战旅,贺锦率领第6野战旅,剩余的一个野战旅第十三野战旅调往西南广州府一带,马汉接任第十三野战旅,再调锋无羽的第二野战旅去西南防线,锋无羽跟随去西南防线,主持哪里的工作。
轩辕龙飞调往武昌府,第五野战旅仍然跟随而去。
阮进接任马惟兴的第八野战旅,驻防安庆府,将军调换,但第八野战旅的士兵不动,驻地不动。
第野战旅不动,主将更换为巴格雅鲁,第三骑兵旅调往枢金华府,由魏无忌亲自掌握。
第野战旅旅长马惟仁去接任第十八野战旅,驻防汉阳府。
第二十野战旅从湖北战场调离,广东韶关去防守南明军。
第九百八十九章 小农之国
巡视的脚步不会停下来,之后来到了陕甘州,相比山西州的表里山河,被大山围绕,盆地一个连着一个,就像一串珍珠,陕甘州则是山连着山,大盆地连着大盆地,地势比较高,而且开阔的地方多,土地比山西州多也肥沃很多,所能养的人各个剽悍,战马和驮马,牧马飞奔,一片蒸蒸向上的感觉。
移民到此的南方人,则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在农耕之时,还带着一些打猎,牧马,探索戈壁沙滩的事情,陕甘州在大明可是屡遭大难,乱民蜂起,民不聊生,赤地千里,但汉人们就是比较坚韧,即便这样依然活下不少人,这些人后来又称为各路诸侯的兵马和牧民,随着大清国和华夏军的一段时间的安定,人口多有生长,恢复了一些元气,加上吴三桂虽然是汉奸,可也不能不说汉奸和贪官一类人都是能人,没有一个庸人,这类人还是懂的治理地方的,比起后世的一些只懂得一些公务员的守则和办公室政治的人还是要强很多。
他们治理的地方在大明和华夏王国之前是非常好的,在农业经济时代,养活了不少人,要不然吴三桂也不会坚持那么多年,涸泽而渔那是蠢人干的的事情,他这种能人是不会干的,他养人的功夫比起后世的公务员要更加厉害,不到几年光景,吴三桂手下就又有了十几万兵马,几百万人口。
只是吴三桂选错了道路,野心太重,而又摇摆不定,因此最终张强没有接纳他,他也成为历史的尘埃,空留下一个汉奸的名声。
大清国也正是凭着洪承畴和吴三桂,尚可喜这些人才能拿下大明江山,要不然也是个金人,西夏,辽国一样的只能占据边缘地带的强大异族势力罢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陕甘州加上蒙古牧民不过五百万人口,后来又被移民两百万去南方或者海外诸岛,南方人去北方,北方人去南方,这是华夏帝国定下的政策,目的是通过人口流动,加快华夏民族的融合,打破地域的习惯,避免出现后世那种老蒋去了宝岛,都被认为是外省人,不是本地人,而当时的宝岛人都是些什么人?
