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802节
百十年就这样过来了,更何况现在还有了对外征战大胜的战绩。如今,国朝各项事务蒸蒸日上,又何必多生事端?恐怕内阁大臣持有这样观点的也不在少数。
赵曦有时候会想起原本的王安石变法,从另外的角度考虑,所谓的保守派,也不一定全部是因为利益受损,应该有一部分是因为不喜欢变化,不想改变。
大朝会第一天结束,显耀的国朝成绩,就让整个边梁的勾栏酒肆人满为患,处处是关于国朝强盛的赞歌,这就说明,朝臣们并非不希望大宋强盛,而是这样的强盛让他们很满足,满足到不需要进取的地步。
小农思想,赵曦其实一直不太赞同用这个词来形容国朝,或者说这个民族,事实却让他不得不承认······这玩意儿真的很顽固。
朝廷的机制弊端,可以建立新机制。朝廷的体制弊端,可以改变新体制。可朝臣的思想腐朽,想要改变,这不是说起来那么容易。最起码,对于这一次大朝会的收获上,赵曦不可能再有措施。
最后一天的议程,朝臣们很热烈,即便是内阁大臣也是喜气洋洋。整个勤政殿只有赵曦一脸的无奈······赵曦是孤独的。
说实话,出现这样的情况,赵曦敢肯定,整个国朝很少有臣工能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根源。或许太形而上了,太抽象了,也许是国朝真的有了长足的进步,确实是强盛了,以至于让臣工们已经看不到朝堂依然存在的弊端。
“富阁老,朕准备对国朝的议政进行轮训······”
大朝会已经结束了,朝臣的欣喜中,赵曦的无奈中结束了。赵曦召富弼来奏对。
在某种程度上,赵曦还是相当看中富弼的,一直认为富弼是良相之才。多年的君臣配合,也让赵曦对富弼相对熟悉。只是富弼一人奏对。
“官家,不知官家轮训议政以何为主?”
讲武堂对新进官员培训是早就确定的议题,这一点是通过内阁议事的。可现在在任期内,没有擢升的情况下轮训议政,着实让富弼有些迷糊。
“富阁老,朕想知道,阁老对当下的朝政有何看法?就当是闲聊。”
还记得二十年前的情景,当时是庞籍告诉赵曦:就当闲聊。现在也是前置闲聊的条件······
“官家,恕老臣愚钝。在老臣看来,国朝如今完全可以以日新月异来形容。不论是军备、税入、教化、民生等等,都可以说与先帝时不可同日而语。”
“老臣欣慰,在有生之年能见到大宋中兴指日可待。官家,就国朝当下的情况,二十年前老臣连想都不敢想。”
富弼没有具体的说新军的崛起,没有说民役在事实上的取消,没有对比三冗已经解决的成绩,也没有对比税入的飙升。只是单纯的感慨,但是却很贴切的表达了他对目前国朝的满足。
“那么,国朝之所以有今日之变化,是因为什么?”
“回官家,皆为官家新政之由!”
“阁老,虽然你这是恭维,但在事实上也确实是这样。除了王阁老的部分新法,国朝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绩,确实都是从朕这里展开的。”
“朕不是自夸,而是感觉差强人意。回到以前的一些说法上,国朝并不是我赵曦一人的大宋,是全朝廷的大宋,是千千万万大宋子民的大宋。我就是浑身是铁,又能打几颗钉?”
