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抗战之还我河山

抗战之还我河山 第1167节

没错,直到如今,这位中国第一人依旧还抱有幻想,幻想着像五年前的一二八淞沪抗战一样,双方打个不分高下,然后大家伙儿坐到谈判桌前谈谈条件,再把西方国家牵进来,顶多中国再吃点儿亏让让步,先把局势稳定下来再说。等再拖上个几年,他梦想中的德械师全部换装完毕,那就可以和日本人叫板了。

愿望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一心“”以打代谈”的这位中国领袖可不知道,日本人这回可是已经迫不及待了,不仅将持“不扩大主义”的日本陆军参谋本部作战部长石原莞尔被调离,更是已经制定好了灭亡全中国的计划。

“那也只好如此了。”白上将虽然心中对此建议不以为然,但大佬都已经同意大的战略了,这个面子必须得给。

“那这事就由健生你去安排吧,一定要从各集团军中选出一支精锐部队,兵力规模嘛至少也得一个师!”光头大佬继续说道。

“明白了,卑职这就去安排。”白上将向光头大佬敬了记军礼,旋即转身离去。

从这一刻开始,注定有一支中国军队将成为弃子,为了上层政治需要而做出牺牲。

是的,如果刘浪听到来自军事委员会这两位大人物的对话,一定就会知道,曾经时空中著名的四行仓库保卫战,即将来临了。

。。。。。。。

淞沪前线。

随着战事的进行,数十万大军的原本充足的物资供应也悄然变得紧张起来,尤其是弹药供给和伙食标准更是一再降低。不光是“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国府没钱了,而是随着中国空军一再折翼,制空权逐渐被日军所掌控,白天的时间火车很难进入物资转运区,只能利用夜色的掩护运输。

但这还不是最恼人的,弹药欠缺可以省着用,伙食差点也能将就,最让人无法忍受的却是冬季的雨雪天气,连续好几天的滂沱大雨,本身东南地区就不缺水,战壕一挖深就底部就会沁水,这下可好,淞沪地区又地势低洼,官兵好不容易挖掘的战壕里就像是蓄满了水的小池塘一样,如果养上鱼,最少也能活上十天半月的。

坚守在前线的几十万国军将士全都浸泡在冰冷的浊水里,如果是夏天可能还强点儿,但这又是深秋,那种苦不堪言可以想见了。如果这样的天气再持续个三五天,则根本不需要小鬼子来进攻了,自己就垮了。

现在既便是最没文化最没战略眼光的大头兵也已经看得很清楚了,在苏州河以北这仗已经是没法打了,现在就剩下一条路了,那就是撤到苏州河以南,依托上海城内坚固的钢筋水泥建筑与小鬼子打巷战了。

当然,有些事情这些大头兵们是不会知道的,上海城区的大部其实都是公共租界,那些洋鬼子是绝不会允许国军们在租界里跟小鬼子打巷战的,光头大佬还企盼着这帮洋鬼子们的联大召开能干涉这场战争,那是更不可能主动开罪西方列强的。就算要撤,那也是撤往郊外和日军野战。

换句话说,一旦放弃了苏州河以北区域,也就意味着上海这颗东方明珠已经是事实上失守了,再严重点说,淞沪会战打到现在,中国在这场会战里已经事实上战败了,再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尽量体面地结束这场战争了。

但,中方统帅部在此时,却依旧固执的选择了和前线数十万将士们所希冀不一样的战略。

撤而不退。数十万前线将士退出苏州河北岸市区,在上海市郊重新构筑阵地和日军对峙,而注定要成为弃子注定要被牺牲的军队也被白上将选出。

第1352章 四行

光头大佬下的命令是在上海闸北留下一个精锐师。

白副参谋总长自然不会杵逆大佬的意见,给第三战区顾副司令长官下达的命令是留下第9军第88师。

第88师什么部队?在中央军里,既不是胡宗南第1军系统,也不是汤恩伯第13军系统,更不是陈诚的土木系,而是出自于光头大佬的警卫部队,标准的嫡系中的嫡系。

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后,组建了军校卫兵队负责光头校长的安全警卫与侍从。后来卫兵队扩编为特务营,北伐战争时期又在特务营的基础上扩编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警卫团,作为蒋介石总司令的侍卫扈从部队。

1927年民国政府定都南京,警卫团再次升格,扩编为首都警备师。就这样紧随着光头大佬的地位攀升,他的警卫部队也完成了从卫兵队、特务营、警卫团到警备师的四级跃升。此后,警卫部队编制又多有改动。月,警备师与军校教导第1师合并为警卫师。此时的警卫师,下辖两个旅六个团,师直属两个特务团、一个炮兵团和其他一些特种部队,总兵力几乎相当于其他部队的两个师!

