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还我河山 第125节
没等新兵们鼓噪,刘浪带着500名老兵加上所有的军官,在1600多名新兵面前重负重武装(携带单兵所有武器、计含刺刀重6.5斤重汉阳造步枪一杆,头盔、能携带100发步枪弹的长子弹带含弹夹一条、能装5枚m24式长柄手榴弹帆布手榴弹袋一个、灌满水水壶一个、大草帽一顶、内装五斤沙子的粮食袋一条、扎绑腿穿布鞋等,负荷大约最少是26斤)率先来了次考核,大个子陈运发仅用时17分钟比优秀还提前了4分钟达到终点的成绩让新兵们再次无话可说。
而胖子团座这次则很低调的陪着大部分官兵一起到达终点,所有人的平均成绩近22分钟,比优秀略差比合格略强。
虽然都是战场上下来的老兵,但由于多年训练的不系统,这帮老兵们的成绩比未来共和国野战军的训练成绩还是略差。
刘浪的这个训练计划虽然大部分是按照未来共和国新兵训练项目来设计的,但考虑到士兵身体状况的差距,刘浪已经相应的减低了难度。
如果依照未来共和国五公里重负荷武装越野的标准,所有士兵带齐作战装备负荷应在20公斤左右,能跑进26分即为合格,24分为优秀,与自己独立团新兵负荷26斤相比,难度可是高的多了。要是让他们少负荷14斤,经过严苛训练的未来的共和国士兵们能跑进20分。
倒不是刘浪不想让他们多负重,实在是国军士兵单兵装备就那五大件,让他们再背,也没什么东西背了。这都还因为刘浪隶属于的第二师属于最精锐的中央军,才有这些玩意儿。如果搁那些地方杂牌军,一顶大草帽,一双草鞋,一杆老套筒,顶破天再来个大刀片,就是所有的单兵装备了。
陈运发的17分钟在独立团的士兵们看来有些高不可攀,拿到后世也算是极为优秀的一个,但也不是称得上多么惊世骇俗。在华夏最精锐的特种部队----龙炎部队,单兵负重25公斤跑进17分才是基本合格,别说当年刘浪的考核成绩是夸张的15分钟,就是现在这具负重略微有些多的肉躯,刘浪也能跑进18分以内。
就算不说特种部队那帮非人类的家伙,野战部队中“五公里武装越野最快纪录”是在1979年自卫还击战时由第11野战军第31步兵师的一个四川籍达县的普通战士创造的,因为他所在连队意外遇到安南军队,亟需境内后方炮火支援时,无线电台失效,他奉命奔跑至少五公里的山路(山区加上丛林地带)到境内前线指指挥部汇报前线信息,从全副武装的他跑出战壕到境内炮兵炮火支援开始打击越南军队的时间,只有17分40秒。
也许有了团座和老兵们的激励,1600余名新兵也创造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记录,第一轮考核就有百分之八十的士兵过关,那个被莫小猫称为蔡小鸟的倒霉蛋成了新兵中的陈运发,以19分的速度夺冠,甚至超越了百分之八十的老兵,还有一名叫山鹰的小伙儿也紧随其后,仅比他只慢了两秒。
刘浪也适时的当场宣布从现在开始接下来的每个项目考核中,都会取前十名,每人现场奖励现大洋十块,等所有训练项目考核完毕,综合成绩依旧排名前十的,将会提前获得上等兵领章,也就是说,他们完全有资格在各班担任班副职务。
当班副可不仅仅只是每月的军饷多了2块大洋,作战时装备的武器也不一样,根据刘浪的设想,除去必要的单兵装备,每个班都会配备冲锋枪与盒子炮各两支以加强基层部队火力,这几支枪会落在那儿,不用想,肯定是班里地位最高者的头上。
不是枪多可以打着玩儿,在生死一线的战场上,多一支枪可就多了个保命的家伙,尤其是近战时一梭子十几发子弹扫出去,啥玩意儿小鬼子也都得死得透透的,小鬼子死了,自己自然就活了。
新兵们的眼都绿了,为了以后能好好活着,现在就得玩儿命练那,可不光是为了现大洋。
第165章 历史的车轮
