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南国江山

南国江山 第486节

听了王环的提议后,众将不由得眼神一亮,连连称赞,一个个仿佛找到了击败吴军的妙计一般。

可惜他们也知道,袭扰战术永远都只是袭扰,在正面无法与敌军抗衡的情况下,光靠袭扰战术是成不了大事的。

毕竟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庙,连当初楚军都能不顾那些蛮人的袭扰而先后攻克辰州和敛州等地,吴军若是认真起来,自然也能以同样的办法对付他们。

所以这个自袭扰战术,也就说来给自己壮壮胆量而已。

王环开口以后,秦彦辉也说道:“不管怎么说,我国如今也还有五万大军,若是大王放弃湖南各州,将兵力集中到敛州、辰州等地来,再用袭扰战术来攻击吴军后勤,吴军也未必能攻破辰、敛等州。”

“不错,就算吴军能攻破我军城池,他们也要付出足够代价。”

“秦将军说得在理,相比于湖南,敛州、辰州都只是人口稀少的荒蛮之地,得了用处也不大。只要大王愿意议和,吴王杨渥也未必会为了这两地而与大王死拼到底的!”姚彦章大声说道。

“若是吴王杨渥真不给我们任何生路,那我等便在敛州城中与吴军决一死战!倒要看看吴军要付出多少代价才能消灭我国!”

……

众将的气氛终于热烈起来,一开始时的沉闷也不复存在了。

在场众人毕竟都是见惯了生死的人,虽然对楚国将来的前景感到担忧,不过若是逼急了,大家也能舍得一身剐,跟吴国拼个你死我活。

见此情形,马殷的脸色总算是好看了不少。

正文 第四百八十章使者

讨论了许久,众人最后都认为,要继续与吴国正面抗衡显然很难,所以楚国一方如今最重要的筹码就是能让吴国付出重大代价,让他们感到得不偿失。

可惜的是,仅仅依靠这些筹码显然不够,毕竟统一天下就必然要付出代价。

与将来北伐可能付出的代价相比,消灭吴国需要付出的代价显然会小得多。

若是吴国就因为不愿付出代价,所以就放过楚国,那么将来是不是也会因为不想承受代价而不愿北伐呢?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讨论了许久之后,张佶、高郁等人最后都提出,要想与吴国议和,恐怕不能提出太高的要求。

最好的办法就是主动提出为吴国镇守西南,防止那些蛮人部族侵袭到吴国领地。

或许看在这个条件的份上,再加上答应一些其他的条件,议和还是有希望达成的。

当然希望终究只是希望,要想将其转变成现实显然没有那么容易,至少马殷还需要派出一个合适的议和使者。

“老臣深受大王信重,屡屡委臣以大事,如今国家危难,臣愿出使金陵,为我国求得和平!”高郁站出来主动请缨道。

本来在场众人中,马賨与吴国的关系最为亲厚,毕竟他当年在淮南任职多年,派他去出使吴国应该是最好的人选;不过马賨的问题就是太亲近吴国了。

当初楚国实力还很强盛时,马賨就主张与吴国和平共处;后来楚国声威稍堕,他就主张彻底投降吴国。

至于如今,若是以他为使者的话,谁能保证他到了金陵后不会将楚国彻底出卖掉。

所以马殷见高郁主动请缨,当即便同意了他的请求。

“只要能保证我等在敛州、辰州继续维持下去,其他条件都可以考虑。”

“至于名份,孤愿意主动舍弃楚王封号和天策上将封号,不过为了方便统领众将,希望吴王能给个节度使之位!”

“若是吴王提出要质子,这一点孤也能答应,孤会将长子送往金陵为质!”

“若是吴王觉得孤手中兵力依旧太多,孤可以保证将兵力限制在两万人!并且将来还可以派兵助吴军征战!”

“若是吴国人觉得敛州、辰州距离湖南太近,孤也能继续向西迁移,去夺取那些蛮夷的领地!”

……

“总之,只要能让我等兄弟有条生路,孤什么条件都可以考虑!”

“若是这样吴王还不答应,那么孤就只能与他决一死战了!

选定了高郁作使者后,马殷郑重向他宣布着自己的条件。

他的魄力不可谓不大,几乎是舍弃了一切,就只为求得一条生路。

当然,他的这些条件表面上付出了很多,但实际上也不算太多。

比如舍弃楚王封号和天策上将的称号这一点,都到如今的局势了,他自然不会还在这种问题上纠结。

他原本就只是一个节度使而已,如今回归原来的职务,倒也没什么。

再比如主动限制兵力,他如今虽然还有五万大军,不过那是依靠整个湖南在供养。

将来失去了湖南之后,仅仅依靠敛州、辰州这种贫瘠落后的荒蛮之地,他也无力再维持那么多的兵力,两万人就已经是极限了。

所以还不如爽快点,自己主动提出来,还能表明自己的诚意。

至于交出自己的长子作为质子,这一点他也不在乎。

他的儿子虽然不算太多,但也有那么十多个,就算失去一个也不算什么。

当然,若是他真的做到这么多的条件,那么到时候马殷也的确不能威胁到吴国了,最多也就是扰乱一下地方的秩序而已。

在这种条件下,议和成功的可能还是不小的。

这时,张佶突然问道:“大王,若是那吴王提出要大王亲自去金陵觐见,又该如何回答?”

马殷听了顿时色变:“难道把孤当成是楚怀王吗?此事断然不可!”

也怪不得他这么激动,如今的楚国,可以说完全就是马殷一个人在支撑着。

首节 上一节 486/8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幽幽大秦

下一篇:大唐第一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