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南国江山

南国江山 第36节

不过后来具体的细节传过来时,他听说刘德全居然里通外合,差点就坏了杨渥的性命,心中在愤怒的同时,也感到非常庆幸。

“还好渥儿能够临危不乱,想出奇谋,加上那刘德全是新任命的营指挥,还不能完全控制他那一营的人,不然一整个营的人都造反的话,就算渥儿有天大的本事,只怕也要危险了。只是不知道他现在到了哪里,今天能不能赶上我出征呢?”

杨行密转向身边的高勗问道,“渥儿现在到哪里了?调拨给他的三千将士已经准备好了吗?”

高勗是杨行密身边的心腹,担任的是掌书记的官职,相当于杨行密的秘书,许多机密事情杨行密都没有避开他,刚才和田覠起冲突的经过他也在一旁见证了。

“回大王,根据才发回来的消息,长公子才刚刚从升州出发,可能明天晚上能回节度使府。至于给他调拨的三都士兵现在也已经准备妥当了,都是以前上过战场的老兵,各级指挥也是新提拔起来的,在忠诚上没有问题,长公子接手后只要稍微使些手段就能掌控这些人。”

按照军制,一营有500人,两个营就是一都共千人,设立都头一人,有时候也由指挥使出任都头的职务,比如杨渥就是这种情况;至于都头之上的军官就是指挥使,再往上就是都指挥使。

目前杨渥就是都指挥使的职务。但这个时代职务是虚设的,具体指挥多少兵马各有不同,像李神福、王茂章这种都指挥使级别的大将,手下有上万甚至数万兵力;但像杨渥这种都指挥使,手下却只能有三千兵力。可以说差别实在是太大了。

好在他毕竟是杨行密的长子,有自己的父亲在背后支持,各都的都头以及之下的营指挥等官职都是由杨渥自己任命,所以现在杨行密只负责调拨士兵给他。

在过问了调拨给杨渥的士兵的情况后,杨行密开始询问讨伐朱全忠的准备事宜。

“让你为进攻朱全忠的做准备,现在怎么样了?”

高勗道,“启禀大王,各路大军已经准备妥当,军粮也已经储备充足了。就只等着大王一声令下,大军就能出兵北上。”

杨行密道,“回去你再好好想想,看看还有没有什么遗漏的地方。这次出兵非常重要,万万不可出差错。”

“是,属下一定会仔细查看,保证不会出差错。”高勗恭敬的答道。

杨行密点点头,他刚刚才收到消息,前几天岐王李茂贞亲自统帅大军从凤翔出发,与朱全忠在虢县以北交战,结果大败而回,损失了上万人的军队。目前朱全忠的宣武军正在大举出击,攻打岐王的地盘。

所以他不能等太久了,必须迅速出兵,才能帮助岐王减轻压力。至于田覠三人,他们虽然心中有野心,但要对付他们也不急于这一时半会。

宣武节度使朱全忠本来名叫朱温,以前参加过黄巢的农民起义军,先后攻陷洛阳、长安等地,大大动摇了唐王朝的统治地位;后来他见起义军在与唐朝的交战中逐渐落於下风,于是就率领手下大军投降了唐军,并与李克用等联合镇压起义军。不久朝廷将他册封为宣武节度使,并赐名为“朱全忠”。

在此后的二十年里,朱全忠以河南为中心,逐步扩大势力,如今成了天下最大的割居势力。

说起来,杨行密与朱全忠曾经也有过一段“蜜月期”。那时候杨行密刚刚起家不久,势力较弱,而朱全忠的宣武军因为处在中原四战之地,仇家众多,也不愿与杨行密交恶,于是两家结成盟友,相互扶持。

然而正所谓“天下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几年以后,杨行密在淮南逐渐强大起来,而朱全忠更是成为天下一等一的藩镇势力。由于不愿杨行密迅速崛起,朱全忠开始不断的在北方给他找麻烦,先后数次派大军南下试探着进攻他。

五年前,公元897年,朱全忠兵分两路,派遣他手下大将庞师古率徐州、宿州、宋州、滑州的军队共7万人,从徐州出发前进至清口,渡过淮河目标直指扬州;又派遣葛从周率兖州、郓州、曹州、濮州的军队1万余人从兖州出发前进至安丰,以牵制寿州的淮南军队;朱全忠自己亲帅主力部队坐镇宿州,随时接应庞师古、葛从周二人。

面对危机,杨行密也尽起大军前去抵抗,他本来打算先率军去击败葛从周,然后汇合寿州朱延寿的军队一起去攻打庞师古。但他的部将李承嗣却提出不同意见,希望先攻打庞师古,等击败了庞师古后,自然就能解寿州之围。

最后杨行密采用了李承嗣的意见,发兵三万抵达清口前线,并在这里一举击败庞师古,将他打得全军覆没,连他本人都在此战中阵亡了。之后杨行密马不停蹄转攻葛从周,将他也迅速打败;又继续向朱全忠的主力发动进攻,朱全忠胆战心惊,最终只好撤退。

