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继母何太后,跪求我救她儿

三国:继母何太后,跪求我救她儿 第135节

你们对于历史的一知半解,决定着你们崇拜曹操那样一个屠城狂魔!

言归正传,毌丘俭后来在淮南反叛司马家族的统治,大概是从辽东就开始极度恶心司马懿了!

司马懿和他之前的主公曹操,虽 然是被历史书当成正朔看待,但是他们两个人身上积攒了人性的大恶,他们都喜欢搞大屠杀!

司马懿在击败公孙渊,在辽东搞大屠杀,将剩余百姓强行内迁,结果让辽东成为鲜卑的乐土,让他们发展壮大,数十年后五胡乱华!

战争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终极手段,很多时候反而是问题的制造者。从中央之国和华夏文明经略辽东的角度来说,辽东公孙氏在此主政时,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原因,会大量吸收内地移民,包括对周边边疆部落保持高压泰势,扩张领土。

司马懿不可能久居塞外,为避免辽东再出现地方割据势力,战后大量人口被迁入塞内。

人口内迁并非一定都要用强制手段,塞外之民多是因各种原因从中原迁徙过去的,通常情况下你只要允许回迁,就会有大批百姓愿意回来。对于这点,司马懿是有明确指示的。以青州为例,当时就为了安置跨海而来的辽东移民,侨置了:新汶、新沓、新丰三县,对应辽东半岛沿岸的:汶县、沓县、北丰三县。

对于司马懿的这种导向,最为不满的是时任幽州刺史的毌丘俭。

文化造诣颇高的毌丘俭,最大的梦想是出将入相。征辽本是他的提议,但兵力有限,一征辽东铩羽而归,最后让司马懿二征才解决问题。司马懿一走,留下的烂摊子还得要毌丘俭来收拾。

问题毌丘俭不是一个只在乎战功的武将,要的是将辽东真正融入帝国体系。

公孙渊搞独立王国,固然于帝国所柄持的集权管理模式相违背,你把人都迁走,又会让这片土地融入中央之国的进程出现停滞甚至逆转,这并不是毌丘俭想看到的。

最大的问题在于,不是你把人口迁走,辽东就会太平。

当年战国七雄的燕国,是从东胡手中夺取了这片土地。即便身为东胡后裔的鲜卑、乌桓不来,长白山中还有高句丽这个东北地方政权,一直觊觎着这片已经被中原王朝开发为熟地的土地。

对于这个问题,兼有诗人身份的毌丘俭曾经写过两首诗《之辽东》和《在幽州》,全诗虽已散佚,却还是各留下两句残句:“忧责重山岳,谁能为我檐”“芒山邈悠悠,但见胡地埃”。忧心自己身上比山岳还要重的责任,谁能够为我分担。遥望苍茫的燕山,已经能够看见胡人驰骋卷起的尘埃。

魏正始三年,高句丽见辽东空虚,乘势起兵袭破辽东的西安平城。此后又多次袭扰魏境。这给了守土有责的毌由俭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西安平与高丽句都城丸都城一样,都位于鸭绿江西岸,只不过后者位于鸭绿江中游,为群山所包围,后者则位于鸭绿江下游,地缘位置与后来扼守中朝边境的丹东相对应. .........

高句丽在西汉末年刚建国时,最初的都城是建于长白山脉腹地的纥升骨城,现在叫五女山城,四十年的公元3年,又迁至现在的吉林省集安市的国内城。东汉后期,当时辽东公孙氏的第一代话事人公孙度还是玄菟郡郡吏时,还曾和太守一起前往国内城击击破过高句丽,落败之后的高句丽请求内附玄菟郡。

再后来辽东公孙崛起,把高句丽又赶回了国内城,公孙康在公元209年再次破国内城,此战三万高句丽人归附。被公孙康征过以后,高句丽人并没有选择迁都,而是在依山建了丸都城,以增强防御力。正因为如此,丸都城亦有“丸都山城”之名。

换句话说,从地缘政治角度说,国内城和丸都城算是一个都城,无非是一个建于平地,一个建于山上。

之前孙权派出使者册封公孙渊为燕王,被摆了一道。部分被俘的使者就是向东翻越整个长白山脉,由高句丽县逃到丸都城,行程300余公里。史载当时的高句丽 的国土都在大山深谷中,没有良田大泽,以至有节食的习惯。

