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继母何太后,跪求我救她儿 第161节
之前荀彧、荀攸、沮授、田丰等人也提出这样的问题。
“去那些地方,恐怕还不等开发发展,就被包围住了。”
事实却是如此,糟糕的是辽河平原的地缘结构。
出燕山进入平原地带后很快会四面受敌!
辽河上游是燕山山脉与大兴安岭的交界处,刚好有个很大的口子连通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
只要游牧民族愿意,成千上万的骑兵随时随地都能冲进来!
那能不能把这地方堵住呢?
不行,这个口子现在叫西拉木伦河,大片的茂盛草原。
鲜卑、契丹等游牧部族就是从这里发家的,你能把人家暴兵的地方堵住吗?
辽河平原北面是松嫩平原,渔猎部族的大本营,两个平原间无险可守,人家577想南下进攻也是分分钟的事情。
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话讲,中原王朝想开发东北,刚行动就会被燕山山脉释放了一个虚弱光环。
然后还要在辽河平原这样的四战之地被游牧部族和渔猎部族混合双打。
既然如此,辽东又是如何开发的呢?
辽河平原东南部有一系列的丘陵,即“辽东丘陵”和“辽西丘陵”,属于长白山和燕山的延伸。
燕国据此构筑了辽东长城,从此中原王朝的势力范围基本固定。
再往北虽然土地肥沃,但无险可守,无论如何也是顶不住的。
这个问题你能从汉、唐很多史料中发现端倪。
“匈奴日已骄,岁入边,云中、辽东最甚。”
唐朝的例子更能说明情况,《新唐书》记载唐高宗灭亡高句丽后:“剖其地为都护府者九,州四十二,县百。”
某种程度上讲,此时中原势力前所未有地深入到了东北地区,之后就是周围部族无休止的车轮战。
公元676年,唐军顶不住新罗的攻势,安东都护府从平壤内迁到了抚顺。
公元696年,契丹击败唐军,切断了辽东与内地的联系。
公元 年,粟末回迁辽东,并在天门岭之战中取得胜利。
到了这个地步唐朝的统治难以为继,安东都护府搬到了营州,也就是辽宁省朝阳市,后来干脆撤销了。
明朝的情况其实也差不多,虽然没有大规模战役,但东北渔猎部族的治安袭击肯定不少。
所以东北开荒的关键难点从来不是气候和技术,而是和平与治安。
只要有几十年的太平日子慢慢搞建设,农耕文明肯定能够从辽河平原向松嫩平原进军,甚至跑到外兴安岭屯田。
东北是螨清带给中华民族的嫁妆,实际上是有些道理的。
当东北渔猎部族入主中原,此时作为龙兴之地,去东北开垦就不存在安全问题了。
其实不只是螨清,金国灭北宋后,大量内地移民就已经开始闯关东了。
南宋史料《三朝北盟汇编》提到,金国官方鼓励农民前往东北开荒。
螨清末年的闯关东不过是金国闯关东的重演而已。
金国东北大规模的屯垦开发之所以不出名,主要是因为这些城市后来被蒙古骑兵摧毁,基本上没留下什么东西。
……
刘征可不想让东北的开发一直耽误一千多年,他就是想要在东汉时期就开发东北,让东北成为自己未来横扫天下的大粮仓!
他将这个打算告诉何皇后,希望何皇后和大将军何进在那边配合自己,不让那些世家大臣闲着蛋疼弹劾老子。.
第321章
刘征感到很遗憾。
东汉时期的生产力太落后了!
在东汉末年,除了黄河流域得到了初步开发之外,广大的长江流域都没有得到开发,更不要说珠江流域。
至于黑龙江流域更是一片原始部落,渔猎民~族野蛮人。
刘征觉得,需要快速提升大汉的生产力,-开发更多领土。
……
作为享誉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同其它人类文明一样,咱们国家的早期文明亦发源于大河流域,而对中华文明根源产生最为重要影响的河流就-是黄河和长江。
可以说,若没有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创造的灿烂文明,便没有今日之华夏。
自华夏新石器时代伊始,我国古人便开始在黄河和长江两河流域开垦、围猎,繁衍生息,如著名的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
进入夏商周奴隶社会后,两大河流域,诸侯国密集建立,经济社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历朝历代以此为中心,持续开疆拓土,疆域一扩再扩,最终奠定了今天的中华版图。
在长达五千多年的时间内,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一直是历代王朝的统治中心。大部分封建王朝的都城也是建在这一地区。
黄河和长江流域之所以能够创造气势恢宏,历史悠久的文明,主要就是因为两大河流域,气候四季分明,无极寒、极热之地,且降水较充沛,故适宜人类生存和农业发展。
靠着适宜优越的自然条件,勤劳勇敢的华夏古人在此创造了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中华文明。
由此,围绕两大河流域的地区便成为了汉文化的核心区域。
为什么之前没有开发辽河到黑龙江领域的东北地区呢?