这就是五代十国时期具有重大意义的清口之战,这一战之后数十年间,立足中原的政权再也不敢率军南下进攻淮南,可以说一战就奠定了淮南作为天下强藩的基础。

想着曾经击败朱全忠的辉煌战绩,杨行密心中振奋不已。

“五年前我能够在清口打败朱全忠,现在我也一定能够再次击败他!”他心中想着,脸上充满自信。

他已经迫不及待要出兵了,岐王支撑不了多久。因为升州的叛乱,他已经浪费了太多时间,如今大军既然已经准备好了,他便开始传令让众位将军都到节度使府参加军议。不一会儿,众人纷纷赶到。

杨行密坐在主位上,目光徐徐扫过手下的众位将军,最后定格在节度副使李承嗣身上。

“李将军,孤率军北上以后,淮南节度使府的大小事务就交由你来主持,不可懈怠。”

“是,大王。末将定当竭忠效命!”李承嗣抱拳郑重答道。

他本来是晋王李克用的手下大将,因为率军援助朱瑾的时候后路被朱全忠截断了,只好和朱瑾等人南下投靠杨行密。在淮南,他作为一个外来者,虽然威望很重,但一点根基都没有,所以杨行密很信任他,让他负责留守节度使府的事情。

至于杨渥,虽然在之前任家庄之战里立下了功劳,但他年纪太小,十六岁都不到,威望也还差得远,现在还不是让他出头的时候。

当然,这次随杨渥能够立下大功,对杨行密来说是一次意外之喜。若是以后能立下更多的功劳,然后再等他年纪再大一点,自己就能逐渐让他出来管事了。

不过这次征讨朱全忠他不打算让杨渥随军出征,毕竟他刚刚攻打冯弘铎归来,手下士兵伤亡较重,加上如今升官为都指挥使,必须花时间去掌控新的军队,所以杨行密将他留下来。好在自己现在还年富力强,有足够的的时间来培养长子,倒是不急于一时。

正文 第三十二章 徐温的建议

杨行密安排完大小事务后,又向众人问道,“诸位将军还有没有什么建议,这时候不妨都说出来听听。”

将领们无人说话,这时,一位儒雅的将军起身站出来道,“大王,末将听闻军中一向都是用大船运载军粮,但现在正是六月天,雨水众多,运路又很久没有通行,芦苇堵塞,如果用大船运军粮肯定难以及时送达前线,所以末将以为不如改用小船运输。”

杨行密定睛一看,只见那人正是都知兵马使徐温,不由得心中感到惊讶。

原来徐温向来都是一个低调的人。他性格沉稳寡言,很少与人交朋友,周围的人都觉得他很有威严。

他年青的时候以贩盐为生,杨行密最早在庐州起兵的时候,他就去投靠了。那时候,杨行密手下有数万强军,被称为“黑云长剑”;而当时与他一同举事的陶雅、刘威等人,被称为“三十六英雄”。徐温也是这三十六英雄中的一个。

然而,这么多年下来,刘威、陶雅等人纷纷立下大功,现在都已经成了各州的刺史等高官;唯独徐温一人,没有立下什么大功,到现在还只是个都知兵马使,没多少实权,也不受杨行密的重用。

不过徐温之所以没有什么大功劳,这主要是因为他不擅长领兵作战。但此人却胸中有韬略,更难得的是为人有远见,擅长收买人心,更擅长知人用人。用一句话说就是,这个人是个天生当主君的人才,却不是个当大将的人才。

当年杨行密率军进入宣州时,他手下的众多将领纷纷率领士兵们四处抢劫财物。唯独徐温一人没有参与抢夺,他见到城内饥民遍地,于是率领手下去占领了当地的粮仓,将粮仓里的粮食拿出来赈济百姓。他这种做法让杨行密感到很惊异,但也非常赞同他。

前些日子,徐温的幕僚严可求对他说,最近雨水太多,军中常用大船运输粮草,可能会难以通行,不如改用小船。于是徐温便对杨行密提出了这个建议。

主位上,杨行密犹豫了一下,这些具体的事物他并不清楚,于是转而询问高勗,“高书记,徐将军的意见你怎么看?”

“这…”高勗也愣了,他没想到还有这种说法。

以往行军作战都是用大船运输军粮,毕竟大船的载重量要大的多,而且不易沉船,安全上比小船要强的多,所以他也从来没想过改用小船运输军粮。

但刚刚徐温这么一说,他便觉得的确有道理,从广陵到宿州前线的运河已经很多年没有疏通了,有些水浅的地方,大船难以航行,以往都是用人力在陆地上牵引;但这段时期雨水太多,大船运输实在不方便,反而是小船轻便,容易通行。

想了想后,高勗答道,“大王,属下以为徐将军的意见很有道理,不过军中向来都是用大船运输粮草,从来都没出过差错;如今突然改用小船,一时半会只怕找不到足够的小船来。”

若是大军能缓一缓出征那还好,但看杨行密的意思,只怕今天下午就要出发了,哪里来得及征募小船。

“既然徐将军的建议有道理,那就尽量收集小船吧,能征募到多少是多少,不够的还是用大船运输。总之,不管如何,今天下午大军必须出发,不能再耽搁了。”杨行密最后决定道。

首节 上一节 36/8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幽幽大秦

下一篇:大唐第一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