被日本人统治了五十年的汉人或者土著人归化的日本人,学着日本语,嘴里唱着闽南歌曲的不伦不类的人,老蒋和大陆那是国的内部矛盾,但绝对不能说宝岛就不是国的了,你排外没有什么,但你要是放大到国家层面上,那么只能说你们不是国人了,于是老蒋怎么也不能同当地的这些其实已经是日本人的宝岛人融合在一起,统治基础不牢固,也阻碍了以后和平回归大陆的大业,所以,必须加快民族融合,让大家认同自己是华夏汉族人,而不能有本地土著人坐大,固执的排外,人口流动使得本地土著势力削弱到一定程度,但又必须保留一些本地土著。
因为很多地方外来人的,在农时,生活习惯,各种地利环境上,还得依靠当地人传授,比如有的间隔不过十几里地,但农时就不同,一个地方比另外一个地方气候要寒冷几度,种植庄稼,如果不能比另外一个地方晚几天,那你庄稼这个季节就几乎白种了,损失惨重。
经过三十年和四十年的努力,华夏帝国成功的削弱了各地地域的本地土著力量,人口流动加快了民族融合,谁的力量都不大,谁都得重新开始,因此大家小心谨慎,其乐融融,等时间一长,大家混熟了,也就没有那么多事情了,大家都是一个地方的人了。
在这样的时间内谁的力量都不足以聚集起来反对华夏帝国,于是华夏帝国的统治就稳固了,时间一长大家就认同了华夏帝国的统治了,成为华夏人了。
陕甘州也是这样,南方人来了学会了牧马,学会的北方的生活技能,经过七八年的时间发展,这里已经重新成为一个稳定的州了,前年华夏帝国就将这里设为了核心区,进行大力支持,大力建设,开设了很多私塾,县学,府学,州学,让那些读书的士子们有一条出路。
这几条一做下来,陕甘州的人口和各项都成倍的增长,人口随着南方移民的到来第一年就增长到了八百万,随着山西州移民两百万过来,就是一千万人口,随着大军守备旅一些退役士兵在当地生根发芽,人口增长到了一千二百万人,王玉群在这里经营的不错。
这里作为支持西域战斗的前方后勤营地,各地的民夫和俘虏,守备军,前方撤回来的伤兵,和替换的兵马交汇,这里人口一度暴涨到了四千万人,一些俘虏兵在俘虏营里面服役完毕也留下来,成为当地的人口,填补了各地的空白,一些民夫也同当地的人口发生交流,也留了下来,他们的家属也移民过来,商人们到来,本地商人的崛起,使得陕甘州随着这场战役的发起和结束,变得繁荣起来,到目前为止,大军前出,或者撤离,目前陕甘州人口下降到了三千一百万人口。
日前,移民蒙古两百万人口,去建立城池,控制草原。
人口下降到了两千百万,以后为了能控制草原和西域还会移民一些人口,但作为华夏的土地,又是核心区,张强还会从其他地方将多余的人口移民到这里来,保持人口不会下降到两千五百万人口,这是逼不得已的,因为这里必须有这么多人口,才能有充足的兵源支持西域和蒙古,以及将来对乌拉尔山脉以东和以南的控制,那些地方人口不能太多,因为养不起,华夏占据这片地方,其实是方圆万里,最适合种植经济,小农之国生长的地方,在商业和资本没有到来之前,也只能养活这么多人,整个华夏能养活更多的人,但那些边缘地区,西伯利亚由于气候和地利条件的限制,是养不活太多人口的,陕甘州,蒙古,河北州,东北都是为以后源源不断的向这些地域输送人口,进行长期占领做着准备。
先前去的人口只是开荒,后面的人口才是占领。
陕甘州的今年的收获不错,至少能养活这两千多万人口了,加上后面南方输送过来的粮食,能养活出征的大军了。
第九百九十章 康定地区
巡视已经有半年时间了,张强来到了四山州外面的康定地区,这里一直是大明朝之前华夏汉族控制的薄弱地区,有寒冷,高山,草原,以及桀骜不驯的异族盘踞,厮杀,土司统治,各种弊端存在。
随着近卫军第一师在这里驻扎,清剿尚可喜部余孽这些多年,这里基本上没有了什么余孽了,基本上是移民过来的蒙古牧人和残留的一些羌族人后代,几百万人口播撒在这里,看起来地大人稀少,不过统治却是极为坚定的,没有人敢怀疑,因为移民过来的都是已经经受了华夏二十多年统治的云贵州汉人还有东南亚汉人,湖广汉人。
这些人经受了差不多和华夏帝国开国一样长的汉人教育,汉化教育,已经成为华夏汉族坚定的汉人了,当然他们本来就是汉人,只不过原先是大明汉人,永历汉人,大清汉人,现在是华夏汉人。
这里的佛教都是从河南,福建一带过来的佛教在传教,建立寺庙,而不是历来统治这里的具有统治思想,比较野心的印度或者西域过来的野生佛教,对于那些具有排外,攻击性的佛教张强是不需要的,一律赶走。
近卫军驻扎的兵马已经换了三茬了,每支近卫军驻扎八年,八年以后调回金陵,金陵的近卫军调回燕京戍守,经过退役,换血,派遣,下调,也就是将那些人调到各地野战军充当军官,一个是便于他们为自己控制野战军,一个是便于磨掉他们在这些边远地区生长出来的野性,是的康定地区民风不比艰难,这里在后世也是边远地区,环境恶劣,就会生出一些桀骜不驯或者痞气过重的人,被环境改变的近卫军士兵,一定要处理掉,怎么处理?
