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倾南北 第1703节
大汉虽然最后击败吐谷浑并且收复了河西,可是这可还没结束。
河西在大汉的宣传之中本来就是汉土,现在收复河西走廊,那是应该的,无论朝野,都没有在收复河西走廊之中感受到报仇的爽快。
吐谷浑抢走了我家祖宗留下来的地盘,我们先又收了回来,一来一往,这的确是抵消了。
可是之前吐谷浑进攻武威还有安定的仇呢?
这就只有拿下伏俟城、灭掉吐谷浑才能报。
慕容孝隽也知道慕容世伏当时坚决要求向大汉发起进攻,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国内尖锐的矛盾需要转移出去,同时慕容世伏还需要一场哪怕是之后乖乖退兵的大胜来证明自己有资格成为吐谷浑的王,不然的话他这个位置都不见得被梁屈葱还是谁给取代了。
甚至慕容孝隽清楚,如果让慕容世伏再做一次选择,他很有可能还会这么干。
饮鸩止渴,也得先喝下去再有时间找解药。
不过既然这么做了,慕容孝隽当时就已经做好了吐谷浑王室会成为大汉之眼中钉的准备。
假如大汉对于吐谷浑这片土地没有什么兴趣,那么问题就会变得很简单。汉军杀入伏俟城,一把火烧掉这个高原重镇,然后把慕容氏的子嗣挨个砍脑袋,告诉其余的吐谷浑部落,这就是反抗大汉的下场。
反正这些脑袋也没有什么用,拿来立威也不错,至少可以保证西北边塞好几代人的安宁。
那样的话,不管慕容孝隽做什么努力,都没有必要了。
大汉必须需要他们的脑袋,来证明这一场征服是有意义的,而不是劳师远征又一无所获。
军方需要用他们的脑袋作为给朝野的交代。
而假如大汉能够获得些什么,尤其是能够在吐谷浑的地盘上找到丰厚的矿产,那大汉的注意力就会被吸引到这个上面去。到时候慕容氏再积极主动的引领大汉找寻矿产并且帮着大汉号令吐谷浑各部,令其听从大汉的指挥调遣,那么就是大功一件。
功过相抵,自然也就没有人计较慕容氏是不是必须死。
甚至李荩忱不介意把慕容氏当做一个榜样,告诉其余国家的国王们,只要你们乖乖配合大汉,该投降的投降,想抵抗的也就做做样子,最后把国内的什么矿产资源啊之类的拱手送上,那么好吃好喝,朝廷也不会把你们怎样。
不信?
那就看看慕容氏,当初慕容氏这么跳,只要配合工作,不还是活得好好的?
吐谷浑的土地和臣民有利用的价值,那慕容氏就能保全火种,甚至还能保全更多的人。
慕容孝隽强压着自己的激动,接着说道:
“天朝想要收降吐谷浑,臣以为当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从湟水、武威、张掖三个方向同时向伏俟城挺进。然此步步为营,所谓的是能够控制周围的部落,使其知大汉之政、明大汉之义,另外朝廷当有一路精锐,直插伏俟城,一击得手,居中而照应四方。”
李荩忱登时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
而张须陀和阎毗等人的神色就很怪异了,他们交换了一个眼神,似乎都明白对方在想什么。
堂堂吐谷浑智囊,丞相一般的人物,此时却在绞尽脑汁帮着大汉思索应该如何对付自己的国家。
还有比这更讽刺的么?
更重要的是,这慕容孝隽,摆明了心甘情愿,甚至巴不得大汉抓紧下手呢。
陛下在把控人心上,当真越来越熟练了。
一吓唬、一笑,就已经让慕容孝隽什么都丢在脑后了。
不过说到底,还是这慕容孝隽见识太少,而且保全慕容氏之心也过于迫切,所以一时乱了方寸,完全就是被李荩忱引着走。然而换位思考,张须陀等人也都是聪明人,却也并不认为自己会比慕容孝隽做得好到哪里去。
“不错,可是步步为营是什么意思?”李荩忱径直问道。
他理解慕容孝隽的意图。
吐谷浑是一个零散的游牧联盟,拿下伏俟城,只标志着慕容氏的灭亡,其余散落各地的部落,该干嘛干嘛。历史上唐朝灭了吐谷浑,不也没有能阻止吐蕃的崛起么,甚至正是因为没有了吐谷浑的威胁,吐蕃才快速壮大。
所以想要真正让吐谷浑变成大汉的地盘,就需要把这些零散的部落也都掌握在其中。当然了,并不能因此而耽误收取伏俟城的时机,现在慕容伏允也应该刚刚稳住伏俟城的局面,同样也是手忙脚乱的时候,若以轻兵疾进,必然能一战破敌。
这两个举动,实际上并不冲突。
伏俟城拿下之后,吐谷浑各部一下子没有了主心骨,自然也就更容易被大汉所收服。
到底是慕容氏自己人,这一手,李荩忱也忍不住叫好。
第二二八二章 吐谷浑的情况不同
李荩忱真正想问的,则是“步步为营”又应该到什么地步。
缓慢进军、一点点推进,这是步步为营。
建设城寨,开垦和放牧,这也是步步为营。
这中间差距可大了去了。
慕容孝隽显然对此早就已经有预料:“臣以为,当多设立城寨,开榷场,引导各部落在此交易,劝动各部落送子弟前来入学,为各部落病人诊病,自然能够让各部落知有大汉并倾心归附。”
李荩忱微微颔首。
医疗、教育和商贸甚至工业,这些是大汉的长处,也是这些部落中人之前都没有概念的。如果能够拿出来这些,的确可以让这些部落感受到大汉的发达和强大,并且愿意为大汉效劳。
尤其是教育,掌控下一代,实际上才是掌控这些部落的最好办法。
这一套流程,对于大汉来说倒并不是什么难事。这些年大汉在开发巴蜀、南中和岭南的过程中,实际上都是这么做的。效果当然是很好的,现在且去看看那些巴人还有岭南各部,哪个不是以大汉子民自居?毕竟双方本身在化上就有相同或者相近的源头,再加上语言也不是完全不通畅,总是能够交流并且相互理解的。
能够交流,能够理解对方的想法,那么自然就有了合作的基础。再加上大汉通过开发矿产和建设工坊直接带动本地的经济发展,实打实的好处摆在眼前,这些在穷山恶水之中已经吃尽了苦头的蛮夷部落,当然屁颠屁颠的来为大汉效劳,更何况就算是你不入工坊,也能够分到土地,大家在山上东躲西藏这么多代人,归根结底不就是因为在抢土地的时候抢不过汉人么?
现在汉人主动把多余的土地拿出来,自然最深刻、最基础的矛盾也就消弭掉了。
大汉再把医疗、教育等等全面铺开,这些人为大汉效死的心都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