东北和关内相连之地,山区居多,连绵不断的大片山脉将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分割开来。山地较多,就使得陆路崎岖不便,很早以来,辽西走廊就成了关内通往东北地区的最主要的通道。
而这条仅有的走廊也是狭窄不平,且一旦遇到下雨降雪等恶劣天气,便会泥泞不堪,寸步难行。
在古代中原汉人心中,东北是一处酷寒之地,冬季气温低下,寒冷干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不适宜人类居住。
鉴于此,古代有些王朝为了惩罚犯人,便将其流放于此,如螨清时期的宁古塔。
不仅人类生存发展需要合适的气候条件,农作物生长亦是如此。
我国古代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农作物种类稀有、单一,耐寒的农作物更是少之又少。那时北方以种植粟、黍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受气候影响,这些农作物彼时在东北地区根本无法种植。就连我们现在常见的玉米、马铃薯也是在明朝年间才从国外传入。所以说在明朝以前的几千年时间内,东北这种寒冷的气候很难有适合的农作物生长。
· ·········求鲜花· ·····
..... ....... .......
交通不便,加之气候恶劣,历代中原王朝对东北地区的关注少之又少,更不会大规模去开发经营那片“不毛之地”。故在建国之前的几千年时间内,东北地区一直被摒弃在汉文化核心区域之外。
事实上,东北地区是一片土地肥沃、物产富饶之地。
建国之后,大规模开发北大荒,使那片原先沼泽遍地、野兽出没的荒芜之地,变成了誉满全国的北大仓,成为了我国现代化程度最高,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基地,在困难时期,北大仓生产出的大批粮食曾养育了无数国人。
……
刘征以前玩三国游戏的时候,最喜欢种田,特别喜欢看到自己粮食丰收可以碾压那些缺粮的势力。
这样的情况下,刘征在现实中,要在东北黑土地上好好地种田!人.
第322章
刘征想要在东北黑土地好好种田之前,要解决野猪皮的祖先!
只有解决他们,才能不受骚扰地种田。
只有解决他们,才能得到系统奖励两百万大明百姓来种田!
他提前跟寝宫的何皇后说过这个,何皇后不太了解野猪皮的祖先。
刘征做了大概的介绍。
……
关于肃慎的记录来自《国语鲁语下》,书 中记载:,“仲尼在陈,有隼集于陈侯之庭而死,楛矢贯之,石砮,其长尺有咫。陈惠公使人以隼如仲尼之馆,问之,仲尼日:隼之来也,远矣!此肃慎之矢也。使求,得之金椟,如之。”
关于肃慎部族的演变历朝历代都有记载,《后汉书东夷传》说:“挹娄,古肃慎之国也。有五谷、麻布,出赤玉、好貂。无君长,其邑落各有大人。处于山林之间,土气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大家至接九梯。好养豕,食其肉,衣其皮。冬以豕膏涂身,厚数分,以抵御风寒。夏则裸袒,以尺布蔽其前后。其人臭秽不洁,作厕于中,圜之而居。种众虽少,而多勇力,处山险,又善射,发能入人目。弓长四尺,力如弩。矢用枯,长一尺八寸,青石为镞,镞皆施毒,中人即死。便乘船,好寇盗,邻国畏患,而卒不能服。”
这一段记述把肃慎人的起居生活习惯描摹得可算形象之至,总结得非常到位,让人一目了然。
这片辽阔的土地分了四大块,南面燕山一带是商朝的华夏族,东面是濊貊,西边是东胡,北部是肃慎。
关于肃慎的名称现代史学界基本达成共识,中原地区先秦时期他们曰肃慎,北朝为勿吉,汉魏叫邑搂,隋唐称靺鞨,再后来就是金国女真,明朝女真人,后来螨清,这一部族一路延伸下来,民国以后渐渐衰落了。
6000年前,野猪皮始祖肃慎人就在鸡西地区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新开流文化。历经俋偻,靺鞨,女真,满各个历史时期。
这个民族以箭矢闻名却也新鲜,毕竟在那个蛮荒时代,能够制造弓箭进行狩猎也算聪明人,至少强过了石头砸棒子撵。
关于肃慎的记载,从未发现本字,也就是说,这个民族在大金国女真以前没有文字,所有的历史、传说、故事都是口口相传的,就像他们的分支赫哲族的《伊玛堪》. .........如今我们能找到的关于他们的资料,大都来自中原典籍。
(推荐新书《大唐:反娶小舅子女神长孙皇后》
接李秀宁拜堂,冷艳高傲丈母娘窦仙娘加价。
“彩礼加到20万贯,不然休想娶秀宁!”
李世民:姐夫,我娶无垢要20万贯,靠你了!
长孙无垢:可我家只要他们1万贯彩礼!
卢明宇明白了,20万贯,相当后世14亿!
李渊之前仗义疏财收买人心,家底空了!
让老子出钱帮他们造反却不说真相,谎称彩礼!
难道老子连做李唐 开国功臣的资格都没有吗!
他看着小舅子李世民的未婚妻长孙无垢。
“娶你也要那么多彩礼,要不咱们成婚!”
长孙无垢笑意盈盈:“我愿意!”
李世民、李秀宁、窦仙娘全都傻眼了!
“恭喜主人做出正确选择,奖励50%大唐国运!”
上一篇:重生朱允熥,打造大明巅峰
下一篇:大明:登基为帝,开局陆地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