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927节
同时,也是营造这般的围困大势,迫使兴庆府投降······
“战事一方提出议和,依惯例,一般都是要停战的。除非如上次那样,兴庆府要求无理被朝廷拒绝议和······”
“即便是再战,也需要朝廷诏令,否则我等前线军伍是不能在议和期间擅自挑起战事的······”
“停战可以,但末将以为所谓停战不应该是单方面,而且,末将以为,在停战期间,所有防线不得松懈,严防兴庆府趁机突围,或者发起攻击!”
党项人的出尔反尔对于有过西军经历的将帅和军卒,没人不清楚。第一次议和,是党项人以为大宋也就那样;这一次议和是真的被打疼了。
要说党项人就这样真的臣服于大宋······都觉得不会那么简单。所以,戒备是必须的。
前线指挥部决定,各路大军在停战时,也必须保持激战时的状态。同时,各路文武帅帐分设与两路大军的衔接处,并且是一文一武的衔接,或者是主副帅衔接。
西夏的使臣又来了······这一次整个汴梁都关注着。前方大军的胜战,随着红翎递报次第的传入朝廷,汴梁人都知道,兴庆府时日不多了。
整个汴梁都在揣测西夏遣使的诚意······再没有第一次泄露机密的传言了。
郑侠估计是第一个被朝廷惩罚,却被整个汴梁乃至朝廷臣工同情的官员。毕竟,郑侠的泄露,让整个汴梁时隔多年后,又有了议论朝廷大事的机会。
“不提条件?只说臣服内附?我怎么感觉不真实呢?”
韩琦曾经主过西北,岂能不知道党项人的习性?他绝不相信兴庆府会真的无条件投降。
“也不是不可能吧,毕竟在大军猛攻之下,兴庆府被收复也是指日可待的事······”
王珪已经在考虑酝酿怎样的诗篇,才能彰显出这一届内阁的功劳了。西夏人无条件投降,也是需要在诗篇中体现的,是大宋中兴之势的佐证。
“党项人什么习性,想必诸位都清楚······不对!官家,朝廷需要紧急诏令,着令前线不得松懈,老臣以为,兴庆府要突围······”
整个内阁中,带过兵的好像也就韩琦和文彦博,韩琦能有这样的觉悟,倒也对得起一个知兵事的名头。
“韩阁老,稍安。前方的策略奏报刚到······前方将士还是可以信任。”
富弼也是刚刚浏览了通进院传递到勤政殿的前方奏报。
首尾衔接,无空档围困,文武协作,精诚合作······官家的分兵分权策略,再一次得到了体现。没主导整场战事的臣工,偏偏配合的比有主帅还严密。
第742章 官家的文武观(感谢盟主财叔宁打赏,今日第四更)
不管兴庆府耍什么花招,有什么想法,结果都是由形势来决定的。
形势就是:大宋的围困,根本就没有任何疏漏,根本就不存在突围的可能。
虽然大宋不再推进了,也表明了议和停战的诚意。然而,兴庆府却仍然不死心。
开始是一些零星的,小股骑兵的试探性突围。前线也因此责问兴庆府了,兴庆府的理由也很充分······部落骑兵因惧战而逃窜。
无所谓了,随便。有理由没理由都没什么区别,是不是部落骑兵逃窜也没有区别。对于大军而言,有多少突围者,就杀多少。
果然,见宋军并没有因为有突围骑兵而再一次大举进攻,零星的突围,就变成了多点开花的突围,小股骑兵也变成了整编的骑兵队伍。
战火便又一次点燃了。不过,这一次,不是大宋在推进,而是西夏人左冲右突的想突围。
挺没劲的,真不知道党项人怎么想的,既然大军能碾压式的推进,岂能在乎你分兵突围?好好的一个战场,成了大宋军卒戏耍西夏突围的游猎场。
战车首尾几乎衔接了,各路大军更是做到了没有任何疏漏,真正的密不透风的围困。统一的军令,统一的训练科目,形成包围圈的宋军,任何一个将领在指挥作战时,都不存在兵不知令的情况。
别看是多路大军围困,在事实上,完全可以当成一个整体。
“差不多该回朝了······”
种颚现在都懒得上前线了,守城战本就是大宋军伍的传统优势,即便是原本的军备,大宋守城都不曾在党项骑兵面前吃亏,更何况如今兵力和军备都占绝对的优势。
不仅仅是他,应该说现在的战事,已经没将帅什么事了,最基础的校尉,完全可以指挥这种规模的突围和反突围战。
“确实该回朝了。大军出征近两年了······”
狄青很喜欢现在的状态。有战事了出征,无战事修养,脱离了朝堂的纷争,却一样有用武之地。不管是征战还是在讲武堂训导,都是他梦寐以求的。
“狄帅,此战结束,我等主帅,谁会留守西北?”
西夏肯定是不存在了,河西走廊也打通了,这并不意味着西北就没有战事了。不管是西州回鹘,还是黄头回纥,在西北一带,与大宋的争端不会因为西夏的灭亡而消失。相反,出于河西走廊的利益争端,恐怕战事不可避免。
种颚心底是想留在西北的,他真的不适应在讲武堂修养的生活。
至于对北辽作战,应该是所有人都明白,短期内,国朝不会再主动挑起大的征战。对于北辽,朝廷的策略肯定是一举拿下燕云十六州。
所以,放眼国朝,有征战的区域,也就是西北一带了。他种颚就喜欢征战。
“子正,青以为,我等几人都不会留守西北。主西北的驻防者,只会在副帅中选任······”
“子正,平灭西夏的功劳滔天,现在我等不是考虑留守西北,而是应该考虑如何全身而退。老夫是不必操心了,不属于朝堂,不招惹麻烦······”
多年同僚,同出于西北,又都是在与西夏的征战中得以擢升。狄青有义务对种颚提个醒。
“狄帅,官家重武!”
“官家重武又怎样?子正,国朝文武之别,在官家治政时期是得到了改善,那是因为官家在军伍设置了文佐帅,从而让文臣介入了兵事,并不是说官家改变了国朝文贵武贱的本质。”
“以文驭武,是太祖开朝时定下的,官家即便有堪比太祖的威望,想改变百年形成的文武差异,非短时间能做到的。老夫以为,为后来武将计,我等功成而退是对官家最好的支持。”
“子正,这几年在讲武堂,老夫、仲通和你,以及熊本等人,都还是没有深刻的领会官家的意图。其实,官家的最终目标是文武相通,或者不分文武。也就是说,撇开文臣还是武将的出身,构建文武互换的通道。”
“就看讲武堂一直有欧阳公主持,并且讲武堂受训的将帅和校尉,每月都参与贡院的讲学和试考,你就应该想到,国朝的将来是没有绝对的文武之分的。”
狄青这些年因为没有了朝堂的职衔,反倒跟朝廷的重臣往来多起来了,也就有了跟朝廷重臣的交流。当然,这也是因为欧阳修的原因。
“没有文武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