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 第2380节

臣子因公殉职,是对君王和朝廷忠心耿耿,事迹传扬开来,必然让朝廷声望大涨。

所以宇文温亲自提笔,给宇文化及的抢险事迹“适当”加了点料,包括那个口号,并借助民间说书人之口,将这个真真假假的事迹传播出去。

然后,他要大力褒奖忠臣,并且好好对待其遗孀及后代,此举也会让自己的声望大涨,体现他爱护忠臣的明君本色。

所以,时值宇文化及病重之际,宇文温必须要有所表示,还得赶在对方断气前,下正式诏令慰问,给对方一个保证。

那就是要向宇文化及说一声:“汝妻子朕自养之,勿虑!”

想到这里,宇文温眉毛一扬。

他当然没什么别样念头,而这句话“原版”的出处,其实也没有什么别样意思,忠臣为国殉难,那么天子照顾好其遗孀及孩子,理所当然。

皇帝还可以将功臣之后养在宫中,省得幼年丧父的苦命孩子被人欺负,如此做法古来有之,以示天子对忠臣的回报,让其含笑九泉之下。

或者再进一步,赐姓,甚至纳入宗籍....

宇文温沉吟起来。

宇文化及若病逝,留下遗孀和孩子,这孩子虽然没了父亲,却还有母亲,若是把小家伙接入宫里养着,那就是母子分离的人伦惨剧。

若遗孀也一起入宫住下的话,名不正言不顺,所以,这样不合适。

宇文化及姓宇文,却不是周国宗室,本就是祖上得赐姓的结果,所以现在不存在赐姓的可能,但若说到其子入宗籍....

仅就操作层面而言,宇文化及的父亲宇文述、弟弟宇文士及还活着,就这么把宇文化及的儿子改入宗籍,那宇文述和宇文士及算什么?

不可能也把这两位归入宗籍,那么宇文化及的儿子若改入宗籍,从宗法上来说,就此和祖父、叔叔形同路人,没有任何亲缘关系。

这样做的话不太好。

而且,若官员治水时因公殉职,儿子就能入宗籍,天下以后总是会有地方发大水的,那么隔三差五就有官员殉职,周国宗室就隔三差五喜迎新成员?

这样也不好。

宇文温坐起身,披着衣服继续思考。

宇文化及之父宇文述,因为明德元年以来屡立战功,如今是许国公,世子自然是长子宇文化及。

若宇文化及去世,按说许国公世子之位,该由宇文述仅存一子宇文士及继承,那么,为了表示褒奖,要不要让宇文化及之子作为“许国公世孙”,将来继承这一爵位?

这样一来,孤儿寡母的,会不会被宇文士及明里暗里排挤?搞出个叔侄形同仇人的结果?

这样也不好。

宇文化及当年因为救驾有功,自己也有郡公爵位,如今幼子可以继承这个爵位,然后作为褒奖,进爵国公?

然而,宇文温已经对授爵制度进行改革,一般情况下,一个人除非立下救驾等特别大功,否则不立军功不得封爵、晋爵。

所以,就让幼儿继承父亲爵位,然后天子赏赐良田、宅院、奴婢、牲口,时不时派人嘘寒问暖,保得孤儿寡母衣食无忧、不受欺负?

宇文温想到这里,摸着下巴处的小胡子,喃喃自语:“这倒不错,养一对母子,又能花多少钱。”

“所以,你就安心的去吧。”

第四百二十八章 黄河安流

上午,政事堂里,宇文温及三高官官正听取汇报,做汇报的官员,目前隶属于山东治水使司,奉治水大使、尚书右仆射郑通之命,向天子及政事堂诸公介绍黄河灾情。

黄河汛期洪峰已经入海,这意味着此次汛期接近尾声,从总体而言,中下游地区已经平安,这样的结果,是大家事前没有想到的。

朝廷事前的预计,是下游部分地区开闸泄洪,牺牲小我、保全大我,而黄河沿岸各州郡奋力防汛、抗洪,加上这十来年修筑的河堤及各类水利设施质量不错,才有了抗洪成功的好结果。

但是,洪水过后,防疫、赈灾的工作依旧要做好,虽然黄河水没有肆虐沿岸地区,但频繁降雨依旧造成部分地区内涝,当地河流水位上涨,也造成了一定的人员及财产损失。

灾民需要赈济,而疫病也需要防治。

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这是千百年来无数血泪凝结成的经验教训,所以山东治水使司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督促各地防疫、赈灾,所以此刻身处政事堂的官员,也要向天子和三高官官陈述接下来的防疫工作内容。

宇文温拿着资料,听着讲解,又看向绘着黄河下游地区形势的舆图,陷入沉思。

如果他没有记错,现在的黄河应该处于“安流期”,像今年这种大洪水,出现的几率很低,也就是说,今年黄河爆发大洪水后,很可能往后十几年都不会再有了。

所谓黄河“安流”,指的是黄河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水文现象,那就是自东汉起,到北宋初,长达近八百年的时间里,黄河很“安静”,基本上没有频繁的水患,也没有改道这种大灾难。

黄河就这么“安稳”流淌了八百年。

这个时期的黄河,和宋以后那暴虐的黄河相比,仿佛换了个“河格”一般。

对于黄河在这一时期的“安流”,后世学术界多有论证,宇文温不是水利专家,当然不太清楚具体细节,但得益于发达的传媒,倒是有些肤浅的了解。

从有历史记载即殷商时代起,到秦以前,在这千年时间里,史籍中关于黄河决溢改道的记载很少,这可以认为,在先秦时期,黄河是很“安静”的。

当然,这种“安静”是相对而言,不是说这一时期黄河就没有水灾,相反,在春秋时期黄河下游就改道过。

到了西汉,黄河开始躁动,从史籍记载就能看到西汉时期黄河水患频仍,甚至出现了五次改道。

这一状况,持续到东汉,东汉朝廷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治理黄河,治水专家王景主持这项庞大的工程,指挥数十万人修建各种水利设施,最后终于将躁动不安的黄河“安抚”下来。

这次安抚,让黄河“安静”了近八百年。

虽然这期间,黄河也发过大水,若单纯以频率而言,并不比西汉时期少,但水灾的严重程度却远低于西汉时期。

而且,这八百年中,还包括了南北朝、晚唐藩镇割据的漫长时期,当中原战火纷飞的时候,没有中央朝廷来治理黄河,黄河却还那么“安静”,可见东汉王景治水的功劳有多大。

这一切,到了北宋时戛然而止,那时的黄河,下游部分河段的河床甚至已经高过地面,成为悬河,于是开始不安分起来。

黄河安流的局面,就此一去不复返。

首节 上一节 2380/272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之最强开光系统

下一篇:八一物流誉满全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