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祖父是汉武帝

我祖父是汉武帝 第110节

只是天气越来越冷了,行程也被耽搁了。

“太子啊,再有一月左右,天气就冷了,那些流民的安置要放在心上。”

刘彻只是点了一句,害怕太子忽略了这些流民。

太子忙道:

“父亲放心,孩儿已经着得力人手去准备了,争取入冬以后能让流民尽快住进去,只是这些流民在长安毕竟不是个办法,后续安置问题还在讨论。”

刘彻点点头:

“你心里有数就行。”

刘进听着两人的谈话,也插嘴道:

“爷爷,父亲,流民在长安附近的过冬问题好解决,只是后续的安置孩儿有个不成熟的想法,不知可行不可行。”

这下子倒是让刘彻有些好奇了。

本是随意的闲谈,还有意外收获?

他也想看看孙子能说出什么来。

刘据更是如此,皇位早晚是给儿子的,他就是个工具人,此时能不操心那最好。

这些日子,安置问题可是让他着实费心不少。

“流民,归根结底是因为失去了土地,咱们让他们有土地了那不就行了?有了土地谁还会当流民啊。”

太子听着刘进如此天真的说法。

“儿子,你想的太简单了,你可知道长安周边的地价是多少?即使偏远的地方,都被赏赐给了有功的将士或者大臣了,就这么大的地方,你去哪里找无主的地方安置流民?”

太子说得在理,虽然天下是刘家的,但是历代皇帝封赏有功将士,可是把长安的地赏出去了七七八八了。

也不能凭着皇帝的一张嘴,就把赏赐出去的东西再要回来吧。

那不是无赖吗?

大汉还有何公信力?

刘彻也点点头,说得没毛病。

长安没有可以安置这些流民的无主之地了。

我几乎没怎么水啊,怎么还有人说我水呀,委屈!

另外,不知道得罪了哪路大神,多了很多的一星差评,大家手里有五星的可不可以给我刷回去啊,9.3分到9.2了。拜谢。

第125章 皇帝的震惊

听到二人的质疑,刘进却微微一笑,终于到了显露他知识的时间了。

流民之所以成为流民,是兼并导致的,这是到王朝后期无法避免的结局,除非丈量田亩,重新规划,不然这个症结不好解决。

可重新丈量田亩,建立新的制度,很难。

开天辟地的历史名臣翻车的也不在少数。

而且也不适应于现在,政权马上要交替,需要一个安稳的国内环境,动这个给自己找麻烦。

但也有另一个解决办法。

比如开源。

把流民重新找到一片土地给他们。

“可以移民,这些流民已经失去了家园,咱们就给他们找一个家园,像是吴楚之地可以作为试点。”

“将这些流民转移到吴楚之地,那面有大量的无主之地,再加上现在人也不是太多,可以把他们弄到那里。”

“通过我新建立的粮行,支援一二。”

太子率先说道:

“吴楚之地有大量的土地,地广人稀,这是个好办法。”

刘进没搭理,继续道:

“不仅如此,孩儿听闻百越地区,有亩产很高的粮食,派精通农业研究的人去移植这种新作物。百越地区,现在名义上也是我大汉疆土,相信百越王室会献出来的?”

刘彻眉头紧皱:

“你确定百越那等贫苦之地有亩产很高的作物?”

刘进想都没想:

“当然,回头我可以给画出来,命人去寻找。”

当然有了,贫苦之地?可不是啊。

一年两三熟的地方,可不是什么贫苦之地,也就是那面的人啊,认识不到位,不然仅仅百越三郡就差不多能生产出供大半个汉朝所需要的粮食。

湖广熟天下足,可不是开玩笑的。

至于高产作物,肯定是占城稻等高产作物,但是现在肯定不叫这个,甚至有没有占城刘进都不清楚。

但是按图索骥,总归能找到的。

虽然,刘进对宋代的好感不大,但是不得不承认,老赵家确实在引进新物种这方面做的到位。

从越南引进了耐旱的占城稻。比起过去的稻种,占城稻穗子长,不挑地。1011年,宋真宗在宫里种植,并推广到全国。越南水稻很快成为中国的主粮,使宋朝出现了人口高峰和繁荣商业。