1931年3月,在整军中,这支编制庞大的警卫师被一分为二,拆分成两个两旅四团制的整编师,番号分别为警卫第1师和警卫第2师。

月,光头大佬在内外压力下宣布下野,他的警卫部队自然也就失去了警卫师的荣耀头衔,警卫第1师和第2师分别改称第87师和第88师。

第87师师长张治中,第88师师长俞济时。由此可见,这个88师的地位,前身是光头大佬最贴身的警卫部队,一直是由光头大佬直接控制,部署在京畿重地,是最受光头大佬器重与信赖的部队,就如同是古时的禁卫亲军,也是最早接受德式装备和德式训练的部队。

换句话说,第88师,不光是精锐,更是全中国军队中精锐中的精锐,就是拿刘浪这个未来人的眼光来看,第88师也是这个时代除了他独立团这个异类以外中国装备最好的部队,就算是和这个阶段的日军比起来,也不算差,甚至在轻火器方面还要强于对手。

白上将忠实的执行了光头大佬的意见,一留,就是最精锐。精锐到报告一送到光头大佬桌上,这位眼里也是闪过一丝痛惜,踌躇很久才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这帮大佬们心里都很清楚,如果真这么留下了,第88师这支几乎已经算是做为弃子的部队就算再精锐,也是抵挡不住紧随而来日军潮水般地进攻的,毕竟,没了友军的协助,那日军可不光是有制空权有舰炮助战,兵力也是大大占优,全军覆没是必然之事。

还好,在统帅部的命令下达到第三战区,第三战区实际的主持人顾副司令官首先不乐意了。

这位顾副司令官本人出于个人感情并不愿意让第八十八师留守,因为他曾是第二师也就是88师前身警备2师的指挥官。于是顾打电话向第八十八师师长孙元良传达命令,而孙强烈反对这一计划。之后孙又将自己的参谋长张柏亭派到离前线20公里的战区司令部反复协商。

这几位虽然不乐意麾下精锐白白牺牲,但他们都是光头大佬的铁杆,知道这其实就是老大的主意,否则白副参谋总长的命令可出不了统帅部。于是孙经张向顾建议,既然是出于政治的目的,那么留守闸北的部队,兵力多是牺牲,兵力少也是牺牲。

同时,守多数据点是守,守一二个据点也是守。反正意思就是老大的面子要维护,但不能瞎维护,全完蛋了老大也不开心不是?

于是,顾副司令官最后同意第八十八师留出一团兵力,留守地点则自行处置。张柏亭回到第八十八师师部四行仓库后,孙元良决定,就以四行仓库作为固守据点,但觉得一团兵力仍然过多,在最后撤离之前,又玩了一手花活,决定只留一个加强营就够了。于是就以第524团第1营为基干,配属必要的特种部队,组成了一个四百多人的加强营。由中校团副谢晋元、少校团副上官志标,和少校营长杨瑞符率领。

最后,经过层层大人物们的运作,光头大佬一张口就要丢下的一个精锐师,到了最后,就变成了一个营,被丢在了第88师位于上海闸北的师指挥部----四行仓库。

刘浪收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已经是10月26日晚上10时,手里攥着张儒浩紧急从团部送过来的密电电文,站在中央大饭店套房里窗户边上的刘浪看着上海的方向,满目森然。

做为未来者,他当然知道被留下的这个营做过什么,也知道他们的结局。

在曾经的时空中,524团中校团副实际上也是其代理团长谢晋元率该团第1营450余人,号称八百壮士,孤军死守苏州河北的四行仓库,从10月27日至31日夜血战四昼夜,抗击一个联队日军数十次攻击,毙敌两百余,最后奉命杀出重围退入公共租界,此一壮举大振军威国威,写下淞沪会战中最为激动人心的篇章!

可以说,这四百多号人,凭借着这一战,成为全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因为有他们在,上海就没有陷落。

但是,这四百壮士的最后结局却无法用悲壮或者壮烈来形容,而只能用悲惨来形容。

????在成功博得国际社会政治同情,并且激励起全中国人民抗战决心之后,国府便在上海各国租界的施压下妥协了,勒令谢团长率四百壮士退入苏州河南岸租界,并解除了武装。因为日军施压,若是租界敢放他们回归,就会派兵进入苏州河南岸各国租界,于是,四百壮士旋被租界羁压军营达三年之久。

但这还不是这支弃子孤军最悲惨命运的终点。随着守军在“孤军营”中被羁押了三年多的时间,日本方面声称允许释放这些士兵,但条件是解除武装并以难民的身份离开上海。谢团长拒绝了这些条件,并于其后多次拒绝了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及汪精卫政权的劝降。为此谢晋元于1941年4月被已由汪伪政权收买的郝鼎诚等四名士兵刺杀身亡。

当时,共有超过10万人参加了他的葬礼,而三天内拥进孤军军营瞻仰其遗体的共达二十五万人次,谢晋元死后被追赠少将军衔。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曰军进驻公共租界,四百壮士旋被押赴南洋诸岛挖矿修路,大部客死异乡,只有极少数幸存者熬到了美军反攻,当美军从集中营里将他们连同英军战俘一并救出来时,壮士们已经是骨瘦如柴、奄奄一息了。

身为中国最精锐士兵的一员,他们没有死在战场上,而是死在因为丑陋政治妥协而导致的战俘营里。他们不光是在战场上成为了大人物们的弃子,更是成了大人物谈判桌上的孤军。

这一次,他们还未像曾经中那样悲惨吗?

当然不,刘浪目光有些森冷的看向虚空。

这个时空中,既然他来了,日军就得付出更大的代价,他们也不用成为那支在战场上以及丑陋的谈判桌上的弃子了。不管是日本人,还是那帮金发碧眼只顾及自己利益的洋鬼子,甚至是国府上层那些大人物,都没办法再左右这支孤军的命运。

他手里的这封电文,正是已经抵达淞沪前线并潜进闸北的陈运发所发,只有七个字:一切按计划进行!

是的,按照这个时间点,正是谢晋元等人领了军令通知524团一营诸部向四行仓库汇合的时间段,就是不知道,已经提前抵达哪里的陈运发等人能否获得那位英雄团长的信任。

首节 上一节 1167/124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征服天国

下一篇:三国之战神召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