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崇祯欠了我十亿两

崇祯欠了我十亿两 第328节

相当于一个能年赚一万银元的普通人,一年忙碌到头,只能攒下五百银元,积累率不足5%。

若是平时大手大脚,不留神乱花了钱,那么可能都剩不下一分钱,乃至可能出现亏空。

反正就是收支基本平衡的状态,有种无论如何都攒不下多少钱的感觉——其实对于现如今的皇室而言,五百万银元,就是随便撒点赏银,稍微对下施恩,或者搞两场大型宴会的开销,真的不是什么大钱,何况这几年大明经济发展的飞快,但生产力还是有点没有跟上,导致物价每年的涨幅,也在5%左右,不过对比至少15%的经济增长速度,大部分人的获得感还是很不错的,都能攒下一些收入。

唯独皇室,年年都攒不下多少钱,年年感到手头拮据,总是不能尽兴的花钱,总是有一种不安全感,毕竟还欠着上亿银元的债务在哪。

这让朱由检感到非常的不解和郁闷,总觉得很难想通,私下里反思过许多次,要派人调查了一番,揪出了几十头的硕鼠,但于大局没有影响,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出于开销太大、项目太多的问题上,想花钱很容易,想省钱却变的很难,变成了一个很难打破的死结。….

同时朱由检也感到十分费解和无奈,足足一亿银元,即便由于通货膨胀的缘故,购买力只有十年前的一半,但依然是难以想象的巨款,足够上百万个普通家庭的开销,但没想到还是不太够用,还是觉得自己很穷。

要知道这些年,随着许家庄连续开启的三轮的海外大拓殖的活动,大明境内的人口,一直没有明显的增长,某些年份还会减少。

大量的青壮劳动力,去了南洋、西域、澳洲与米洲、非洲等地,有的成了庄园的庄丁,有的成了淘金客,还有的构成了武装的开拓团,占据了无数的土地和资源,据说每年运到大明境内的黄金,就重达上百吨,白银数千吨,铜矿十数万吨……价值超过十亿银元。

其实这种开拓活动,是在缓解大明境内的内卷压力,并且带来了海量的资源,大大改善了所有人的生活,让无数人的命运得到了改变,某种层面上,也减轻了大明帝国的压力,带来了额外的收益。

一增一减之间,大明朝廷的压力,理应是会大大减轻的,加之天灾得到减轻与缓解,开支不会出现明显的增加,朱由检遇到的这种情况,是不太正常的,当然,考虑到过去几十年的欠账,以及在基础建设方面的投入,花钱的地方,确实是特别多,而不花钱的话,跟许家庄的差距就会明显拉大,会丧失大量的民心,这方面不投入不行。

加之数十万的精锐新军,是必须维持规模的常备军,一旦人数少了,或者裁减了部分,那么下次再遇到什么情况,想及时响应都来不及,从而带来巨大的破坏效果,又会丧失无数民心。

最后是官员们的俸禄,只能增加,不能减少,不然会出现大量的贪腐。

等等等等。

详细的分析一番后。

朱由检无奈的发现,真的省不下来多少,除非他以身作则,减少一些开销,恢复朴素节约的生活方式,每餐最多吃四个菜,龙袍上打补丁,减少皇室成员们的开销,这样的话,一年大概能省下三百万到五百万银元的资金,成为能够积累下来的结余。

但……

「朕辛苦忙碌十多年,才三十出头的年龄,头上就长了那么多的白发,从照片上看,比许家庄的许远,还要苍老一些,这就是过度操劳之故,若是再减少个人的享受,岂不是身体更差,老的更快,可能活不过五十,这样的结果,又有什么意义,还不如放弃坚持,当个庸碌之君,反正靠着许家庄提供的岁入,跟皇室工厂皇店的收入,也足够过的非常滋润了。」

「何况,朕是皇帝,朕是九五之尊,朕享受享受怎么了,朕一个人再怎么奢靡,又能花掉多少钱,大头还不是花在了这个偌大的帝国身上,朕连十分之一都享受不到,一直是往里面贴钱,跟别的商业集团相比,朕简直混的最差,被他们远远超过!」

「这也难怪,为何现在学习那许远的人越来越多,私下里说着开矿开厂赚钱,比当皇帝还要爽,如果朕只是个商人、实业家,又怎么会过的如此苦逼?所谓的皇位,只是面子上好看罢了,根本没多少里子!」

「朕不管了,朕必须得自私一些,多为自己考虑考虑,要想办法多攒点钱!」

@精华书阁:..。:..