就这样,在新兵们饱满的训练热情中,火热的七月来临了。
刘浪站在窗口,默然凝视着远山。
这一个月中,历史的车轮依旧走得很稳当,共和国史称“第四次围剿”已经在光头校长紧密锣鼓的安排下开始准备了,独立团所属第二师亦接到光头校长的密令,将会有一旅的兵力调往前线,暂定为副师长柏天民率领。
刘浪做为上校团长,已经有资格知道师部的安排,在拿到师部例行公事的电文后,刘浪也是不置可否将电文丢在一边。做为一支新军,没人会把主意打倒他的头上,光头校长这次是想毕功于一役解决所谓的赤患,抽调的四十万大军都是国民政府比较精锐的部队。
刘浪并没有为红色部队担心,根据历史,光头校长这次是损兵折将毫无寸进不说,又充当了一回运输大队长,在曾经的历史时空中,这活儿他干的可不少。没他的帮助,十几万红色战士很有可能大部分手中就只有大刀片和红缨枪。
而十九路军也和历史一样,数万将士移师福建,驻守福建省,想起临走时蔡廷锴将军落寞却坚定的眼神,刘浪知道,他这只小蝴蝶的翅膀终究掀不起太平洋另一头的风暴,十九路军这支精军,终究还是会走上历史的老路。
不过,有了刘浪的点醒,刘浪相信,十九路军不会再像前世一般没用到一个月就在光头校长十五万大军的威迫下四分五裂,一支强军就此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就算他们真的还是依旧和历史中一样,刘浪看着远方正在各种火热训练的新兵老兵们,轻轻吐出一口气,他手下还有十九路军最精锐的500官兵,他们一样会让日寇再次在他们的手中流尽鲜血。
听着熟悉的汉阳造的枪声,刘浪知道,现在很多人应该在进行打靶射击训练。
有了他钢壳子弹的创意,充实了本地工人的青龙机械厂日夜开工,人歇机械不歇,一个月下来,也才完成了四十万发子弹的一半订单二十万发,足足将产量提高了一倍。加上先前杜月笙送的十万发和从师部领取的十万发,刘浪手里有了四十万发步机枪子弹。
不过,这还不够,远远不够。
别看四十万发子弹看起来很多,但在刘浪夸张的射击训练计划中,要求每名士兵每天要用卧姿、立姿、跪姿、冲刺中射击四种方式射击40发,2200名士兵每天仅训练所需子弹就达近九千发,而这样的射击训练,更是令人恐怖的达到三个月。
这还不算其他的损耗,比如像莫小猫这样的变态,每天的训练量被刘浪规定为200发,是其他普通士兵的五倍。而且这样的士兵绝不止莫小猫一个,凡是发现有一定射击天赋的士兵,都将会被射击训练教官一一挑选出来,进行特殊训练,他们以后就是各班的精准射手,负责狙杀日寇的掷弹筒兵,这也是刘浪想出来的对付日军掷弹筒的一招。
连排级火力全靠轻重机枪来维系,但日军每个小队配备的两具掷弹筒对这些火力点威胁巨大。不过日军现在装备的大正十年掷弹筒也有个巨大的缺点,就是射程不远,不过区区200米不到,想要发射掷弹筒对火力点进行打击,他们就必须进入步枪的射程。
曾经的时空中,无论是国军还是红色部队,都在掷弹筒的威力下吃过大亏,之所以拿他们没办法,就是因为训练量的问题,射击精准的兵士太少,对掷弹筒兵形成不了足够的威胁。
在刘浪的计划中,每班有两名类似于日后狙击手存在的精准射手,就能让日军掷弹筒小组的屎都被揍出来。
等他们再开发出射程达500米远的改进型八九式掷弹筒,刘浪觉得自己说不定连射程达800米的狙击枪都搞出来了。
反正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刘浪不信自己这个多了八十多年未来经验的共和国最强尖兵对付不了他们,搞不来飞机大炮,轻武器方面,一贯注重节约连四个轮儿的小汽车都想办法造到一吨以下的小日本还真不是个。
