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继母何太后,跪求我救她儿

三国:继母何太后,跪求我救她儿 第106节

公元218年,乐进病死;221年,于禁病死;222年,张辽病死;227年,徐晃病死。张郃是“五子良将”中最后离世的,于 年战死沙场,然而他的死充满悬疑!

对于张郃追击诸葛亮中埋伏身死一事,很多人说是张郃不听司马懿劝阻贸然出兵咎由自取。

因为三国演义记载说,司马懿询问将士谁敢追击诸葛亮,张郃主动请缨,司马懿认为张郃性格急躁怕他又闪失不让他去追。可张郃却认为自己是先锋,这么好的立功机会怎么可能不争取。

司马懿又提醒张郃说诸葛亮一定会在险要处设置埋伏,让张郃小心,张郃却不以为然,还立下军令状要追击诸葛亮。

可是在历史上,却是张郃不愿意追诸葛亮,司马懿强行命令张郃追击诸葛亮的。

几年之前,王双中埋伏被诸葛亮安排的战例魏国众将记忆犹新,司马懿怎么会不知道诸葛亮是埋伏的高手?

王双的惨状,魏军至今心有余悸,既然有王双这个前车之鉴,谁还敢追击诸葛亮。所以司马懿下令追击诸葛亮地时候没有人敢主动请缨,司马懿难道不知道这是送死么?

可是司马懿明知道追击诸葛亮,九死一生,还是强行命令张郃追杀诸葛亮。即使张郃提出了非常有理有据的建议“兵法上说了,围城一定要留一条出路,逃跑回国的军队不要追击.〃。”

司马懿还是无视了张郃正确的建议,以军令为理由,强行让张郃追击诸葛亮,自己则在营中等待好戏上演,穷寇莫追的道理在座的将领都懂,唯独司马懿不懂么?

后来,诸葛亮因病去世,蜀汉军队撤退的时候,司马懿追到一半居然跑路不敢追了,后来还为自己找理由说“穷寇莫追”。恐怕不是因为不想追而是不敢追吧。

诸葛亮的能力司马懿是了解的,自然不可能不知道张郃去追,是给诸葛亮送人头。这种情况下还无视张郃正确的判断,强行要求张郃追击。

显而易见,司马懿是在借刀杀人。

历史上的张郃,可是魏国名将,为魏国立下汗马之功,诸葛亮都为之忌惮不已。张郃对于地形特别了解,按理说是最不应该中埋伏的,可惜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帅要将亡将不得不亡。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张郃明知道此行再无归期,依然奉命追击诸葛亮。可惜一代名将,张郃没能寿终正寝,甚至不是以身殉国,是死在自己人手上。

那么司马懿为什么要借刀杀人呢?

因为张郃的能力太强了,虽然职位不如司马懿,但是无论是用兵谋略还是军中威望,都远远高于司马懿。

作为大魏最后的良将,自然深受野心勃勃的司马懿忌惮妄。

诸葛亮北伐,张郃多次提出正确的建议,司马懿没有听从,导致丢盔卸甲,正史中所有的功劳都是张郃的,司马懿屡战屡败,如果让张郃或者回去受封,恐怕司马懿位置难保。

司马懿想拥兵自重,想要谋朝篡位,自然要想方设法歼灭忠于曹魏的势力。

所以,司马懿不惜放诸葛亮安然撤退,不惜让魏国失去顶(吗王赵)梁柱,也要借刀杀人,要让张郃死。

张郃一死,除了司马懿,魏国再也没有能够对抗诸葛亮的人才了,不得不继续给他兵权,司马懿也再无威胁。

如果张郃不死,明帝托孤,恐怕就没有司马懿什么事情了。

司马懿这一招真的阴毒,不追,军法当斩,追,必死无疑。张郃只好选择追,死也要死在战场上。

司马懿真是狼子野心呀,难怪说西晋得国不正了。

……

这一世,大皇子刘征必定诛灭河内温县司马氏一家,为千千万万死在五胡乱华之中的汉人复仇,也为张郃复仇!.

第177章

张郃在这个时空,组织义勇军参与讨伐黄巾军有功,被提升为军司马。

本来张郃想要跟随冀州牧皇甫嵩前去凉州讨伐韩遂马腾,但是家有老母不远游。

但新来的冀州刺史贾丛太软弱了,不是他想要投靠的上司,张郃干脆投靠大皇子刘征。

张郃这个人还是很有眼光的,从大皇子这些日子的表现看出大皇子堪比当年的光武帝,想要做从龙之臣,就毅然决然前来投奔。

张郃自己带来了两千义勇军,刘征便任命他为校尉。

按照东汉军制,每部军队有校尉一人,秩比二千石;军司马一人,秩比千石,不置校尉之部,单设军司马一人。

军司马提升为校尉,也算是升职,毕竟张郃并没有怎么立功。

张颌归顺之后,刘征看了一下自己麾下诸将里面的张辽、徐467晃、乐进,发现只需要再找一个人,就可以凑够历史上堪比蜀汉五虎将的曹魏五子良将!

那个人就是于禁于文则!