远明不渐提醒您:看完记得收藏【精华书阁】w w w.jhssd.com,下次我更新您才方便继续阅读哦,期待精彩继续!您也可以用手机版: wap.jhssd.com,随时随地都可以畅阅无阻....

第402章 崇祯的妙招

经过一番纠结与思索之后。

朱由检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小目标。

那就是要确保皇室的收入,每年不低于1亿银元的同时,还要能攒下一千万银元以上,实现10%的结余率。

说实话,这个目标,对于别的势力,可能没有什么困难,可谓非常的轻松,甚至能攒下更多的钱,就比如说关宁集团,如今的年收入据说达到了五亿银元,能攒下上亿银元之多,结余率达20%,让关宁军的高层,是个个都富可敌国,拥有无数的存款。

但作为皇帝,统治这个庞大帝国的皇帝,方方面面都要花钱,不允许减少投入的皇帝,年结余一千万银元,这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再怎么省吃俭用,一分钱恨不能掰成两半花,却还是会有很多必须要花掉那一分钱的地方。

甚至朱由检悲哀的发现,他可能连自己的儿女们都比不过,比他们还要穷得多。

比如太子朱慈烺的名下,现在有属于他的皇店八间,太子庄园六座、中小工厂三座以及其他产业若干,还有一笔超过三百万银元的定期存款,放在天下通银行中,吃每年5%的利息。

而太子名下的资产,是由皇后周玉凤负责打理和经营,这些年因为经济发展形势不错,都是年年进账大量的利润,还请了许家庄的职业管理人员,帮忙培训了一批管理人才,大幅提高了经济收益,故而太子名下的产业,每年能赚到的净利润,在百万银元以上,且每年都会增加。

这些收入,经常让朱由检羡慕的流口水,也多次转动脑筋,想要借一点钱过来花花,弥补一些开销上的不足,或者用于去干一些大事,刚开始周皇后与懂事的太子,都愿意借钱给他,但借的次数多了,累积超过了百万银元,但一分钱都还不了的时候,周皇后不愿意再借了,太子朱慈烺也不想再送钱给朱由检,因为有借无还,分明是个填不满的无底洞,再这么借下去,岂不是永远见不到白花花的银元,或者一沓沓的纸钞,永远过不了那种有钱大少爷的日子。

况且对于周皇后与太子朱慈烺而言,以他们的高贵身份,平时出门或者活动,也是需要排场的,身边也是得有个几十号人专门伺候的,为了笼络身边的人心,日常的开销再怎么节省,也是个不小的开支,就以三百个人,每人每年不少于五百银元算,也得十五万银元,才能勉强维持最基本的体面。

另外交朋友要花钱,周皇后购买衣服化妆品全都是高档的,每年开销不会低于上万银元。

还有人情的往来。

朋友之间的交际。

周皇后跟朱慈烺,每年也都是会花掉不少钱的,否则即便他们想尽办法的节省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对下人表现的也不是特别大方,只有到了较大的节日里,才会拿出皇家气度的一面,只是要维持这个架子和脸面,每年都要花不少的资金,若是这些钱被皇帝借走了,他们没钱了,那就真的特别伤面子,真的会损害皇家气度,必须重视,不能出半点的差错。

所以在朱慈烺满了十岁大,已经懂了很多道理,也明白了钱的重要性后,就开始死死的守护住自己的钱袋,说什么都不想借,还催促父亲朱由检赶紧换钱,一定要当个有借有还、言而有信的人,绝不能成为老赖——这些话把朱由检说的哑口无言。

然后朱由检把借钱的突破口,放到了周皇后周玉凤的身上,想给她做做工作,让她站在一个贤惠妻子,站在一个一***的角度上,多借点钱给他,帮助他打理好这个庞大的帝国,做出属于她的一份贡献。

面对这份的大画饼。

面对丈夫的请求以及一***的高要求。

周玉凤刚开始是配合的,补贴了不少资金进去,零零总总加在一起,得有七八十万甚至更多,这种付出,让她减少了去高档商场购买衣服的次数,让她取消了许多的公益活动,营造出一个「慈善皇后」形象的大好计划,也在半途上就取消了,因为没有钱,别说参加公益活动,自己开皇宫里天天不出门,连关系好的朋友都少了许多,感情变的生疏。