高句丽王送给孙权的礼物,也是貂皮和雉鸡皮这样的土特产。如果有得选谁也不愿意在山地里过苦日子,辽东公孙氏把长白山两侧的平原都给占了,高句丽人是没有办法才躲在山里。

现在公孙氏覆灭,人口又大量内迁,出山的机会终于到了。

很显然,攻破西安平只是第一步,如果不能堵住这个出口,高句丽接下来一定是会向辽东半岛和嘲藓半岛扩张的。

这也给了毌丘俭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第244章

刘征想要轻松地扫平嘲藓半岛,不想在这个看似像阑尾一样的地方浪费时间。

那么他就回顾了一下毌丘俭当年横扫高句丽和嘲藓半岛的过程。

他可以吸收毌丘俭当年成功的经验以及未能最终成功的失败教训。

原来的历史上,魏正始五年八月,毌丘俭率步骑万余,由玄菟郡出发翻越长白山脉,沿着当日吴国使者逃亡的路线,向丸都城进发。

当时的高句丽王叫“位宫”,是高句丽国第十一代君主,几年前护送吴使回国,给孙权送貂的就是他。

然而位宫后来见魏国要攻伐公孙渊,并为之向自己示好,位宫权衡之下19还是决定投靠魏国这棵大树,把孙权正式派来的使者斩首做了投名状。更何况远水解不了近渴,就算孙权有心再谋辽东,吴军也不可能赶得过来。高句丽只能靠自己,依托山地阻击魏军。

翻越山脉的基本做法,是在分水岭两侧各找一条源头相近的河谷。

毌丘俭西征,西半段的行程所依托的是隶属辽河水系的浑河(古时又称小辽河),及其上游支流苏子河。

最初的高句丽县,就是位于苏子河上游。翻越分水岭后,进入的则是鸭绿江支流属性的浑江水系覆盖区,纥升骨城便是位于浑江之侧。

浑江总体跟鸭绿江一样,东北-西南向平行流淌,在最后一段方转向东南,丸都城以西约60公里处注入鸭绿江。

因此毌丘俭并不是顺浑江而下走完最后半段路程,而是要在过高句丽故城之后,借由浑江左、右岸支流所形成的河谷,迫近丸都城。

这也使得位宫将时称沸流水的浑江,作为了阻击魏军的前线。

高句丽人的兵力为两万,超出魏军一倍。

按历史记录,位宫力大勇猛,弓马娴熟。当日司马懿征讨公孙渊时,位宫还派了几千人前往助战。由此来说,此次对战双方老算得上是知己知彼了。按曹魏这边的记录,毌丘俭连败位宫,最后攻破丸都城,斩首数以千计。

高句丽那边的记录则要详细的多。按高句丽那边的记录,位宫先是“逆战于沸流水上”,大败魏兵,斩首三千余,然后又引兵再战于“梁貊之谷”(魏国记录为“梁口”),又斩了魏兵三千余人。从这些描述来看,位宫第一战的战术是“半渡而击”,第二战则是于山谷中设伏。考虑到高句丽人非常熟悉这片山地,还是有可能做到的。

双方接战的地点,应该在辽宁桓仁桓仁水库东,其右岸有浑江支流富尔江,与苏子河河源相近,左岸亦有支流源头指向丸都城。

两战之后,毌丘俭这边最多也就剩下四千人。位宫也有些骄傲了,认为大国之兵还打不过我这小国之兵,毌丘俭作为魏国的名将,今日命也在我掌握中了。为了鼓舞士气,位宫亲自率五千骑兵向魏军发起最后的攻击。

出乎意料的是,这场决战的结果却是高句丽军完败,被斩一万八千余人。只有位宫带着一千多人逃回了鸭绿江畔。

魏军取胜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决死而战”;二是“方阵”。

阵法在中帼的演义小说一直披着神秘的外衣。虽然不像小说中描述的那么神秘,但阵法的作用的确非常大。所谓阵法,简单点说就是“作战队形”,通过合理的布阵,诸兵种 相互配合,军队的作战能力可以得到成倍的提高。“方阵”则是最有效的防御阵形,尤其是面对骑兵攻击时。历史上李陵用五千步兵和车辆,配合弓弩等武器布设“武刚车阵”,曾杀伤数倍于己的匈奴骑兵。大航海时代的西班芽,在陆地上更是以著名的“西班芽方阵”横行于欧洲。