调防金陵,在金陵府那个当了华夏王国近二十年时间首都的繁华地方,让他们沉醉在温柔乡,然后再把他们下调到野战军磨练心性,野战军和近卫军不是一个系统,到了那个系统,你就得按照人家的来,要不然你就吃不开,这就是张强合理利用办公室政治的一种做法。
等他们适应了哪里,打上两战,熬上几年,他们基本上也就可以退役了。
华夏帝国稳定下来以后,已经不像金华义军时代,当兵得终身,到了华夏王国时代,已经当兵八年到十年时间,没有战死,或者老迈了,就可以退役了,回去当个村长,乡长助理什么,不能胜任,一届之后,也就两三年时间,退休到咨议局养老,咨议局出来以后,就是平民了。
华夏帝国时代,士兵和军官更换加快,两年新兵,不合格回去继续当百姓,合格的进入守备旅,也许一辈子就在守备旅了。
遇上战斗或者一些事情,有了功劳,能升一级,但到了四年时间,级别不够也退役回去吧,只有考核优秀的,才能继续当兵或者军官,如果不能在八年内升到尉或者上尉,那么还是回去当个公务员,进入纠察队当个捕快或者衙役,或者其他治安人员。
总之除了被合并入在外作战的野战军,他们在守备旅基本上就是几年的光景,然后有新兵和军校学员进来,他们就该退役了。
退役的人不是回老家,就是移民其他地方填补哪里的空缺,成为新的地方行政人员。
而这些他们要和野战军抢,野战军因为作战,功劳当然要比他们大,因此退役回去的待遇也不一样,你能当村长,人家就是乡长助理,镇长,而野战军还得跟科举开始出来的秀才们抢,跟各个学校出来的干部们抢饭碗,最好的是去开荒和移民,那样的饭碗多一些,这就是张强应付军队人员大量退役,干部大量考出来,没有地方安置的办法。
逼着他们移民,去建设新的地方。
这就是张强的政策,开国之初,就得有一些不一样的政策,当然这也有一些弊端,比如以后怎么办?
不过以后是以后的事情了,以后就不需要这么多兵马了,以后的兵马就是两年新兵,四年退役,五年军官,年升官,八年终身将官,做不到将官,你就退役就行了,如果是还是原先后世的那点土地,当然不成,现在万里土地,这剩下的兵马,这么多土地足够安排他们。
人多的实在没有地方用,那么还有咨议局呢,咨议局升官以后还有咨询局,咨询局以后,张强还准备在京师搞个御史衙门,到时候他们这一条线上的人,就能安排各级退休官员和军官了,京官也能退休以后进入御史衙门担任御史了。
这御史衙门不是前面的各个朝代的御史,而是类似于后世的政协,代表大会什么的,以他们多年的经验,给各级地方官府,京师官府,内阁提个意见,监督一下监察部什么的,等于是另外一个监督体系。
说了这么多,康定地区在张强看来,还有一个职责,就是类似陕甘州,向西藏,或者新疆地区提供人口和开拓的桥头堡,是控制这些地域的一个出发点,人口转移和聚集点,大军出征和物资转运的出发点。
因为那些地域大多地广人稀,而且民风淳朴或者剽悍,若果不能控制这些地区,那么以后也是大麻烦,印度那边还有一个英国没有解决,还有一些荷兰人和法国殖民者的残余,那是现在华夏帝国一下鞭长莫及的地方,要想打下那些地区并且成功治理,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情。
哪里的人口不少,地形和民族复杂,现在华夏帝国的人口还不足以移民过去,控制那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