这是历史真实记载的,确实比较厉害。

所以现在刘进觉得开源的话,找一找占城稻应该是可以的。

至于说百越为啥现在属于汉,这话题就长了。

长话短说,大概就是秦朝的时候大将赵佗本来是始皇帝派那去的,结果自立为王了,后来汉武帝觉得那孩子有点跳,然后给收拾了。

现在名义上属于了大汉。

可山高路远,行政上属于了,可是政治经济文化都还没有传输过去,而且刘彻也看不起那些边陲之地,所以也没太上心。

“嗯,可以派人去找一找,一旦找到那可是大汉之幸。”

刘彻一锤定音。

太子刘据感叹道:

“没想到那样的边陲之地还有这等好东西,进儿如何知道的?”

面对着太子的好奇,刘进眼皮子都没抬起:

“多看书!”

我尼玛,太子差点气炸了,啥意思。

我不看书呗?

忒看不起人了。

太子被怼的说不出话,刘进也无奈,没办法,总不能说自己课本上学过吧?

不过确实也是看书嘛。

刘彻笑眯眯的看着父子二人的关系,感觉很舒服,父子就该这样,有点人情味的。

“不过,进儿,你说的这些都是长远的打算,要想立竿见影的缓解流民的问题,不现实啊。”

刘进一听,就知道刘彻这是考自己呢。

也不慌,他心里早有腹稿,甚至之前成立的粮行粮监会都是为了这个而成立的。

“如今,邴吉已经开始着手清理这种高利贷的问题了,慢慢的会向全国推广,以后百姓不会因为没有粮食而把地低价卖给别人,原来豪族们那种喝百姓血的行为应该可以说慢慢的会杜绝,除非不要脑袋了。”

“而孩儿的下一步,就是清算大族的田地和人口,寻找一个阈值,进行征收税,当然这是几年之后的事情,这不是重点。”

刘彻和刘据点点头,确实这个动作太大,至少要粮行实行下去以后再说。

“现在能让粮食增产的最好办法就是沤肥”

刘进这才说出来现在最立竿见影的增产办法。

刘据嘟囔着:

“沤肥?”

“没错就是沤肥!”

刘进加重语气肯定道。

他看过一些史料,发现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粮食的产量极低。

到底有多低,我们就按照当时的典籍里记录来算。

《淮南子》里写了“十亩之田,率岁之收,不过四十石”。也就是说一亩田一年收入4石。

按照换算率,秦汉的一亩是现在的0.67亩,一石是120斤,也就是说一亩地年收入75斤粮食,这是南方的水稻。

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一石为一百二十斤。

汉代一斤大约有258.24克,一石大概为现代的31公斤。

也就是说在秦汉时期,一石是一百二十斤。看起来很多,但是按照现在的度量衡算一下,实际上最高也就是75斤左右。

一亩地,就产出这么一点粮食怎么可能吃饱。

再看看北方的小麦,《后汉书》记载“通肥饶之率,计稼墙之入,亩收三石”。也就是说小麦产量比水稻低,然后一亩地一年的纯收入是56斤。

这个更没法看了,太坑了,更少。

跟现代根本就没法比,现代一般的杂交水稻实际亩产500-600公斤,还有更为特殊的亩产926公斤的“袁氏超级稻”。

袁公也就此封神。

当然,后世的这种产粮量是多种因素造成的,高肥高水,还必须人工插秧、七天一打药、人工除草和量身定造的“配方精确施肥法”。这个就不去说它。

可确实没有可比性。

而刘进现在觉得最简单的提高产粮量的办法就是沤肥,最是快。

沤肥其实很简单,把作物茎秆、绿肥、杂草等和河、塘泥及人粪尿同置于集水坑中,通过微生物发酵而成的肥料。一般作基肥施入稻田。沤肥可分凼肥和草塘泥两类。凼肥可随时积制,草塘泥则在冬春季节积制。

凼肥就是拿人和畜的粪便和杂草树叶之类的组成的,草塘泥从名字就能看出来,使用人畜粪便和河、塘泥组成的。

首节 上一节 110/27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我是不良帅

下一篇:大唐:我的老婆是李秀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