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278节

估计想再从滔娘手里拿钱费劲了,再说了,自己办那些事的缺口,真不是个吃食能弥补过来的。

还是得想辙呀!

……

这个月臣工们发俸禄,居然有了些新币。

所以,汴梁城便开始也有了新币流通,以铜币为多,银币也有,金币很少见,偶尔有一两枚,也会被争抢着。

朝堂从来就是筛子,关于国朝会出新币的传闻,已经流传很久了,现在终于见着了。

历数古今,把各个朝代都算上,也没那个朝代的钱币这般精致的,关键是,这新币根本没法仿制。

很有储藏价值!

“殿下,如今新币兑换旧币,还是铜七的铜钱,已经是三文铜钱兑换两枚新币了。”

很好!张方平曾言,十枚铜钱可溶化可收一两铜,铸成铜器即可获五倍之利。

赵曦很希望商贾们能这样想。不说溶化新币需要的高温,就说溶化后,会让他们惊讶的。

这几次运作,国朝官员手里,应该没多少闲余钱了,可商贾们很富有……

“着令护卫营乔装,分散于京畿路各州府,少量多次出卖新币!记住,一旦暴露,就别回来了!”

这事有点坑,真上不了台面,也见不得光。

……

时不时的,市面上总会出现些新币,而新币在出现的一瞬间,就会立刻被高价收购。

又到发俸禄的档口了,在处理奏折时,赵曦终于见到有人建议以新币发放俸禄的折子,甚至提到了价格可以与市面的兑换比例持平。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新币。

也就是说,朝堂应该知晓了如今市面上新币兑换和流通的事,可没人吭声。

赵曦不知道是他们不懂,还是不想过问,亦或是,都同样想着从中获利?还是说也有心储存起来?

搞不懂,不管怎样吧,反正这是个物以稀为贵的把戏,看不透只能怪自己无能,可要是让赵曦坑朝堂诸公,还真做不出来。

所以,这份折子,赵曦没问老爹的意思,就直接搁置了,也就相当于留中不发。

到了发俸禄时,还是跟之前一般,新旧钱币混合这下发的。

接下来的几天,市面上多了些新币,兑换的比例还在节节攀升,几乎接近一对二的程度了。

赵曦很想这时候就大把的撒出新币去,然后官方按照一对一的比例兑换……想必那些商贾的脸色应该很好看。

只是,护卫营地里,制币的效率真的不高。

希望不会因为时间拖久了,导致这兑换比下来吧?

显然,在这点上,赵曦错误的估计了这时代对于储存钱币的热衷。

“殿下,家叔来信,谈起新币之事。如今便是在广南,多有新币之传闻。”

才两个月而已,真没想到,流传的速度如此之快。

这样赵曦就放心了,这样宣传的速度,国朝几百州府,应该能保持一个高比率。

赵曦低估了国朝缺钱钱的程度,也低估了新币传播的速度。

到了第二个月中,各地官员的折子来了:凭什么在朝的就可以领取新币,而地方官还是旧币?

反正就一个意思,要求朝廷一视同仁。要不尽快制作新币,要不也给地方官员发放新币,那怕搭配着发放也可以。

护卫营地里,不得不让那些刚刚招的钱监工出工了。

三班倒,就制币!

接着,提前一旬时间,让漕运开始搭配运送新币到各州府……

舞台搭好了,折子戏也上演了,赵曦得开始编排正戏了!

第213章 千般头绪

这小半年,李诫又是泡在工地里的,他知道事很紧急……他所接受的活,都是太子殿下迫在眉睫的活。

好在这些工坊不是殿堂,并不要求精致,李诫也知道紧在那里。将作监配合着,在钱监的工坊完工时,连同筒车也装备妥当了。

然后,苏颂张罗着把这一段时间以来,琢磨出来的玩意儿也捯饬过去,装备好了。

太子殿下说了,规模生产是降低成本的唯一办法。

护卫营现在倒腾新币,苏颂觉得已经很赚钱了,可太子殿下说,还差的远……

所以,苏颂也想验证一下太子殿下所说的规模生产。

“殿下,军器监储备的铜,最多还能维持三个月的使用量。”

事实证明了,太子殿下又说对了。

原料没变,到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工匠,所制新币相比原来护卫营,增长了五倍之多。

若单纯的将新币作为货品,确实是改观相当大。

也就是说,抛去原料成本,现在的汴梁钱监,每制造一枚新币,就可能产生原来三四倍的利润。

就是铜矿……支应不住了。

首节 上一节 278/117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唐朝好岳父

下一篇:明末不求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