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曹魏臣子

曹魏臣子 第78节

为了一己私利,便拉着别人一起冒险,实在端的不为人子。唉,算了吧,拿下梁县就是大功一件了,反正我还年轻,未来机会有的是。

心里做出了决断,便答非所问的对夏侯渊拱手,“太守,此策凶险,乃恒思虑不周,还是莫提了吧。”

“我问你有几成胜算!”

夏侯渊的眼珠子有点红,面色有点狰狞,情急之下都不咬文嚼字了。

陈恒哑然,心中骂了自己一声。因为刚刚的语言跟激将法一样,难怪夏侯渊有点激动了。罢了,事已至此,不必扭捏了。

“恒有七成胜算!”

“七成,够了!”扔下一句话,夏侯渊便起身看着夜色不说话,还拿起了随身酒囊,对着月亮有一口没一口的抿起来。

其实,他已经猜到了陈恒的立功小心思。

好歹也是胡子一大把的人了,这点意图都看不出,那真的是把岁数都活在狗身上了。他只不过是看在未来女婿的份上,爱屋及乌了而已。

年轻人嘛,还是第一次谋划战事,想露点锋芒、想捞点功绩什么的,也不奇怪。

嗯,他台阶都给自己找好了,而且他的心里也有更远的思绪。

陈恒是他的未来女婿,这点曹老大已经明确告诉他了。如今曹老大势力蒸蒸日上,他夏侯家也得看得远一点。

虽然说曹老大对他信任有加、恩宠甚隆,而他自己也克忠报效,但下一代呢?万一家里几个儿子不争气呢?岂不是为人后了!

女婿是半子,和夏侯家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

陈恒这小子看起来,算是未来能成器的。到时候家里的几个小子真的不争气,说不定也能借他之势保证夏侯家恩宠不衰。

既然如此,不如现在助他一臂之力,也好让他更早入主公眼里。

想到这里,夏侯渊便不再纠结,直接把酒囊扔给了陈恒,“子初,某决心已定,就从汝上策之谋划!不过,些许地方需斟酌一下。”

“嗯?”陈恒不知道夏侯渊心里的变化,有点疑惑。

“来,某为汝细说之。”

夏侯渊的计划是把陈恒的计策,打个对折。

他率领的兵马有三千,攻下梁县后,留下一千五步卒守城。如此一来,就算伏击杨奉回援之军失败了,也能保证曹老大交代的任务。

而另外的五百骑兵和一千步卒则去城外伏击,伺机而行,能打就打,不能打就退回来。

“子初,我等任务乃守住梁县,让杨奉大军无所依。锦上添花之事,可为,则为之;不可为,则弃之,切不可本末倒置。”

说完了自己的决断后,夏侯渊还拍着陈恒的肩膀,涓涓叮嘱,“嗯,汝若日后有机会独领一军,需慎之。”

第六十五章、夜破梁县

听到夏侯渊的训导,陈恒就大为感动,马上又是感慨老行伍就是不一样。夏侯渊的折中做法,把他谋划的漏洞,全给补上了。

“喏!恒谨记太守之言!”陈恒先是真心实意的拱手作揖道谢,马上的一句马屁就奉上,“太守不愧是主公肱股,思虑之谨密非恒能望其背也!”

“想不到宁死不降的陈子初,也有阿谀奉承一面,哈哈”夏侯渊大笑,直接一手狠狠拍在他肩膀上,将其拍了个踉跄,“夜了,早点歇息,明日还要赶路。”

“喏!”

两日后,傍晚,梁县城墙外三里的小树林里。

夏侯渊坐在地上,细细的听着斥候和探马带回来的情报。陈恒也厚着脸皮挤在好几个军侯的夹缝里,竖起了耳朵。

“禀太守,属下在梁县外潜伏两日有余,清点城池上守备兵卒。旦不过五百,夜不足两百!”

“禀太守,属下三日前混入梁县中,城门士卒守备松懈,并不细细盘查。且属下连日观察兵卒数量,城内兵马不超两千之数!”

“禀太守,属下今日在梁县附近游荡,未有发现敌军兵马巡视。”

十几个斥候和探马,一个接着一个的,用不同的事迹说明了同一个事情梁县因杨奉大军离去,而变得守备松懈,驻军很少。

而夏侯渊听完了以后,便闭上了眼睛沉吟。

众人也不敢惊扰,静静的恭候着。谁都知道他睁开眼睛之时,就是部署命令的时候。

果然,没一会儿,猛然睁开眼睛的他,直接站了起来,对着几个军侯发号施令。

“今日营中不许生火!人不卸甲,禁喧哗,违令者斩!”

“喏!”众人异口同声。

“汝,先引本部兵马巡夜!汝,去备下绳索长梯等物,其余歇息养精蓄锐!”夏侯渊分别指了两个军侯,然后就定下了今晚的偷袭时辰,“今夜三更聚兵,四更偷城!误时者斩!”

“喏!”

众人一拱手,各自回营约束本部人马,陈恒一看也赶紧离去。嗯,他也有兵马了,一个张仁加上刘队率带领的五十名亲兵。

夏侯渊为了女儿不守望门寡,暂时拨过去给他当护卫的。

“子初稍等,且随我来。”还没走两步呢,陈恒便被夏侯渊叫住了,还招了招手示意他跟去中军大帐里。

咦?不是说去养精蓄锐吗?找我干嘛?

才进入军帐,带着疑惑的陈恒,便迫不及待的问了一句,“不知太守有何事吩咐恒?”

他是很着急回去,一路上风餐雨露、忍着大腿内侧的磨伤,不就是等着今日的立功之时吗?虽然带着少得可怜人马,也立不了先登之功,但重在参与不是吗?

到时候曹大大的功劳簿上,说不定就有了一笔恒随颍川太守渊,千里奔袭,攻梁县,拔之,有功。

如此美妙的结果,想想都能让人流口水。

首节 上一节 78/68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攻取天下

下一篇:明朝大太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