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登基为帝,开局陆地神仙

大明:登基为帝,开局陆地神仙 第113节

这刘阁老的福城之行。

到底都经历了些什么?

“季晦。”

“首辅大人!”

“关于福城学堂,我这有几个问题,想向你请教。”

叶首辅作为“国朝大管家”,针对此事,脑海中迅速蹦出几个想法。

可以肯定。

这是利国利民的事。

教育越普及。

国朝幼儿的成才率越高。

贤才越多。

国朝发展才会越快。

但是。

如此劳师动众的事,牵扯到很多问题,必须问清。

“首辅大人请问!”

“在福城中,有多少孩童,建造了多少学堂,聘请了多少先生?”

“大约十万孩童,建造了百座学堂,每座学堂,聘请了二十位童生来教孩童识字,二十位秀才来教孩童三字经、弟子规等开蒙!”

“这么说,是每千名孩童建造一座学堂,每五十名孩童聘请一位识字童生先生和一位开蒙秀才先生?”

“是的!”

“季晦可否知道,建造一座学堂所花费的人力物力,是多少?”

“孙老总督严令,学堂按衙门的标准来建,十年不腐、百年不毁,所以,花费略多,每座学堂建造价格不低于千两纹银!”

“教识字的童生,每月是多少工钱?”

“孙老总督规定,学堂内的先生,是不收学子的束脩,这部分钱,变相以工钱进行补偿,每月,三钱银子!”

“给学子开蒙的秀才,每月是多少工钱?”

“七钱银子!”

“这么说,福城每五十名孩童,仅在请先生一项上,每月花销是一两纹银?”

“是的!”

“那给学子们发放的学习书籍、纸笔墨,季晦可知价值几何?”

“以一座学堂千名孩童为例子,每月消耗的书籍和纸笔墨价格,约是十两纹银左右!”

“那就是每个学子,每月在学习上花费,是十文钱?”

“是的!”

刘阁老重重点头,无奈道:“这还是因为大批量购买书籍纸笔墨,孩童们尽量少书写,节省之后的结果!”

书籍。

可以印刷。

再加上购买数量颇多。

价格可以称得上低廉了。

纸笔墨。

本就比较昂贵。

孩童们只在识字时记忆书写和完成学后课业时才会使用。

别的时候想写字。

就用小石头子在地上写。

但文字的存在。

想要书写好看。

必须要经过大量练习。

这也就造成福城学堂学子,能认得字,也能说出字,但在书写时,格外潦草和难看。

穷文富武。

真不是吹得。

“按照刘阁老的说法,福城应该并未禁止女儿入学,那以刘阁老的性格,在国策建议上,也是放开女儿入学的限制了?”

“是的!”

刘阁老沉声道。

适才没有提起这个。

是故意的。

福城之中,对孩童一视同仁,男儿女儿皆可入学。

虽然区分了男儿学堂和女儿学堂,但总归是打破了礼法束缚。

京畿之地非议不已。

指责孙承宗老总督破坏礼法,有违圣贤之道,荒唐至极。

不过。

孙老总督丝毫没有在乎,手持着天子剑,没有人敢在面前说。

背后说。

随便怎么说。

“如果按这样,国朝有近三千万适龄儿童,国朝在建设学堂上,会花费三千万两纹银,而且,每年会持续投入七百二十万两纹银的聘请先生工钱,以及三百六十万两纹银的学子书籍纸笔墨钱,对此,季晦要坚持己见提出这道国策建议吗?”

第80章 先手为强,人往高走

三千万两纹银建造花销。

每年持续一千零八十万两纹银的投入。

这数额。

真不是一般数目。

众阁老咋舌不已。

就连意欲提出这道国策的刘阁老也迟疑了。

思考。

值得吗?

那是肯定的。

打破士族对学识的垄断,广纳天下贤才,才能使国朝为广阔未来做好准备。

长久推行。

国朝肯定血赚。

但就是周期太长。

学四书五经、诗词歌赋,再加上考试所用的八股文。

即便是天才。

至少也需要十年、二十年,乃至于三十年的学习。

才有可能考中举人,有了做官或继续考取进士的资格。

可普通百姓家。

纵使能让孩童们在幼时入学,又如何能撑得起三十年的供养?

由于免除赋税国策的执行。

举人以下,秀才和童生,在国朝拥有的特权极大削减。

尤其是秀才。

受到的影响最大。

以往。

凡中了秀才之后,国朝会给予秀才部分田地的免税权。

而承受不起徭役苛捐杂税的穷苦百姓,则会把田产托在秀才的名下,以减轻赋役。

即“投献”。

这也是大多数寒门士子,在中了秀才后,能够缓口气,继续读书考取功名的底气。

不然。

仅靠朝廷发放的那点粮食,饿也饿死了。

由于国策刚刚实行。

国朝内现有的秀才,该接受投献的,早就接受了,有佃户们供养着,暂时问题不大。

适才。

刘阁老提出了“清丈田亩,还地于民”的国策建议。

本就在秀才们心口上扎了一刀。

相信这条国策执行后。

寒门秀才们要亲自下地耕种自己的几亩地。

首节 上一节 113/21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继母何太后,跪求我救她儿

下一篇:特种兵:摊牌了,我不是童子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