可以说正规军与乌合之众的核心差异便在于有阵法。汉武帝时期,训练得法的汉朝军队在与匈奴的对战中,可以做到以一敌五。经过一个世纪的碰撞,到陈汤领军出击匈奴时,匈奴人也由之前毫无军纪可言的游牧者,上升到了讲求一定战法,汉军与匈奴的交换比亦因此变化为了一比三。从这个角度说,还处在初级阶段的高句丽人,在进入阵地战后,被置于死地而后生的毌丘俭,以一敌破五是可信的。.

第245章

之前说过母丘倹差点将高句丽灭国。

现在重点关注母丘倹怎么在东北亚地区横扫的。

尤其是怎么横扫嘲藓半岛的。

刘征密切关注这一点,吸取经验教训。

因为他不想像毌丘俭那样,没有能够彻底歼灭这里的原住民,导致他们死灰复燃。

……

原来那个历史时空,乘势追至鸭绿江畔的毌丘俭一举攻克丸都城。位宫则带着残余力量向北逃向“沃沮”人的领地。

说一下什么是“沃沮”人。古代东北亚地区的民族体系大体可以分为四部分,除了代表中原农业文明的华夏族,及代表游牧势力的东胡系民族以外,还有濊貊和肃慎两大体系。后来的蒙古人源出东胡系;女真人源出肃慎系,高句丽则出自濊貊系。

今天的东北亚地区,你依然能够看到这些古老民族留下的痕迹。

在历史的长河中,上述四大族群的控制区,范围也在不断变化。无论是族群形成和行政区的划分,都是受同样的地理因素影响。从这个角度说,将上述四大民族体系,与东北所涉及的四个中帼省级行政区相对应,是个比较偷懒却又利于记忆的办法。

以此来说,肃慎民族对应的是黑龙江,历史上“白山黑水”(黑龙江,长白山)亦成为了这一族群的代名词,后来就成了螨清。

濊貊民族对应的是吉林,最先建立的濊貊人国家,是以现在的吉省吉林市为王城的扶余国,由此分化出了“扶余.〃人”这个民族。

东胡系游牧者的基本盘则是以科尔沁草原为核心,位于大兴安岭与燕山之间的内蒙“东四盟”中的赤峰、通辽和兴安。

中原王朝苦心经营的即是辽宁,当时主要是辽西地区。

这当中,濊貊人的分布区与嘲藓半岛中央山地及东北沿海地区相接,因此经由此线路向嘲藓半岛扩散;中原王朝在控制辽东之后,而沿半岛西海岸向平壤一带的西海岸平原地区扩张,彼此形成的竞争关系。

由于濊貊人与中原王朝的地缘距离最为接近,渔猎又是可以向游牧或者农耕两个方向进化的最原始生产方式,那些没有被游牧民族同化掉的濊貊人,成为东北地区最先部落联盟进入国家阶段民族。

除了以现在的吉省为主覆盖区的扶余国以外,高句丽亦是部分夫余人向南扩张至鸭绿江流域建立的国家。

至于长白山脉分水岭以东,一直到嘲藓东北沿海地区,则分化出了沃沮。

其中生活在图们江流域地区的沃沮被称之为“北沃沮”;图们江以南以东,以嘲藓咸兴所在“咸兴平原”为核心的区域,则被称为“南沃沮”或“东沃沮”。

第一玄菟就是在沃沮人的土地上建立的,郡治“夫租县”又名“沃沮县”,对应现在的嘲藓咸兴,用以管理诸濊貊系民族,乃至接受更远的肃慎系民族效忠。在第一玄菟设置时,汉武帝还在它的南部一度设置了“临屯郡”,以管理咸兴平原以南的濊貊部族。其最北部的县城,为咸境平原之南的“不耐”(不而),对应今天的嘲藓江原道安边郡戒。

生活在咸兴平原以南,以不耐城为代表的濊貊部落,历史上又被称之为“东濊”。不管东濊还是东沃沮,都与高句丽系出同源。在汉王朝放弃对嘲藓半岛东北海岸的统治后,这些部落都选择了与高句丽结盟,这也让位宫最先选择向此逃亡。

