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倾南北 第1660节
作为工匠,他们甚至不需要李荩忱过多解释,只是看了一下大概就明白陛下这是什么意思。
用蒸汽机驱动的车辆和单独的路线。
重新铺就一条特殊的路线或许耗费很大,但是一旦由蒸汽机来充当动力提供者,能够带来的好处自然不言而喻。
大家都是搞科技的,当然很清楚一个发明从想法出现到落实到纸面上再到成功生产出来,本来就是一个不断摸索并且很有可能造成浪费的过程,而等到这个产品量产并且发挥作用,更是需要先投入再产出。
这也是如此。
铺设轨道和打造车辆无疑耗费颇多。
但是看一看大汉现在对于物资运输的极大需求,可想而知用不了多久这东西就有可能回本。
第二二四一章 其实已到尾声
商品货物的流通,显然让大汉现在的交通网承担了很大的压力。
朝廷的商队在走、地方的商队在走,甚至民间小商小贩们也在走。即使是很多官道都已经拓宽,甚至改造为了驰道乃至于直道,到底还是没有办法满足民间急剧增长的需求。
三百年乱世宣告终结,一个又一个地方就像是被封闭了几代人之后又忽然打开的秘境,因此大家对于对外交流和贸易是很积极的。
一个单独的、强大的货物运输渠道,很符合现在的需求。
而且这东西保不齐也能够运人啊?
工匠们在短暂的惊诧之后,都陷入深思。
而假如让负手旁观的李荩忱得知,这些家伙们连火车能不能运人都还在纠结的话,应该会忍不住一扇子敲在他们的脑袋上。
不过这也不怪工匠们,大汉率先发展起来的到底是货物的往来运输,而不是人的往来走动。
大家一心想着怎么运送货物,而忘了运送人的事,也在情理之中。
李荩忱也不催促,他只是负责提供一个想法罢了。
大汉工业的发展,源头是陛下几个看上去天马行空一样的想法,比如流水线,又比如火器等等。但是正如之前所说,想法,终究只是想法。
一个想法从出现到落实再到投入生产,这中间可不是想想就能够实现的,因此大汉每一名参与到其中的工匠都是值得尊重的。他们理解了李荩忱的想法并且把这些落在实处。
千年之后的人或许会对此感到诧异,不过就是一些人尽皆知的常识以及初高中就能掌握的物理和化学知识罢了,有什么好难得?
殊不知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这一切,实际上都相当于在开拓一个新的领域。而李荩忱实际上只是给他们指点了大概的方向罢了,具体向哪里走又能够得到什么,他们自己终究还是不知道。
李荩忱本身作为一个科生,很多理科的知识实际上也是模棱两可,所以也不敢说的太详细,不然的话万一说错了,还不知道要走多少年的弯路呢。
除此之外,李荩忱也不太倾向于自己把道路上的所有细节都规划好,工匠们只负责按部就班的把这些细节变成现实就可以,因为这往往意味着工匠们在这个学习和仿造的过程中已经丧失了自我思考和判断的能力,陛下说什么都是对的,那我们只要跟着做就不就好了?
如此一来,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接下来应该怎么做,这些问题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忽略。
不知道事情的因和果,那就是盲目。
现在的李荩忱或许还有精力事无巨细指导,之后呢?
李荩忱死后呢?
那大汉的科技发展岂不是又要很多很多年裹足不前?
李荩忱与其说在努力带给这个时代一些新的技术,倒不如说他在灌输给这个时代一些思想以及一些思考问题和探索的方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所以陛下果断的选择偷懒。
醍醐灌顶之后,就是步步落实。怎么把火车从陛下画的简笔画变成现实产物,你们看着办吧。
至少对李荩忱来说,现在自己找到了一个以后能够帮助大汉巩固南疆、辽东以及西域统治的好办法。
铁路一通,天下一体。
刘焯和其余工匠们都齐齐退后半步,对着李荩忱郑重拱手。
谨受教。
假如这家伙不是陛下,大家很有兴趣抓了他并且撬开脑袋看看里面还有什么新想法没有,不要每一次都让所有人感到震惊。
李荩忱则饶有兴致的打量着那台蒸汽机。
应该找机会让各个书院的学生们都来参观参观。
毕竟他们才是未来。
另外李荩忱也很好奇,工部最后会给自己造出来怎样的铁路和怎样的火车?
长安的和平和繁荣,是因为西北之战实际上已经接近尾声。
看上去武威和张掖都在敌人重围之中,很危险。
但是实际上陛下也好,军方也好,朝中群臣也罢,都清楚,吐谷浑现在是拿不下武威了,因此对于大汉来说,并无任何损失。
吐谷浑大军入境,武威没打下,冲到大河边又被打了回来,又打武威又没打下,好一通折腾,可是最后得到了什么?好像啥都没得到,撑死天就是拆了武威城外几块砖罢了。
因此对于大汉来说也是这样,除了战死的将士不能复生之外,好像也就是投入的钱粮和武威的城墙有所损失罢了,这样的损失都不算损失。
打仗呢,还是举国之战的那种好不好。
现在裴子烈已经率领大军逼近武威,武威城外的吐谷浑军队必然也不敢久留,不日就能收复武威外围阵地。
所以即使是从渡过大河开始,一路狂奔、几乎没有什么停歇的汉军将士,看到武威城的时候,也难免都松了一口气。虽然大家知道这场战争还远远没有到结束的时候,继续向西看,还有张掖的袍泽弟兄等待着他们的救援呢,甚至高层将领们更是清楚朝廷对整个河西和西域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