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求求你,当个驸马吧 第747节
今赵牧,禄东赞的话前后呼应,表明赵牧单纯考虑扩疆,萨珊的确朝不保夕。
或许,该尝试一战。
李世民捋着胡须,高声催促:爱卿,继续说。
陛下,萨珊接连对外作战失利,王朝富裕地方惨遭破坏,萨珊皇帝威望骤降,皇子发动政变夺取皇位。可惜新皇登基不到一年逝世,引发萨珊内战。此后,萨珊王朝历皇帝。
萨珊持续衰弱,皇权易主,帝国权力转移到将领,权臣手中。
约贞观六年,萨珊迎来幼帝。
同时,渐渐崛起大食人出现于萨珊南部边境,萨珊长年受到战争虚耗,经济衰退、税项沉重、使得地方势力日渐增强,皇帝频繁更替让萨珊持续衰弱,进而持续战败。
贞观十年,大食围攻萨珊王都,当年萨珊王都沦陷。
萨珊皇帝不得已携带钱粮东逃,苟延残喘,苟且偷生。
萨珊名存实亡,不足为虑,尚书令所说的大食更可能是唐军西征的劲敌。不过,萨珊,大食常常仅几万人作战,譬如贞观十一年,大食派一万多人击败萨珊两万守军,即攻占萨珊北部。.
规模远不及大唐北伐突厥,东征高句丽作战,西征吐蕃。微臣以为值得出兵。禄东赞滔滔不绝,恰好证实赵牧所言。
禄东赞对赵牧耿耿于怀,却惊讶于赵牧非凡的见识。
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大概正是赵牧,禄东赞这类,互相针对,也惺惺相惜。
闻之,李世民没有急于表态,视线转向百官:尚书令,兵部侍郎各抒己见,阐述萨珊的状况,诸卿有何想法,不妨畅所欲言。
一个衰落的王朝,一个崛起的帝国,域外快速进行着权力交替。
支持西征的官吏,越发支持朝廷西征,不支持征战的官吏内心蠢蠢欲动。
西征。
或许利大于弊,能掠夺到丰富的钱粮。
百官窃窃私语,议论纷纷。
喧闹中,魏征率先改变态度,抱着朝笏出列,顷刻,李世民同百官视线转移到魏征身上。
陛下,若欲西征该速速准备,以免一步晚步步晚。魏征支持朝廷西征,更建议迅速行动起来。
魏征,侍中也。
代表着朝廷诸多寒门出身官吏的态度,于朝堂公然表示支持征战,许多官吏接连出声表态响应。
朝堂内,阻挠征战的声音弱化。
李世民欣喜之余,瞥向萧瑀,于志宁等询问:萧阁老,你不说点什么吗?
文臣武将各有小圈子,或以出生地划分,或以出身身份划分,或以建功之地,征战将领的划分。朝廷内,杜如晦代表关中世家,房玄龄乃山东世家,萧瑀代表江南士族。
怎奈房杜二人克己守礼,位居高位不拉帮结派,和李世民同进同退,乃朝廷特例。
派军征战西域,域外,房杜不约而同支持,独独萧瑀是个例外,也是个变数。
萧瑀表情微楞,格外的诧异,他本来计划以沉默来抗议,表达自己态度,孰料赵牧,禄东赞滔滔不绝阐述之下,百官心态渐渐发生变化。没有人不喜欢扩疆,没有人不喜欢钱粮源源不断流进大唐。
察觉百官目不转睛望着自己,皇上等待他回答,萧瑀深知自己恐难独善其身,抱朝笏出列道:陛下,兵者,国之大事也,老臣不懂军务,却也清楚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出兵征战前,陛下该详细算算是否合算。有利可图,朝廷该全力以赴,若无利可图或费力不讨好,该谨慎行事。
闻之,李世民轻笑,萧瑀狡诈,本该回答问题,却把问题抛回来,不由得追问说:爱卿以为是否有利可图?
这...这或许该问尚书令。萧瑀依旧没有回答,仅表态道:陛下坚持征战,老臣愿派子嗣参军随行。
好。
李世民高声叫道,起身走到玉阶旁:连萧瑀都支持西征,诸卿谁反对,谁支持?
呃...
萧瑀发觉拿自己树靶子,转移矛盾计划落空,不得已退回朝列。
顷刻间,百官陆续表态。
最积极地莫过于程咬金,急声说:陛下,微臣请求为先锋,率军征战。
陛下,臣附议。
臣附议。
域外广阔,大有可为。
房玄龄,杜如晦,马周,岑文本,长孙无忌等陆续表态支持,段志玄,侯君集,张亮,更毛遂自荐,请求率军征战。
终于统一百官意见,李世民趁热打铁询问:既然决定西征,诸卿,接下来说说怎么个打法?
