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581节
很不爽,赵曦很不爽。即便是清楚这就是现实,心里一样不爽。
这情况……即便是后世,也很难避免,或者说司空见惯。
当初他那个县,各部委局办,以及各乡镇,姻亲关系的多了去了,拐弯连着亲戚的更多。
在后世,赵曦曾听闻,西方有七成元首,都出自早先二十几家贵族的后裔。
怎么说呢,倒不是说门当户对是至理名言,但圈子是真有区别。
一个执宰的女儿,你不能强制她嫁给赤脚汉吧?就是商贾,那在执宰的眼里,也是随时可被宰杀的猪。
所谓贫寒贵子……哄谁呢?家里没点余粮,谁家敢养几个后生,见天的除了吃睡就温书?
更别提求学的束攸,游学的开销了。
言传身教,怎样的家庭出怎样的人才,这应该是普遍现象。家里有了一个进士,体会到做官的好处,自然会费大力气让整个家族的子弟继续在求学的路上努力。
这也就有了一门几进士的故事。
如今的国朝,除了韩家、吕家、王家、范家这些传承百年的耕读世家以外。像南丰曾家,福建建宁章家,南康李家,包括蜀地的苏轼一家,江西王安石一家,蓝田吕大防一家等等,哪家不是一门几进士?
这些家族再多生优生,儿女子侄一大群,再瓜葛点姻亲,在朝堂根本就掰扯不清这些关系。
当然不否认真的有贫寒贵子的存在,可那不过是再添一家勾连姻亲而已。
同样,也不是没有衰落和沉沦的家族,比如寇相公,比如晏殊一家,都明显后继无人。
唉……赵曦对这些有准备,这也是他没鲁莽的杀这个,杀那个的原因。
国朝的文人,虽然也求利求益,可台面上的有些德性,都还是恪守的。
真要是举铡刀了,恐怕真有可能腾空了朝堂。
这时代,家国并没有高于家族,更多的士子文人,就包括武将,从心底里认为,家族传承比朝廷更重要。
有千年的家族,却没有千年的王朝。王朝再怎么更迭,离不开治理朝堂的臣工……
真心不爽啊!
还好,原来的护卫营,现在的讲武堂,是赵曦植根家国理念的地方,希望最终会有成效吧。
第438章 故技重演
尽管这是个不可改变的事实,理智上赵曦也接受了,但他不准备就这样糊涂的过去。
情绪该表达还得表达,得让政事堂以及朝堂臣工知道:我赵曦不傻,别想着糊弄。
赵曦把这一波官员轮换的请奏放下了。
有冤枉的,甚至说近四成还是不沾边的。一样,赵曦照样放下了。
给他们些时间,串联也好,商讨也罢,让他们有个自知的过程。
搁置,那怕是暂时放一放,总得在表面上有个理由。故意或者无意,理由都得说得过去。
国朝重农桑,农事无小事,这就是很好的理由。
汴梁城外就有皇庄,也有皇田。赵曦便轻车从简,到皇庄去关心农事去了。
朝堂此时最大的事就是官员轮换,可农事更大。
“官家出城三天了?”
“嗯,三天了。”
韩琦跟文彦博对话,也对视,然后还看了看政事堂的诸位。
东西两府,常规性隔几日就有一次聚集,有事说事,没事也相互通个气。
毕竟早朝只是朔望日,而官家集议则是根据朝事的大小和缓急而定,没固定时间。
现在最大的事就是官员轮换,东西两府诸位相公聚一起,也自然离不开这事。可官家出城了。
还不能说啥,关心农事总不能非议,更何况一个个心里并不踏实。
想来就官家的智慧,不至于看不明白那里面的猫腻。这官家的性子……
韩绛和吕公著无语,因为他两家这一次被动调换的也不少。于情于理推不得,就是官家那儿……已经把所有情况托高家给说明了。
王安石很稳,头都没抬,继续有模有样的批阅奏折。
司马光直接起身,瞥了一眼,自顾自的走了……
“此事不妥!”
欧阳修能大概猜到这些人的想法,无非是给官家露肌肉呗。
今年开科和庭辩,让官家玩了一把,心里不服气,就在这事上串联一次,还把整个政事堂都绑上了,还有朝廷六部九卿的主官,也多多少少均沾了。
“国朝官员轮换本就是朝廷正常事务,何来妥不妥?”
这种事可意会不可言传,就是在政事堂诸位之间,也不能摆到台面上。
心知肚明是这事的规则。早年都是这样过来的,臣工制衡君王,如何制衡?这也是制衡的方式之一。
总不能真的出现争端后,朝臣跟官家掰了吧?
用这种不着痕迹的办法,适度跟官家提个醒……一直都是这样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