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倾南北 第1624节
韦圆成不由得笑着指了指已经策马前去吐谷浑阵前、带着骑兵来回奔走以耀武扬威的薛举:“年轻人,骄傲一点也没有什么坏处,至于之后,咱们大汉可是有独特的一套培养将领的办法,等他功劳足够多以擢升的时候,朝廷自然会对其多加培养,断不可使其意气用事以耽误大事。”
薛汪点头,感动的又称赞了一番韦圆成。
他们金城薛氏不过只是一个边境小城的小世家,说得好听一点是地头蛇,说得难听一点那就是个看门的,边境有事则要以血肉之躯阻挡,边境无事,则中原繁华和你也没有什么关系。
虽然在金城这一亩三分地上薛氏也算人尽皆知的大族,但是对上韦圆成这种真正出身于京师韦氏高门的人,薛汪自己就觉得在出身上低人一等。
韦圆成作战勇猛,更是让薛汪觉得此人必定高傲不好相处,谁知道性情竟然如此谦和,并且丝毫没有要吞没薛举之功劳的意思。
韦圆成似乎看出了薛汪的疑惑和感慨,不由得笑道:
“薛将军,大汉已经不是当初南北割据时期的任何一个朝代了,人才的选举,所看的并不是出身高贵与否,并不是家族庞大与否,而是此人是否真有真才实学,像是韦某的这个偏将军,也不是因为家中韦氏是关中豪门,而是韦某在汾水河畔、在河东山谷之中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甚至韦氏之名,于我并没有什么益处,反而因韦氏曾经支持周人而和大汉作对,一直以来都是我的阻碍。”
薛汪张了张嘴,若有所思。
第二一九五章 洮水捷报
韦圆成看出了薛汪的迷惑,接着说道
“大汉以才能选拔人才,遇到有才能的人才,我等自然也甘心举荐。令郎有万夫不当之勇,多加培养就是一方猛将,未来能够接替先贤之衣钵为大汉开疆拓土,亦是好事,某当然不介意举荐以防其因不能施展所长反而为大汉之害,不是么?”
薛汪顿时讪讪一笑。
造反,我们父子倒是不敢。
更何况在大汉混得这么好,干嘛要造反?
韦圆成也是觉得自己说的有点过了,不由得笑道“能够如实阐述令郎之功,则令郎便可为朝廷所重用,到时候某亦能有伯乐之名,岂不美哉?”
薛汪跟着笑了笑,不过似乎还在思考什么。
韦圆成并没有再多说。
薛汪这种老一代人出生在乱世之中,从小接受的理念就是要保护祖业、振兴家族,对于他们来说,家族和个人的荣辱利益显然要高于民族和国家的荣辱利益。要不是因为金城薛氏本身的利益已经和金城之存亡、金城百姓之存亡牢牢地捆绑在一起,金城薛氏也不见得会乖乖的守卫这个西北偏远的大门。
正是因为这种已经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所以让虽然官职比自己小一级,但是年龄却大了很多的薛汪,在自己面前毕恭毕敬。因为薛汪敬服的不是自己这个偏将军,而是自己背后的长安韦氏。
这种观念显然在现在的大汉也已经不合时宜,但是毕竟出身西北的薛汪和中原主流思想之间几乎没有多少接触,自然就很难接受和理解这种思想。
他的纠结和犹豫就在这里。
当韦圆成告诉他,世家不算什么,甚至世家已经在逐渐变成一个人前行之拖累的时候,薛汪当然有一种自己的世界观都被颠覆的感觉。韦圆成相信,之前也去过安定、对大汉既有的主流思想也有所了解的薛汪,肯定并非完全不知道这件事,只不过薛汪并不想接受或者承认罢了。
毕竟让一个人承认自己前半生所有的认知都是错误的,这本身就不太现实。就现在来看,能够接受并且拥护于这种思想潮流的,实际上还都是和韦圆成一样的年轻人。至于各个世家之中曾经的中流砥柱,这个时候实际上都因为对这种潮流保持谨慎和观望的态度而选择退居二线,既是给年轻人们腾位置,也是自己本身有所怀疑。
