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侯 第210节
可是,高小二刚锯了几下,原本的一条直线,就扭曲成了斜线,显然是锯歪了。
王小乙叹了口气,赶紧上前,手把手的带着高小二,继续往下面锯。
一把短锯,两个人一起操作,确实很有些碍手碍脚,效率非常不高。
大约一柱香的工夫,王小乙才领着高小二,将圆柳木锯成了两截。
李中易亲眼所见,一老带一新,锯木的工作效率依然低得惊人。
难点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学徒手艺不精,无法锯出一条直线;另一个则是,现场只有短锯,使用起来非常不得力。
李中易背着手,陷入到了沉思之中,就在这时,他耳中忽然听见“咔嘣”一声轻响,抬头一看,敢情是铁锯条因为摩擦过热,断成了两截。
老的问题没有解决,这新的问题又摆在了面前,铁锯条的质量也非常令人堪忧。
肿么办呢?
李中易心里有数,藏在暗中的对手,并没有指望仅仅这一次,就将他置于死地。
可是,一旦时间到了,李中易却交不出合格的五万字支羽箭,对手就可以肆无忌惮的往他的身上泼脏水,盐铁副使显然是无法继续干下去滴。
李中易在朝中的文官系统,并无得力的靠山,一旦被污名化了声誉,必将影响到他在柴荣心目中的地位。
咦,李中易忽然想起,他刚当上副院长的时候,按照级别,换了四室两厅的新家。
在装修期间,木匠师傅为了给李中易的书房,打造特制的书柜,特意架起了长条形的简易木架。
李中易也记得不大清楚了,他大致瞟过一眼,隐约回忆起了当时的一些情况。
当时,木工师傅为了锯出直线,先在板材上,画出一道清晰的墨线。在用电锯开割的时候,木工师傅沿着墨线,一路锯下去,不至于锯歪或是走样,免得浪费材料。
对了,李中易隐隐记起,木工师傅的电锯上面,本身拥有控制方向的隔板,只要是手不抖,几乎不可能割歪。
嗯,看样子,需要改进一番工艺了。李中易没有急于下手,他这个门外汉,不懂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第143章 没标准
就在王小乙和高小二换了一根锯条,继续锯木的时候,李中易低着头,在咯个的锯木声上,开始考虑解决方案。
首先,画出墨线的工具,倒是好办。李中易的家里就有好些特制的炭笔,这是他设计神臂弓,私下里画图纸的时候,命瓶儿领着家中婢女磨制出来。
反正,李中易还没有下一代,家中的众多婢女们除了打扫卫生之外,并无特别多的工作,大多数时间都是闲着聊天,或是绣帕子。
在李中易造出白柔麻纸之前,他的大袖之中,始终带着好几块瓶儿和芍药亲手绣的白绢帕。
如今,自然是鸟枪换上了炮,李中易打心眼腻味,一张手帕子既擦嘴巴,又擦汗,别提多恶心了。
嗯,短锯也有些问题,如何改成两个人操作的长铁锯,工作效率应该大大的加强吧?
想到这里,李中易不禁眼前一亮,对啊,造箭坊的工棚里边,他一直没见有长铁锯的踪影,显然,这个工具即使已经发明了,也应该是没有在官营企业里边推广才是。
李中易一想起,锯铁质量不行,一旦过热,很容易就断掉,就觉得脑袋很疼。
难道还需要炼钢不成?
如果时间足够,李中易倒是可以考虑一下重新建出新炼钢炉,实验炼出好钢。
如今,整个造箭的任务,顶多也就是一个月的时间,恐怕,李中易的新炼钢炉还没造好,就已经被免职,回家歇菜去了。
造箭坊虽然管理不善,工作效率低下,可是,麻雀虽小,五脏却俱全。
就在距离工棚的不远处,就有一座小型的炼钢炉,李中易走过去一看,炉温尚热,木炭、铁矿石堆得和一座小山似的,可是铁匠们却一个没见着。
李中易长长的呼出一口气,周冲玩的这一招,简直是太狠了,这是直接要断他的根啊。
不内行,就要挨打,古今同理!
李中易心里很明白,现在再去找周冲要铁匠,只会耽误工夫,没有任何用处。
与其等靠要,不如自己去想办法,李中易想到这里,转身回了公事厅。
李小七知道李中易的习惯,赶紧从随身携带的胯包里,找出炭笔和白麻纸,搁到书案之上。
李中易捏着木炭笔,在纸上列出了需要马上就办的几件急务:长锯,墨炭笔,上等钢料,贴在箭尾的羽毛,磨圆箭杆的石磨。
铁箭头的模具,倒是有,问题是,铁匠都不见了踪影。
他暂时能够想到的,也就是这些东西,至于想不到的,只能在实践中摸索了。
嗯,李中易停下笔的一瞬间,忽然想到,制图或是画线,首先就要用到一把直尺。
直尺,这可是标准化生产的第一件重要工具,可谓是必不可少!
“小七,你去找找看,工棚里有没有直尺?”李中易有一种打乱仗的感觉,可是,也没有啥子好办法。
谁让他读大学的时候,选的是中医药学科,而不是工程机械专业呢?
李小七在工棚里找了一大圈,楞是没找到一把直尺,据他找的工匠问来的情况,大家都是凭借既有的经验,进行操作,根本就没听说过直尺这种东东。
李中易暗暗摇头不已,他曾经看过的一部记录片《复活的军团》,里边出土的古文物,介绍得很清楚,早在千年之前的大秦帝国,标准化的生产已经大行其道。
秦弩非常厉害,是秦国对付草原蛮族和中原六国的利器法宝,据《复活的军团》介绍,每一支秦弩箭的误差,几乎都可以忽略不计。
李中易想到这里,不由暗暗摇头,千年之前的老祖宗都掌握的标准化作业,到了这后周朝,却退化到连一把标准直尺都没有的程度。
可想而知,独尊儒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从根子上鄙视应用工程科学技术的结果,对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起到了多么大的阻碍作用?
上哪里去找作为参照物的基准尺度呢?李中易陷入到了长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