按说毌由俭拿下了高句丽王城已经可以班师了,不过毌有俭有一个更大的梦想,那就是恢复汉四郡。十五世纪的嘲藓王朝,曾经将整个嘲藓半岛划分为八个道,史称“.‖嘲藓八道”,包括:咸镜道、平安道、黄海道、京畿道、江原道、忠清道、全罗道、庆尚道。后来虽然又细分出更多行政区,但这八道之分却是最能反应嘲藓半岛地缘政治结构的划分,类似于清的“汉地十八省”之说。

以嘲藓八道来对应的话,所谓南沃沮对应的即是半岛最(李好好)东北部的“咸兴道”(现对应嘲藓的:咸境北道、咸境南道、两江道、罗先直辖市四地区);乐浪郡相当于包含平壤的“平安道”(现对应嘲藓的:平安北道、平安南道、慈江道、平壤特别行政区四地区);带方郡则对应“黄海道”(现对就嘲藓的:黄海南道、黄海北道、开城市三地区)。临屯郡则对应江原道(现对应嘲藓、棒子境内的江原道)。

……

刘征跟寝宫里的何皇后也是这样说的,他想要恢复西汉时期的汉四郡,甚至想要扩展更多。

何皇后盛赞刘征的扩展举动。.

第246章

因为曹操和司马懿这两代核心人物都是酷爱屠城,所以刘征对历史上的曹魏政权评价非常低。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抵抗外辱方面,曹魏政权起码比司马炎建立的晋朝强多了。

之前有牵招、田豫对抗鲜卑、乌桓,现在又有毌丘俭几乎灭掉高句丽,横扫东北亚。

还是说下刘征要怎么学习毌丘俭横扫东北亚地区。

……

至于北沃沮地区,大体对应的则是中帼境内的延边,更准确说是中帼境内的图们江流域。

对于高句丽人的逃亡路线,毌丘俭早有预案。

在追击之前,他已经派出了时任玄菟太守的青州人王颀,前往扶余国。

图们江流域之西是松花江流域,则是扶余国的领地。

位宫倒没有说一定要逃到咸兴平原,图们江与鸭绿江都源出于中朝边境的长白山天池,位宫的逃亡路线是沿溯鸭绿江北岸而上,然后在长白山天池顺势转入图们江南岸。这样的话, 魏军撤退之后,还能很方便的回来复国。

过往辽东公孙氏打过来,高句丽人也是沿此线路北逃。

毌由俭由玄菟起兵是正始五年八月,攻克丸都城的时间是当年十月,战事全部结束则是在次年五月。整个战争延续时间长达九个月。

这九个月并非都在作战。拿下丸都城时已经入冬,以东北亚的气温来说,入冬之后再行追击是非常困难的。高句丽人也是希望魏军能够见好就收,在严酷气候的影响下返还辽东。

没有想到的是,毌由俭这次是铁了心要解决掉高句丽问题。开春之后仍然不依不饶的追了过来,而且征召了乐浪、带方、玄菟之兵。

由于中间隔了个冬天,所以史书上在正始六年复征之,以至后人认为毌由俭征了两次高句丽。

当然,这样理解也不能说错。只是第二次征讨,战争实际是发生在沃沮境内。

复征大军总共分为三路,中路由毌丘俭统领驻于丸都城,控守鸭绿江;左路由玄菟太守王颀统领,沿长白山西麓而上,去往扶余国。

右路由乐浪太守刘茂、带方太守弓遵统领,由嘲藓半岛西海岸,翻越分水岭去往咸兴平原,以南沃沮和东濊人依附高句丽为由兴兵。

这样分兵可以切断高句丽人所有的退路,让所有的濊貊民族都不敢再与高句丽人结盟。

位宫本来还指望从南沃沮和东濊人那里得到支援,见魏兵断了自己的后路,遂逃至图们江南岸的“买沟”。

买沟对应现在嘲藓的会宁,对岸即为中帼境内的延边辖地,都属于北沃沮的覆盖区。理论上毌丘俭可以沿鸭绿江、图们江追击至此,进入嘲藓东海岸的刘茂、弓遵守,亦可沿海岸线向北,然后切入图们江。

首节 上一节 135/16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重生朱允熥,打造大明巅峰

下一篇:大明:登基为帝,开局陆地神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