第925章 不成熟的想法
为灭吐蕃,朝廷私下筹备数载。
征战西域,兵锋延伸至域外,朝廷上下谋划许久,但筹备时间过短。
李世民希望听听百官建议,争取集思广益,汇聚各方所长,雷霆规划,即刻派将领领军征战。
毕竟,听赵牧,禄东赞所言,萨珊岌岌可危。
趁你病,要你命。
朝廷该果断出击,不能再拖泥带水。
百官议论中,长孙无忌瞥了眼李承乾,侯君集。抱朝笏出列,中气十足的说:陛下,征战西域,需派贤臣良将,务必做到一击必中,轻车快马横扫西域,域外。要做到来如风,去无踪,统兵将领必须熟悉西域环境。
纵观朝堂诸将,唯独陈国公侯君集曾率军灭掉高昌,既非常了解长安前往西域的情况,更对西域有震慑力,微臣觉得统兵将领非陈国公莫属。
大唐军中虽没有公然出现什么派系,但赵牧,李绩,李道宗私下被称之为军中三军头。赵牧,李道宗各自掌兵,震慑西北,东北,李绩担任兵部尚书,是皇上使用起来比较趁手的将领。
侯君集早年战功赫赫,达到李绩的位置,本来有机会,也有能力取代李绩成为三军头之一。碍于征战高昌的所作所为,引起皇上厌恶。
惨遭皇上闲置的几年间,朝廷接连打下高句丽,吐蕃,平定黔滇地区的部落。赵牧带领神武军,狼骑飞速崛起,诸将战功赫赫,成为长安新贵。
李绩,程咬金,尉迟恭,段志玄,张亮等南征北战,各自表现出色。
唯独侯君集表现平平,几年来没有拿出手的军功。
今侯君集担任太子太傅,协助太子继承皇位,若太子继位,侯君集肯定成为太子麾下头号将领。
不过,储君之争愈演愈烈,当下太子身边武将偏弱,务必保证侯君集建功,提高太子身边武将地位,从而保证太子顺利继承皇位。
父皇,陈国公素有战功,精通兵法韬略,儿臣以为的确是统帅的合适人选。李承乾紧随其后,推荐侯君集统兵。
观之,侯君集微微惊诧,随之恍然大悟,太子需要举荐的功劳来巩固自己东宫之位,他也需要赫赫军功来捍卫自己的荣耀,不由得抱拳请缨:陛下,微臣愿意率军出征,灭西突厥,向域外扩疆。
李承乾,侯君集,长孙无忌三人表态,或举荐或请缨率军征战,顷刻间,好几名侍郎出列进言,支持侯君集率军作战。
他们有自己如意算盘,可惜不等李世民出声,有将领出列道:陛下,微臣也愿意率军征战。
陛下,微臣愿意协助江夏王征战。
说话之人,分别为江夏王李道宗,郧国公张亮,二人一前一后出列,各自毛遂自荐,希望有机会率军征战。
李道宗内心更决定把水搅浑,哪怕自己不能领兵出征,也不能让侯君集做统帅。qδ.o
秦岭藏兵之事没有查出眉头,但种种迹象指向侯君集。
西征,关乎西域安危,焉能让怀有不臣之心的侯君集统兵呢。万一,万一侯君集率军自立,等同于朝廷自己给自己树敌。
二人连续请缨,好几名将领支持李道宗,张亮。
李世民面色轻笑,不论李承乾,侯君集,长孙无忌,或李道宗,张亮内心何意,他心似明镜,清清楚楚。近年来,长孙无忌为太子奔波有点魔怔了,但凡有益于太子,哪怕损害朝廷利益,他也选择无视而为太子谋利。
这一点,令李世民内心大为不满。
他没有急于做决定,反而望向房玄龄,杜如晦:玄龄,克明,你们怎么看?
陛下,陈国公统兵征战,确实是不错的人选。房玄龄瞥了眼侯君集,肯定对方的军事能力,随之话锋一转坚定的说:陛下,若非要战,微臣以为该由尚书令赵牧或兵部尚书李绩统帅三军。
早年间,尚书令率先提出征战域外,或许他尚未踏足西域乃至域外,然而朝廷内谁人能比他更了解西域,域外的情况。
兵部尚书李绩战功赫赫,堪称塞北长城,性格稳妥,弓马娴熟,更善于治军,征战。
派遣他们任一人率军征战,必能达到战必胜,攻必克的效果。
今李绩,薛万彻率军前去教训西突厥,朝廷内唯独尚书令赵牧闲暇,微臣举荐尚书令统兵,兵部尚书协助。征战萨珊前,率先联合绞杀西突厥,扫清西域各处障碍。
唐军灭西突厥,既能西域立威,也能熟悉西域地形,风俗,更确保唐军没有后顾之忧。
赵牧。
李世民瞥了眼赵牧,即刻望向杜如晦,希望聆听对方建议。
杜如晦坐于百官前方,此乃皇上对他的恩典,抱拳说:陛下,君集是不错的统帅,或许作为先锋将领最为合适,论统兵之人,微臣以为非尚书令莫属,他最早提出征战萨珊,内心肯定早有主意。
陛下,微臣以为陈国公更为合适。房杜二人话音刚落,于志宁突兀进言。
闻之,李世民微微颔首。
依百官所言,朝廷统兵之人非侯君集,赵牧,李绩三者选其一。
作为皇帝,他认同百官的建议。
李靖之后,赵牧,李绩,侯君集的确各有所长。
纵然侯君集闲赋好几年,丝毫不影响他的军事才华。
君集,你考虑考虑,等会说说自己的策略。
李世民瞥了眼侯君集,轻声叮咛,旋即盯着赵牧询问:赵牧,你怎么看,说说自己策略。
陛下,若我率军出征,必能轻松打下西域,域外,不过,这片疆域孤悬他乡,分明成为大唐的飞地,长久占领困难。赵牧直言不讳的说。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何况萨珊远离大唐。
李世民认同赵牧的说法,没错,长途跋涉,劳心劳力打下,若不能长期占领,等同是耗费人力物力财力,为他人作嫁衣裳,不禁询问说:能否就地分封呢?
我以为该就地分封,更该迁移百姓。赵牧说。犹豫许久,望向李世民道:陛下,其实我个不成熟的想法,不知该说不该说。
第926章 次子西征
呃...?
突闻赵牧所言,朝堂百官不约而同望向他。
赵牧?
何时这么谦逊了?
上一篇:大明:自曝穿越后,老朱心态崩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