所以薛汪会有这样的想法和反应,韦圆成并不奇怪。
韦圆成要做的,是让薛汪的这种想法不会继续影响到薛举。
因此他也很乐意与向上面阐述薛举的功劳,这样薛举自然而然就有机会在之后进入学校学习并且接触这些新的思想潮流。
如此一员猛将,当然不能让其因为思想的保守和落后而不能为朝廷所用、不能为这一代人所容。
薛汪显然也能感受到韦圆成并没有多少恶意,因此虽然他不理解,但支持还是支持的。
——————————————
长安城,夜色已深,但是御书房中灯火通明。
外厢的争执声一直没有停过,这是太尉府的参谋们正在商讨最新的战略安排。
名义上是商讨,但是怎么听都像是在吵架。
每个人制定的战略方案都不一样,自然在评阅的过程中少不了要起到争执。要不是李荩忱随身带着张须陀尚且还能服众,这些参谋们恐怕要吵得整个房顶都掀翻。尤其是随驾的几个禁卫将领,不需要他们站岗巡逻的时候,也都跑到这里来凑热闹,他们都是上过战场的,自然在战略的具体实施上更有发言权,嗓门又大,惹得在其余厢房办公的各部门官吏已经不是一次出来让他们小点声了。
而内厢中,六部官员们也都在忙碌。
此次调遣大军,并不是和之前北伐那样齐头并进,而是从各地抽调精锐之后汇集在一处。调动的兵马或许比不上北伐多,但是其中的复杂程度却要胜过北伐。
毕竟北伐的时候各路大军都是自成一体,粮秣器械等等都直接和后方联系。而现在各路兵马所需,都需要随驾的这个小朝廷在长安统一调度,自然事情就多了起来。
好在相比于北伐,至少各部不用负责地方州府的接收以及人员委派等等的工作了。而且也不需要担心人手不够的问题。
长安书院和长安军事学院就是很好的两个人才库,自从御驾抵达长安,这两个学院高年级的学生就直接进入了实习状态,说难听点就是都被拉壮丁了,甚至急需人才的部门,连学院的先生都不放过。
对于学生们来说这当然不是什么坏事,他们所能学的书本上的知识实际上都学的差不多了,但是缺少实践,这自然是一个不错的机会,到时候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这一段经历拿出来,自然也能够让考官刮目相看。
李荩忱坐在上首,托着下巴,看上去是在思考,但是端坐在他斜后方的尉迟贞可以明确的表示,陛下实际上是在假寐。
这几天整个朝廷上下都在连轴转,陛下白天才刚刚视察了长安的几处书院和医院,晚上又得审阅关于后方各类物资的调度情况,等会儿还得听取太尉府关于下一步作战的安排。
就算是铁打的人也熬不住啊。
“陛下,陛下!”外厢响起张须陀的声音。
李荩忱一下子惊醒过来。
“陛下,捷报,萧将军在洮水击破羌人营寨十处,羌人洮水沿岸各部已经沿着湟水向纵深退却,另外已经有不少于四五个村寨派人联络大军,意图向我大汉称臣。”张须陀大步走进来,扬起手中的奏章。
李荩忱顿时来了精神,御书房中的群臣们也都交换了一个眼神。
这个捷报,当真振奋人心啊!
大汉现在在西北承受着莫大的压力,一场大捷,足以证明至少现在大汉采取的战略安排是正确的。而羌人主动放弃洮水防线,也意味着萧摩诃总算是可以向北联系金城、向东联系天水,构筑起来屏障西北侧翼并且直接联络武威的一道防线,兜住有可能从武威或者安定战场向洮水移动以求能够退入羌人属地的吐谷浑军队。
这样一来,大汉就可以集中全力应对来自于正面的威胁。
第二一九六章 洮水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