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水行周 第1390节
“我烂命一条,他们要来就来,杀一个够本,杀两个值了!”吴斗看着火盆,冷冷的抛出几句话。
“谁说不是呢?老子年初的时候,也没想过在阵上能活下来,更没想过变成人家的走狗,为了收债去欺负老弱妇孺!王八蛋,老刘家的脸,都被我丢光了!”
大龅牙叫骂起来,越说越激动,吴斗默不作声,静静听着。
“可我拉扯着一群兄弟,还有一大家子人,没有钱这日子就过不下去,老的小的饿得不行,要脸有何用?嗯?”
“仗,从年初打到秋天,好不容易把北虏赶过江了,说好的封赏,迟迟不发下来!”
“那帮良心让狗吃了的狗官,压着封赏不发,逼得我们这些当兵的去长生库借高利贷!而那些狗官,就是这些长生库的幕后东家,我们借来的钱粮,就是他们扣下来的封赏!”
“这帮杀千刀的狗官,扣军饷扣封赏,逼得我们去借高利贷,然后利滚利,几世都还不完,最后卖身为奴,签得还是死契!”
“上官说得比唱得还好听,说我们是什么国之栋梁,要奋力杀敌报效君王,该发的军饷、封赏,成日里找借口拖延,大家上半年玩命换回来的功劳,封赏还没发,又要出征了!”
吴斗拿着根树枝,拨动着火盆里的余烬,淡淡的问道:“怎么,你听到什么风声了?”
“没错,我是听到风声了,官军现在要北伐,收复淮南州郡,我们迟早要渡江北上。”大龅牙压低声音,“我们走了,留下一群老弱妇孺,那些讨债的上门,谁护着?”
“那怎么办?”
吴斗知道大龅牙想说什么,但他不确定对方是不是官府派来的耳目,要打听谁要闹事,或者挑唆谁闹事,然后引着官军来抓人,所以和对方交谈时,说话不咸不淡。
“我知道,你向来谨慎,但不会出卖自己人,所以今日来,是先打声招呼。”
大龅牙又拍了拍吴斗的肩膀,冷笑起来,眼睛里似乎有什么情绪在躁动着:“这日子是没法过下了,你和你的兄弟,等我的消息!”
第二百八十三章 造像
青州益都,州治东阳城郊高密村,数名工匠正在雕琢一躯佛像,他们花费了将近一个月时间,才接近完成这躯佛像,待得最终完工,就可以出售了。
青齐之地崇佛之风不亚于江南,许多人为了造佛像还愿,自发组成邑义(佛社)来造像。而许多邑义为了节约时间,经常凑钱买“成品”。
正是因为有着强烈的需求,专门制造佛像出售已经成了一门赚钱的行业,在青州,有许多这样的造像组织,被东家召集起来,每月靠制造佛像盈利。
在青州,佛像的造型大多固定为几种,十分有利于大批量制作,而其中一种佛像造型,就是“弥勒下生像”。
弥勒下生,源于《弥勒下生经》,据佛经记载,弥勒在兜率天的寿命是四千岁,换算成人间的时间则是五十六亿年,他命终之后,便下生人间成佛。
弥勒下生之后,世间劳苦大众不仅生活幸福,还有受度解脱的机会,这对于生活在黑暗的世间的人民来说,吸引力不可谓不大。
尽管佛经明文规定要等五十六亿年后弥勒才会下生,但在苦难之中饱受煎熬的百姓们却急盼弥勒早日来临,因而下生信仰很快便取代了上生信仰,成为弥勒信仰的主流。
一躯标准大小的弥勒下生像造价不菲,一个邑义需要召集至少上百人才能凑齐买佛像的费用,当然,如果邑义成员囊中羞涩的话,可以亲自动手造像,以便省钱。
邑义的组成,有邑主、维那、化主、邑师、邑子等,邑子就是普通成员,每个成员参加邑义,至少要缴纳三百到四百文铜钱,这还是邑义自己造像所需费用,如果是直接购买成品,需要缴纳的铜钱还要多。
在青州,寻常百姓为人打短工、出售劳动力,大概每日能挣得三十文左右辛苦钱,而为了参与造像还愿,就得花上十日的收入。
换而言之,这些百姓,是为由寺庙牵头设立的邑义服了十日劳役。
即便如此,青州百姓参与造像的热情依旧高涨,为官府服劳役,辛苦不说还容易家破人亡,而为邑义服劳役,可以求得佛祖保佑,何乐而不为?