“阁老,纵观国朝这些年的成绩,有多少是朝臣们主动做出改变的?没有!都是从勤政殿出去,然后经过反复的上下讨论促成的。阁老,这不正常,或者说这不是一个王朝的正常状态。”
“当年各家学派辩经,朕曾提过一个说法: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其实,这个说法朕更希望能出现在施政、治政、理政上。遵从,朕不否认臣工遵从君王的意义所在,然而,一味的遵照执行,这本身就是一种僵化。”
“国朝南北几千里,东西几千里,各州府郡县又如何能千篇一律?朝廷的新政在各地的实施并不能一概而论,这需要臣工们发挥主动。可结果呢?阁老,可能内阁以为责任书是任务指标,担心因为责任书的原因,造成地方州府郡县在执行新政时的混乱。”
“事实上,朕之所以出台责任书制度,目的是督促地方官员的主动,让整个国朝到处欣欣向荣,处处日新月异,而不仅仅是朝廷。结果呢?阁老,朕以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在本质上是朝臣思想上的僵化,头脑上的顽固,根子上的不思进取,还有懒政怠政的惯性以及家国理念不强,故步自封严重,享乐主义盛行。”
“是故,朕想对国朝的议政进行轮训,尽可能的去开发议政臣工的思维,以全国朝真正意义上的大变革······因为他们才是国朝的中坚。”
多久了?多久官家没有这般长篇大论的言论了?很久以来,就连富弼都是在揣度官家的意图。而此时,富弼是从官家的言谈中,真切的得到官家的意志。
是不是存在思想僵化,富弼不自知,因为他也是被惯性带着的大宋臣工,除了敢喊出祖宗不足法的王安石,多数朝臣都是被惯性带着的。他只是对讲武堂轮训就能改变的做法有疑惑。
另外,这几天,富弼静下心来,也与内阁的诸位讨论过责任书的问题,似乎他也觉得签订责任书的事宜有些不妥了。
王介甫的观点也许是对的:责任书虽然包罗万象,但官家并没有将任何一项具体化。能否完成,或者完成那些项目指标,包括确定指标,完成到何种程度等等,不在朝廷,在州府和衙门。这只是一个指导性的措施,不是强令,还是基于自愿的基础。朝臣没有签订责任书,不是没有担当就是安于现状。
再结合官家的这番话······或许自己真的误解了,也或许真的存在所谓的思想意识的问题。关键是,讲武堂轮训就能改变这些吗?
“官家,老臣不反对轮训议政,或者说是因为不清楚讲武堂的教义所在,不敢妄加评论。但是,朝臣若真如官家所言,存在思想僵化,不敢担当,懒政怠政,不思进取,故步自封,享乐严重。讲武堂的轮训可以改变?”
“议政是国朝中坚,老臣认同。不论朝廷的何种方略,若要得以在国朝实行,必须是议政能真正领会。老臣以为,可否想让内阁熟悉讲武堂的教化体系,从而对议政轮训有个正确的评价?”
从老护卫营开始,不管是护卫营还是讲武堂,就一直独立于朝堂之外。富弼,包括内阁以及朝臣,能感受到的,只是经过讲武堂教化的成果,新军、监察官、潜邸旧臣、工坊城等等,从来没有深入的了解过讲武堂官家那种教义。
官家既然有意轮训议政,这就意味着官家这是要放开讲武堂的教化体系。
富弼说完,明显的感觉到官家有点愣神。他以为官家是犹豫,却没想到赵曦是恍然。
自以为是害死人!在赵曦的脑子里,他一直以为讲武堂,也就是老护卫营的那一套理论,已经在朝廷算众所周知了。听富弼这样一说,他才想起,一直以来朝臣都在回避讲武堂的一切,一直看作是官家,或者说是皇家独有独享的。
这误会大的。
“阁老以为是令欧阳公讲学还是开放讲武堂为妥?”
“官家,老臣以为,若是欧阳公讲学,势必会造成类似学术学派争辩的情形。老臣以为开放讲武堂教化体系为善。”
体系?或许算吧。那只是赵曦将自己印象中的一些知识,或者说一鳞半爪更合适,在现实的基础上,以辩证法、忠诚教育为主,东拉西扯,东拼西凑形成的一套理论。
所谓的理论体系,应该说是赵曦记忆中诸多内容的选择性拼凑。比如,阐述了辩证法中事物发展变化的论点。比如,阐述了家国天下的辩证关系。从借上古先贤的片言只语,到后世各个时期的伟人名人的见解。堪堪形成一个看似成体系的学术。
不管怎样,讲武堂官家的理论,还是在内阁中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洋洋洒洒几十万字,是赵曦从护卫营筹建开始就着手撰写的······或者说背诵也无不可。当然,这里面是有赵曦心血的,毕竟他需要与现今的学术层面结合。挺艰难的。
要说最忙碌的,应该是浸淫官家的这套理论,并深深被折服的欧阳修了,甚至连章惇和苏辙,也时不时被内阁大臣邀请对官家理论释义。
同时,像吕公著、韩缜、苏颂等潜邸旧臣,也不得不整理自己这些年接受官家教化的内容,以备与内阁大臣一起探讨。
一个经过历史验证的理论,在正确性上是难以被质疑的,区别就在于相对于现在的时代,这一套理论缺少了中间渐进的过程。然而,大宋本来就是一个新旧学术理论交替的时代,就是一个文华繁荣的时代,就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作为这个时代的精英,又是侧重于形而上学的大宋内阁,在一定程度上以自己的智慧,弥补了脱节和不完善的环节。
在一次次的讨论中,在相互的交流和验证中,赵曦这一套基于后世组织教育。似是而非的理论,在内阁大臣中被接受了。
这才是大变革的开始······
第621章 新论语
后世有一种说法叫头脑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