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倾南北 第773节
“多谢陛下。”杨素急忙说道,不管怎么说他这一路上终归是有些拖沓,这个还是要主动认错的。
而李荩忱看着杨素,不由得一笑。这个家伙倒是很精明,杨素是太尉府参军,按照新的官制,实际上是和太尉互为掣肘的,绝对算得上大汉军中高层数一数二的人物了,而李荩忱在设置这个位置的时候也是比对的后世参谋长这个位置,只不过杨素资历尚浅,所以用“参军”这个看上去并不起眼的名号来代替,否则可能会引来非议。
杨素也很聪明,大汉朝廷之上不过而立就能够位居高位的并不是没有,萧世廉和裴子烈就是两个典型,但是且不说这两个人和李荩忱的关系摆在那里,他们能够走到这个位置上也真的是自己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谁都说不得什么。
可是杨素却不一样,弘农杨氏在北方到底都起了什么作用,实际上知道的人不多,而且也不算什么光彩的事情,所以大家对于杨素的理解依旧单纯只是停留在弘农杨氏家主、大汉在北方的一枚棋子上。现在这棋子骤然走到了参军的位置上,绝对可以称之为青云平步,因此杨素也得让做出来一些不太合适的事情,让李荩忱能够拿捏住他的一些把柄,这样李荩忱才能放心的用他。
归根结底不过是一点儿帝王心术和臣子之术罢了。
因此杨素郑重的跪下,李荩忱也是做做样子扶了一下,意思也很明显,朕已经明白你的意思了。
而杨素直接转移话题:“陛下,臣在路上已经听说西北之事愈演愈烈,甚至有开战的可能?”
李荩忱微微颔首,他这里有八百里加急直通西北,当然要比杨素消息灵通很多:“这已经入了十一月,周人正在加紧调集兵马北上,意图已经很明显,突厥人这一次想要在周人那里捞到好处恐怕没有那么简单了,而且以杨坚和宇文宪的心思,既然是要北上,就肯定要打出来个至少五六年的和平,所以很有可能会直接恢复曾经的魏人军镇制度,毕竟周人延承自北魏,对他们来说恢复军镇也是轻车熟路。”
第一千九十章 怀璧其罪
边镇制度起源很早,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就曾经让名将蒙恬带领大军驻扎九原。而后来在南北朝的北魏时期,防范柔然人和其余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同时也算是镇守北魏根基之地的边镇制度就变得愈发重要,形成了赫赫有名的“六镇”。
而北魏并没有想到,就是这把守根基之地的六镇,最后发动了“六镇之变”,尔朱荣等人物轮转登场,掀起来一场号称“百万”的大叛乱,而北周文帝(作者按,追封)宇文泰以及八柱国等实际上都出身六镇。而六镇之乱也让北魏最终分崩离析,甚至同样出身六镇之一的怀朔镇的侯景还在江南掀起了侯景之乱,让原本磨着刀准备北上捡便宜的南梁猝不及防。
可以说六镇之乱彻底打破了原本的南北朝对峙局面,让南北两朝都完成了新的分裂和洗牌,同时也让八柱国等影响了隋唐两个时代的家族登上历史舞台。
不过六镇之乱也让北周和北齐对边境军镇有了足够的警惕,同时北方草原上的柔然人也在经历和突厥人的厮杀,所以北部边境反而没有了威胁。
因此这之后实际上北方六镇就已经名存实亡,六镇大军南下卷入中原纷争,也没有再北还,北方的军镇和土地大多数都已经荒芜,逐渐受到突厥人的侵蚀,现在北魏曾经的根基之地——平城以及平城以北的大草原,实际上早就已经不在北周的实际掌控范围下了。
不过军镇荒废并不代表因为北周打不过突厥人,而是因为北周无暇北上,现在只要大军扫荡过去,恢复军镇镇守边疆还是很有可能的。
“但是这就意味着突厥恐怕在短时间内很难再南下河套或者晋阳了,索性直接先把矛头转向我们。”杨素喃喃说道,“西北之战,不可避免了。”
“不过也并不是没有一点儿好消息,”李荩忱紧接着说道,“吐谷浑已经派人前来和我们联络,想要一起出兵对付突厥。”
“吐谷浑怕是想要沙州吧?”杨素来自北方,对于这个活跃在西北的汗国并不陌生,“这吐蕃雪山之中可不是好生活的地方,沙州虽然身处大漠,却是往来商道的必经之地,吐谷浑占据了沙州就能够扼守西域通往中原的道路,西域诸国少不得有求于他,这样吐谷浑就依旧还是西北霸主。”
李荩忱赞赏的看了一眼杨素,说句实话,直接把敦煌让出去李荩忱也不是很愿意,但是现在他根本没得选,反正沙州那边也不在李荩忱的掌控之中,能够占据武威就已经很让李荩忱庆幸了,至少自己把手伸到了这一条古往今来最重要的商路上,现在和吐谷浑合作一下,各取所需也没有什么问题。
杨素淡淡说道:“陛下应该答应吐谷浑。”
李荩忱微微颔首:“西北自曹忠以降给朕联名上表也是这个意见,并且实际上他们已经开始这么做了。”