不行。

这么下去绝对不行。

钱。

身上必须得有钱才行,才能过的较为洒脱,才能有七分底气三分自信,不会弱了气势。

再者就是钱的重要性,周玉凤此前很早就体会过了,拥有过好多次不好的回忆,不想再有类似的经历。

反正思索了很长时间之后,周玉凤还是决定,不能再过以前的那种日子,不能再把白花花的钱,大把大把的送给朱由检消耗了,即便大明还有许多百姓吃饭吃不饱,住不上宫殿般的房子,还在贫困的深渊中挣扎,但周玉凤真没有那个菩萨般的心肠,但改变命运,主要还是那些被命运压迫者们自己的事情,他们要勇于奋斗才能摆脱贫困,资金援助只能让他们缓解一会,只是治标不治本。

最好的办法,是他们自己努力和上进,从而改变他们贫困的命运,否则完全靠朝廷跟皇室救济,那只会形成依赖,问题还会存在。

再者,太子朱慈烺年龄是越来越大,今年都满了十四岁,快要十五岁了,因为小时候营养好,个子接近了一米八,非常的高大健康,而且头脑聪明,学什么都快,比不上顶级天才,但依然算是聪明人的行列,且很会交朋友,情商不低,身边早就围绕着一大圈人衬托,有的是勋贵子弟,有的是商人后代,都是天之骄子一般,家庭条件每一个差的,而朱慈烺很小就有了自己的目标和梦想,早就想以整个大明为舞台,书写属于他的精彩,并且要超越自己的父亲,成为「千古一帝」,打造一个前所未有的光明盛世。

但……这些理想,无不需要金钱去实现,哪一个不是激动人心,但也意味着金山银山,才能变为现实的理想。

只是那么多宝贵的资金,却没能发挥出很好的用途,费效比很低,让朱慈烺多次感到无奈,总觉得父皇能力有点不足,抓不住问题的核心,导致这些年花了很多的冤枉钱,但所谓的「改革」,成果却较为有限。

若是交给朱慈烺他自己来把握的,他会有很多种的妙招,带领大明走向腾飞,花的钱还不一定会很多。

扯远了。

但不论如何,在身边的亲属这里,朱由检是再也借不到钱,怎么说好话都没用,哪怕是一些喜欢争宠的妃子采女,也不会为了得到他的宠爱,而甘愿借钱给他,实在是被搞怕了。

至于天下通银行,借钱给皇室肯定没有太大的问题,许远也希望皇室能多借一点,好刺激经济的流动性,年利息5%左右,借个三五千万完全不是问题,若是将来出了点困难,欠款还不上,那就只能拿走大明的一些核心利益或权利,进一步的掏空大明的内涵,从而让皇权千疮百孔,慢慢的让人不复追随和效力。

所以借钱这条路,也是走不通的,况且朱由检已经背上了1亿银元的巨债,不想再背负更多了,不然他晚上很难睡得着。

头痛。

非常的头痛。

死了非常多的脑细胞。

不管好的坏的办法,全都想了一遍,要么不切实际,要么副作用过大,甚至可能会得不偿失,不能轻易尝试。

又绞尽脑汁了好一会。

并好好的盘点了下皇室名下的资产,对于那些他完全可以掌控的部分,朱由检好好的对比与观察了一番,终于眼睛一亮,想到了一个应该可行的办法。

皇家农庄!

尤其是北直隶境内的三百座皇家农庄,朱由检仔细分析一番后发现,这些皇家农庄,虽然一座座规模不小,且经过这么多年的经营,全都是实现了正向的收益,能够克服天灾的影响,每年都能净赚一些收入,成了皇室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这些皇家农庄中,生活着近五百万的人口,以优质青壮居多,虽然较之于2.3亿的大明人口,这点人口似乎有点不够看,甚至是一种包袱跟负担,不知道会消耗多少的粮食与物资,才能养活这么多人,但在产出方面,经过这十年的精心经营,依然不是特别理想,除了那十几座地下有矿的皇家农庄,带来不少的矿产收入。

但在农牧业方面,这三百座的皇家农庄,在过去的一年,只给皇室的内帑,带来了五百万石的粮食,还有十万头的猪牛羊,大概相当于三百万银元的收入,即平均每座农庄,可以带来1万银元的净收益。

当然未来肯定会有所增加,达到每座庄园1.5万银元,乃至2万银元,都是完全有可能的,会变的越来越好,毕竟负责管理这些皇家农庄的,是才华出众又极为负责的方以智,他用晒成黑人,以及长期体重不足百斤的代价,才取得了如今的成就,他的付出与汗水,朝堂之中,没有谁不服气敬佩,便是那些对皇帝抱有恶感的文官们,也认为方以智是皇帝身边的「核心忠犬之一」、「才华赛过武侯」,是值得重视和警惕之人,若是再得到皇帝的重用,未必不能成为内阁宰辅级的人物。

但此时此刻。

朱由检的脑中,却产生了一个想法,或者说假设。

那就是假设,把三百座的皇家农庄,全部卖掉,这些设施完好的农庄,还有上千万亩的土地,且是经过长期耕种的熟地,按照现在的土地价格,一亩熟地,卖个五块银元,应该是毫无问题吧?