邑义不光造像,还造塔(浮图)、造石经、造石室、造寺、设斋等,一个邑义少则数十人,多则上千人,大多由寻常百姓、世俗官僚、僧侣组成,为了造像而产生的邑义,可以持续十余年之久。
佛像造成,会立有石碑,上面会刻着邑义所有成员的名字,以便让佛祖感应到信徒们的虔诚之心。
而有了成品佛像,邑义从诞生到结束,寿命很短,甚至还可以借此盈利:佛像石碑上留有空白处,那些因故没有加入邑义的信徒,可以花钱在石碑空白处刻上自己的名字。
这样的信徒,可能在邑义从成立到解散都不会露面,不参与邑义组织的任何活动,只是花钱在石碑上买个名字而已,一般来说,是以有钱的官员、富商为主。
当然,为了和邑子区别开来,这样花钱刻名字的人,其碑文也会有不同,一般而言,其名字会排在邑子之后,文曰“某年某月某日,用钱若干文买佛像一躯,某某某”。
而有的邑义在成立后,成员数量变动较大,譬如刚成立时成员有一百人,结果因为各种缘故,最后只剩下七十人,那么石碑上的空白就会有很多。
对于出售成品佛像的商家来说,石碑的制作有讲究,既要考虑在邑义成员外会有人花钱买名字,所以要留出足够的空白来刻名字。
也要考虑邑义成员减少导致提前刻好的碑文作废,白白亏了一笔钱,所以经常和邑义联系、确定名单是很重要的事情。
此时此刻,负责造像的像主正与一名僧人交谈,僧人年纪轻轻,身形消瘦,身着粗布僧衣,脚穿破布鞋,看上去和普通僧人没有多大区别。
更有别于那些肥头大耳、油光满面的寺庙寺主。
“都邑主,这名单和上次的没区别呀。”
“像主有何疑问呢?”
“呃,我记得,好像有几个人已经离开都邑义了。”像主指着名单上几个名字说道,像主,就是负责牵头造像的人,邑义有像主,而专门制作佛像出售的人,也被成为像主。
“啊,这几位檀越家中有事,一时间无法为邑义尽力,无妨,无妨。”
像主瞥了一眼对方,心中有些犹豫,这种情况不是没有过,但一般会惹出麻烦,因为若是把那些半路推出邑义的人名刻在碑上,会引来邑义其他成员的不满,因为这不公平。
像主经营佛像买卖,见的纠纷多了,一般来说是邑主太好说话,想当好人结果闹到最后两头为难,只能把刻好的石碑砸掉,重新再刻一块。
“像主的好意,贫道心领了,还请照着名单刻名字,勿忧。”
这个时代的和尚,自称多用“贫道”而不是“贫僧”,像主见着对方心意已决,便没再说什么,这位都邑主年纪不算大,但主持邑务却很有经验,他觉得对方应该有办法平息邑义成员的非议。
邑义,其首领为邑主,副首领一般为维那,几个邑义又能构成一个更大的邑义,称为“都邑义”,其首领为都邑主,副首领一般为都维那,能够做到都邑主的人,应该有些本事。
而这位都邑主,行事又与别的僧人不同,别的寺庙僧人会设长生库,放‘僧邸粟’也就是高利贷,这位都邑主也设长生库,放的却不是高利贷。
或者说,这就是为了让邑义成员相互帮助、救危救急而设立的义库。
邑人从长生库借了钱粮,实在还不起也没关系,多来邑义帮忙就行,不像那些寺庙里的和尚,每月派些泼皮去催债,搞得鸡飞狗跳,哪里有出家人与世无争的模样?
两人又交谈了一会,都邑主告辞,他徒步向村子的另一头走去,那里如今摆了个斋场,有他邑义里的邑师在为百姓讲解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