像这样一搞,这四十万发子弹,也不过堪堪够一个半月使用。好在机械厂熟铜的储存量少,但钢材还不少,再不惜成本加工三个月,应该还能有六十万发子弹的产出,稍微节约点儿,基本够用了。
正如同刘浪所说的,日寇老兵四百米外能一枪爆头的精准射击是用子弹喂出来的,那他刘浪就让他的士兵在子弹里游出来。
这对于每年射击量不过百发,战时最精锐的中央军甲种师子弹带里最多也不过百发的的国军来说,简直就是恐怖的天量。若不是在独立团,终其一生,他们有可能都射不出如此之多的子弹。套用俞献诚的一句话:这样的训练量,就算是头猪,也能在三个月后端着汉阳造一枪打中百米外的狼。
子弹这个大问题已经解决了,mg42那挺本应该在十年后才正式列装德国军队的大杀器也正在紧密锣鼓的设计零件中,虽然格鲁诺夫设计的那台金属冲压机床很简陋,但一旦研制成功,月产个七八挺机枪还是不成问题的。
mg42的设计制造刘浪目前还只敢交给格鲁诺夫这个日耳曼人来做,别说其他工人参与,甚至独立团其他高层都不知道有这样一款机枪的存在。刘浪的目的很简单,在长城抗战以前,最大程度的保密。
刘浪深知日本在中国间谍的厉害,据史料记载,日本从这个世纪初开始就对他们觊觎已久的华夏展开了庞大的谍报工作。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日本的大量间谍潜入中国。他们以外交人员、商人、学者、教师、医生、游客、僧人等身份为掩护,把触角伸向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等领域,想方设法搜集情报,为日本军政当局制定侵略政策和方案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他们也游离于中国各个派别之间,从事谋略活动。
就算是独立团已经位于中国腹地,但刘浪也不认为无孔不入的日本间谍会放过自己这个击毙了他们一个少将外加一个大佐的“抗日英雄”。
等到长城抗战开始,独立团的军事基地也应该初具规模,日本人的间谍再想混进来也就不那么容易了。当然,让日本人流尽鲜血的mg42也就不用再保密了。至于日本人会不会仿造,刘浪敢肯定,就算把图纸给他们,那帮一向以节约为己任的陆军省高官们也会否决这个提议,mg42巨大的弹药消耗量会挖了他们的心,那怕mg42会打爆他们的大正十一年轻机枪和92式重机枪,那怕他们的后勤也并不是人们想象的渣渣。
资源贫乏几千年的岛国思维模式,不是一场战争就能改变的,直到八十年后他们依然如此。
刘浪唯一防备的反而是自己人,光头校长可不是那么好糊弄的。日耳曼人到时候就是最好的挡箭牌。
杜月笙那边的化肥工厂应该已经投入生产,用不了多久就会有惊人利润的产出,让他帮忙购买的德国精密车床和所需军械应该在未来的几个月内就会送达潼关,那个时候,他的设想才能逐步付诸于现实。
不过,那还有些遥远,现在,他还得有个重要的东西先做出来。刘浪相信,那个二十几年后闻名遐迩的玩意儿在当下,也会让日寇闻风丧胆。
第166章 凶器
团部的办公室大门“砰”的被推开。
没有报告声,整个基地能这么做的,除了拥有着蔚蓝色眼睛的日耳曼人,其他人断不会如此做,包括纪雁雪在内。
刘浪回头看着急匆匆跑进来的格鲁诺夫。
“上校,找我来有什么事儿?您要知道,我现在很忙,那帮新工人我必须得培训,上帝,他们的笨手笨脚你简直难以想象,我还要做您设计的那挺神奇的机枪,钢材的强度不够,我们需要更好的炼钢炉,更好的钢,还有。。。。。。”刚一进门,汗水浸透金发的日耳曼人就开始对刘浪喋喋不休。
能让一个严谨的日耳曼理工博士絮叨成这样,也可见他这个月薪上千大洋的洋劳力被刘浪压榨的有多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