还有皇家农庄的房子、工坊、菜园等等设施,每座庄园卖给十万银元,应该没有任何问题吧?

如此一算,土地的价值就达到了五千万银元。

庄园的价值,就是三千万银元。

最后就是那五百万的青壮人口,如今大明各地劳动力短缺,海外的殖民地也需要大量的人力,如果把这些青壮,以派遣劳工的形式,安排到各个地方打工,只收一笔介绍费的话,那么一个青壮,是可以赚到十块银元介绍费的,五百万人口,那就是五千万银元的介绍费。

当然,若是把青壮送到海外的殖民地,能拿到每人三十银元的介绍费,赚的可以更多,且不限男女老幼,只要手脚健全,就有三十银元的介绍费,乘以五百万人口,那就是足足1.5亿银元。

再加上土地跟庄园基础设施的价值。

合计就是2.3亿银元。

巨款。

这是一笔难以想象的巨款啊,相当于连续二十三年的时间里,每年得到一千万银元,可以持续很长时间。

而保留这些庄园的话,每年只有三百万银元左右的收益,若是遇到不太好的气候,农作物欠收,或者牛羊大量的冻死,那就别说进账了,可能还要内帑出钱赈济,还得搭进去不少的资金,这种事情,在过去的十年,发生过三四次,即平均每两年,才能出现一年的丰收,一年的欠收或少量亏损,平均一下,每年只赚个150万银元的样子。

很难保证长期稳定,保证不了年年丰收。

而且即便丰收,平均每座皇家庄园,一年的净收益,也就1万银元样子,相当于每位庄民,只能带来1银元不到的收益,这个收益率实在太低了,意味着每个庄民,一年忙碌到头,只能给皇室带来一块银元的利益,而如今大明的人均收入,大概是五十银元的样子,按照3%的税率,也能交个1.5银元的税赋,皇家农庄的收益率,居然还不如普通的大明百姓,税赋压力太低。若是换作海外的那些庄园,比如甘蔗庄园、橡胶庄园,每个庄民带来平均收益,可以很轻松的超过五银元、八银元乃至十银元,甚至就是普通的粮食庄园,每人每年也能带来不少于三银元的税赋收入。

存在足足三倍的差距!

如果把这三百座的皇家庄园里的庄民,全部送到南洋之地,开辟新的庄园,肯定会带来更高的效益,更多的收入,性价比提高绝不止一两倍。

鸡肋。

朱由检的心里,给皇家农庄,打上了鸡肋的标签,眼睛转动间,就动了要做出改变,大力调整一番的心思,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实现每年积攒一千万银元的目标。

第403章 方以智的失望

没错。

对于鸡肋般的皇家庄园,朱由检做出了想要进行优化一番的准备。

并且当成了可以出手的较为优质的资源。

耕地+庄园基建+青壮劳动力,这些资产,在朱由检的眼中,价值高达2.3亿银元,可以卖出一个非常好的价钱,是相当优质的资产。

然而这些资产的组合,产出却十分有限,让他很不满意,越来越觉得过于鸡肋,毕竟就是皇家工厂里的工人们,每个月都能带来超过五十银元的效益,刨除各项成本,净利润不少于二十银元,一年是两百多银元,

而皇家农庄里的庄民们,平均每人每年,给皇室带来1块银元的利润。

相差了足足几百倍。

这甚至让朱由检觉得,这里面是不是存在什么蹊跷,毕竟三百座的皇家农庄,上千万亩的土地,假设每亩地带来1块银元的收入,那也得有上千万银元的收入,怎么丰收的年份都只有三百来万。

朱由检也派出锦衣卫等人员,秘密的调查一番,看看是不是有谁中饱私囊,存在严重的贪腐问题,导致皇家农庄创造了大量的利益,但大部分没有落入自己的内帑,不然真的解释不清。

首节 上一节 328/37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开局奖励十架五代战斗机

下一篇:大宋水浒武松指点江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