可能有很多人觉得于禁晚节不保投降关羽,实在是一个饭桶草包,所以连带着三国之游戏里面于禁的各项属性都很低,远远低于张辽!

实际上,于禁在正史里面的前期表现,虽然不如张辽,这也能够算得上独当一面,综合能力还是比夏侯敦夏侯渊等人强了不少!

在东汉末年那段乱世纷繁的岁月里,特别是脑袋别在裤腰带的行军打仗中,每个人都是能活一天算一天,得过且过,四处征讨,根本没有心思去思考每一场战争的深度,往往浅显于表面,即求生是首选,求财则次选。

于禁,却有所不同,反标新立异,独树一帜。

   淯水之战后,于禁复攻张绣於穰、擒吕布於下邳、破眭固於射犬及守延津(拒袁绍、征徐州平刘备、攻东海斩昌豨、威解朱灵兵权。

于禁靠一刀一枪的真本事取得一枚一个的大功勋,官职官阶也随之水涨船高,从裨将军、偏将军、虎威将军及增加食邑二百户,连同之前的共一千二百户。因此,于禁与张辽、乐进、张郃、徐晃同时成为名将,并在曹操每次出征时,轮替担任或是先锋进攻或是殿后。

在东讨西攻、南征北伐的行军作战中,于禁不仅不缺乏军事才能,还极遵守法度,甚至为人处事很是清廉。

在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战争中,对所有人来说,利益永远至上。特别是普通士卒,不管是自愿还是被迫,上阵打仗的目的无非就是想通过拼命卖命来养家糊口,想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谋个一官半职。可是于禁每次带兵严肃齐整,缴获的财物,自己一毫不取,从而获得曹操更多的赏赐。

俗话说得好,千里为官只为财,而于禁却反其道而为之,其目的如下。

其一,严于律已。

纵观于禁一生,不仅军事才能高,带兵打仗一把好手;而且法度意识强,为人处事清正廉明。因此,于禁每次打完胜仗,打扫战场时所获得的战利品都统统交公,不仅自己丝毫不截取,也不给将士私留任何好处。正因于禁的这种严于律已的风格,故曹操每次赏赐都格外照顾于禁。

其二,以身作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适用于任何人,上至君主、大臣、将军,下至平民、百姓、士兵。于禁身体力行,打仗时冲锋在前,身先士卒;打完仗一视同仁,公正无私。在行军作战中,于禁虽遵纪守法,即不为自己占便宜,也不为他人捞油水,导致上下关系不太融洽了;但知行合一,不仅为自己创美名,还为将士树榜样,以致全军氛围十分和谐。所以,于禁在曹军中威信极高。

其三,脚踏实地。

于禁从普通士兵干起,一步步成长为曹操时期五子良将的第一人,在襄樊之战前迁左将军、假节钺、分邑五百户封一子列侯,俨然成为曹操帐下的外姓第一将领。于禁,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不单是个人的武力超群,还是综合的治军能力。若非如此,曹营外,悍勇如吕布、马超,照样惨败在曹操手中;曹军中,骁勇如许褚、典韦,依旧跟随在曹操左右。为此,于禁倍受曹操信任。

于禁以一介布衣、单身投军而超越地方豪强、夏侯宗族(以夏侯惇、夏侯渊为代表)及曹氏宗族,成为曹操阵营最为信任、最为器重、最为倚靠的外姓将领。毋庸置疑,在曹操时期,于禁堪称为曹军外姓将领之楷模。

……

刘征马上派人前去骑都尉鲍信那里索要一个伍长于禁。

没错,于禁现在在鲍信哪里只是一个最低级武官伍长,要知道于禁在 年的时候还只是一个都伯(类似于百人长),在184年的时候还能有多高的官职。

鲍信怎么可能因为一个伍长而得罪大皇子,立马就将于禁送给刘征!

刘征当晚跟何皇后远程沟通时,大笑道:“皇后娘娘,本王解锁了五子良将!”.

第178章

何皇后愣了一下:“五子良将?什么人?”

刘征发现自己有点太激动了,一时之间就想要把这个惊喜分享给了何皇后!

结果,何皇后完全无法感受到。

刘征便随意说道:“这是我梦到的五个智勇兼备的将领,称之为五子良将,将来能够跟随我建立巨大功勋!”

“五子良将?”何皇后皱眉问道:“跟战国四大名将相比呢?”

“呃,这个……”刘征本来觉得自己能够集邮到五子良将很有成就感,听到何皇后这样对比,整个人顿时不好了。

五子良将跟战国四大名将的战绩相比,那真的……刘征顿时感到很尴尬!

“战国四大名将都是各个国家最顶尖的武将,五子良将跟他们相比还差了一个档次,不过他们在这个时代算是顶级武将了!”

“那好吧!”何皇后笑道:“只要你手下精兵强将多点,我都替你~高兴。”

刘征跟何皇后结束沟通后,还是研究了一下,五子良将为什么-不如四大名将?