“不过······”杨素话锋一转,“我们不能和吐谷浑牵扯太深,以后少不得还要翻脸,我们得留下一点儿翻脸的余地。吐谷浑人的野心未免大了一点儿,他们不知道有个道理······”
李荩忱的目光看过来,杨素的笑容有些狰狞: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
西北,武威郡。
大风从北方而来,吹动城上旌旗翻卷,放眼望去,黄沙万里,当真有几分天茫茫、戈壁辽远的感觉。
“呸呸呸。”长孙晟并没有心情欣赏眼前这壮阔景象,尽力吐掉嘴中的沙子,不敢继续在外面说话,径直钻入城楼之中。
“长孙刺史。”武威太守,也是武威安氏的家主安修正在吩咐什么,见到长孙晟走进来,急忙拱手行礼。
武威安氏是长期以来盘踞在武威的世家,虽然算不得什么大世家,但这么长时间以来这凉州三不管之地,走马灯一样变换的势力有很多,长期不倒的家族却很少,武威安氏就应该算是其中一家。不过现在这个地头蛇显然也感觉到了危机感。
突厥人也好,吐谷浑人也罢,和之前任何想要盘踞西北的人可都不一样。他们都是典型的游牧民族,对于武威这种汉家土地,主要都是施行劫掠的战术,打了就走,又没有办法追到草原上去,让你欲哭无泪。所以武威安氏在北周分裂之后也感觉到了危机感,在之后的李荩忱进入西北过程中,可以说毫不犹豫的坚决抱着李荩忱的大腿,不但自己很快就帮李荩忱拿下了武威,并且还果断的派出乡兵参与到天水和安定的战事之中。
毕竟北周这棵大树倒了,武威安氏想要继续延续下去,就只能寻求李荩忱的帮助,真可以说是散尽家财也在所不惜。
正是因为武威安氏在之前的西北之乱中甚至要比天水和安定本地的梁氏、牛氏表现的还要积极,所以李荩忱也没有亏待他们,反正武威孤悬河西,李荩忱也不指望他们能够怎么听话,只要能够保证战马的供应,那么他们还是武威本地的草头王,所以很干脆的给了当时代表武威安氏出面的安修一个太守的职位。
当然当李荩忱后来得知当初武威安氏内部对是否和李荩忱合作也有相当大的分歧,而安修就相当于两边都说服不了对方之后被推出去的牺牲品,几乎是可以说是硬着头皮来为家族争取利益的时候,也有一种啼笑皆非的感觉。
更重要的是安修回到武威之后,从一个家族之中的背锅侠一下子变成了武威太守,也让武威安氏内部颇有议论,而安修也只能和一些亲近李荩忱的成员紧紧抱着李荩忱的大腿,只要李荩忱安稳,他们自然也就安稳,家族的决策者们是不会让他们有什么意外的。
原本只是想要依靠武威得到战马,结果还真得到了一座城,说实在让李荩忱也有些意外,不过既然如此,武威就更不能丢了,这可以说是大汉给西北甚至中原各个世家的一个典范。
只要你们服从于大汉,大汉自然就会保护你们。
更令人感动的是,作为凉州刺史的长孙晟,在突厥人出现的第一时间就赶来了武威,更是让“亲汉”一派脸上有光,愈发积极发动本地的家将、乡兵,准备应战。
“吐谷浑人有没有动静?”
第一千九十一章 不是一个人
“他们的一队骑兵已经出沙州向我们的北侧移动。”安修一边指着舆图一边说道,“我们的骑兵也已经配合着出动,越过长城进入北面的草原,不过现在奇怪的是,突厥人反倒是没有了影子。”
西北民风彪悍,会骑马的百姓也不在少数。毕竟虽然他们多数都是汉人,但是已经是半农半牧,所以武威安氏自家就有一支两三百人的轻骑,而长孙晟来武威也带了三百骑兵,凑在一起五百人就是现在武威守军所有可用的骑兵数量。
这个数量对比于动辄数万的突厥骑兵自然是九牛一毛,不过事实的确摆在这里,而长孙晟和安修也没有想出草原和突厥人决战,至少他们还有长城和武威城可以坚守,论攻城和守城,突厥人还真不是汉人的对手。
更何况真正的马上作战,还有吐谷浑人,他们的骑兵数量少说也有近万,可不是摆设。
“加紧探查吧。周人大军已经北上了,这一次杨坚和宇文宪还是很默契的,隔着大河各取所需、互不干涉,”长孙晟沉声说道,“突厥人肯定不会想和周人硬碰硬,鲜卑骑兵可不是说着玩的,当时六镇兵马除了守城之外还能把整个草原上各族压着打,突厥人和鲜卑骑兵正面交锋的可能不大,这些天必然会开始向西,斥候只会越来越多。”
“可······”安修皱了皱眉。
长孙晟看了他一眼,淡淡说道:“暴风雨前的平静才是最可怕的。”
安修倒吸一口凉气:“巡抚你担心突厥人有可能直接发动很大规模的进攻?”
“不是没有这种可能,草原上的骑兵和草原上的民族就像是山里飘忽不定的云雨,什么时候来,怎么来本来就是很难说的事情,我们只能被动防守、时刻警惕。”长孙晟凝神说道,“好在长城的城防已经加固,不过武威城这边得抓紧了,一旦长城被突破,我们就只能依托武威防守,背后就是祁连山,向东到金城还有很远一段距离,我们无路可退啊。”
顿了一下,长孙晟似乎觉得气氛有些凝固,话锋一转,缓和一下:“某可不想跑到祁连山里吃冰卧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