除了三国时期的战争规模好像明显不如战国时期,另外一方面是,因为曹操任人唯亲,不信任外姓将领,五子良将很少有独当一面的机会,很少会像周瑜、陆逊、诸葛亮那样独当一面的机会。

其实,除了于禁、乐进之外,张辽、徐晃、张郃都智勇双全,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完全可以立下更大功劳。

其中于禁,很是有些遗憾。

于禁出身寒门,由鲍信招募讨伐黄巾军,后随鲍信一起归顺曹操,便随曹操南征北战三十余年,攻徐州,破张绣刘备,灭吕布袁术袁绍黄巾军!都有他的一份功劳,因此官至左将军,假节钺。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于禁是五子之中唯一的一个假节钺的大将,其地位不在曹操宗族大将曹仁和夏侯惇之下,同一时期,甚至高于曹仁和夏侯惇,于禁建安二十一年当左将军,假节钺的时候,曹仁是征南将军,假节,夏侯惇建安二十四年才当前将军,也没假节钺。夏侯惇和曹仁当大将军,是曹丕时封的,并不是在曹操时代。假节钺不用多说,可以代表君主,讨伐四方,甚至斩杀大将,不用单独请示,权力非常之大。

于禁当左将军,假节钺的时候,是在建安二十一年。当时张辽只是征东将军,假节。地位没法和于禁比,当然曹丕称帝后,军衔肯定也要提升,张辽封了前将军。

由此可见,于禁是有赫赫战功的名将,肯定不是五子之末。

曹操在宛遭到张绣反叛袭击,一时军队大乱。唯有于禁约束部下,且战且退。此时竟发现同为自己人的青州兵趁乱打家劫舍,于禁大怒便讨伐他们,青州兵不敌,有些人跑回去打小报告,诬陷于禁也造反。有人劝于禁首先回去向曹操解释,但于禁说:“现在敌人从后面追来,退敌为重”。于是击退敌军后才回去向曹操解释一切。曹操认可他的做法,当众称赞他是好将领的榜样,同时封为益寿亭侯。

于禁讨伐反叛的昌豨,昌豨不敌,认为于禁是旧友便向他投降,可于禁坚决执行曹操命令,挥泪斩了昌豨。

于禁持军严整,得贼财物,无所私入,由是赏赐特重。曹操曾经恼恨朱灵,欲夺其兵权。曹操因为于禁有威重,遣于禁引数十骑,赍令书,往朱灵营夺其军,朱灵及其部众无人敢动。曹操让朱灵为于禁部下,众皆震服,其见惮如此。

接下来说一下晚年不保的于禁,也是一生中最大的耻辱。

建安二十四年,于禁领七军救援樊城,不太了解当地的气候和地理,曹军驻扎在了低洼地带,时八月,大约连绵十余日,汉水暴涨,加上山洪原因,于禁等七军皆被大水淹没。

· ·········求鲜花· ·····

于禁与诸将登高望水,一片王阳,无处躲避。他只好与庞德等将领上堤避水。

这时,关羽命令他的水军乘船猛烈攻击被大水所围困的曹军,并在大船上向曹军避水的堤上射箭,曹军死伤落水被俘者甚多。

在全军覆没的窘迫情况下,于禁被迫向关羽投降,而庞德却顽强抵抗,终被擒住,拒不投降,遂为关羽所杀。

于禁之降与关羽之降完全不是同等概念。于禁是晚节不保,并且因为没有一雪前耻的机会而郁郁而终。

.... ....... 0

关羽降曹的时候,曹操官拜司空,手握大汉天子。并且刘备的大本营都被攻陷生死未卜的情况下,关羽的投降和张辽降曹一样合情合理。生擒关羽后,曹操礼之甚厚,拜关羽为偏将军。而同时刘备也跑到了袁绍帐下为将。关羽毫不掩饰自己依旧想回归刘备麾下的想法。而关羽在斩颜良后拒绝了曹操委婉的挽留(大加赏赐),在曹操的默许下选择挂印封金,亡归刘备留下一段佳话。

于禁就没这么好运气了,同是投降,先不说持节的主帅投降意味着什么,单说于禁降关羽之后又马上被东吴俘获,一直等到孙权向曹丕称臣才让于禁归国,士气上的打击就是毁灭性的。于禁落在孙权手里一天曹魏名将的脸都被丢在地上让孙权踩一天,你们假节钺的左将军在我们这吃牢饭。

何况还有曹操本人的盖章认证“我这三十年算是看走眼了这于禁于文则,还不如庞德一个新降之人。”被曹操曹丕父子盖章认定的叛将不可能有戴罪立功的机会。于禁的投降是身不由己,回返魏国也是身不由己,可以说于禁在投降时就社会性死亡了。人.

第179章

当于禁从鲍信那里来到幽州,刘征看了一眼,顿时明白过来。

为什么于禁会被关羽击败了?

于禁虽然擅长防御、通晓军法,但是智力不足,不懂得随机应变,也不懂得地形地理。

这样的将领,只适合执行主帅的任务,不适合当一方面军的主帅。

首节 上一节 106/16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重生朱允熥,打造大明巅峰

下一篇:大明:登基为帝,开局陆地神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