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629节

  苏洵连连点头。

  当年在祥符县县衙见到知院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想起知院的欣赏,亦是心中激动。

  “和仲、同叔。”

  苏涣又看向苏轼兄弟。

  俩兄弟还没满二十,没有取字,都是叫的小名,是苏轼的父亲苏洵在他们13岁和9岁时候分别取的。

  “伯父!”

  苏轼和苏辙连忙站起身。

  “你们在家中读书,有没有学数理之道?”

  苏涣问道。

  “没有。”

  苏轼和苏辙老老实实地摇头。

  “那你们整日学什么?”

  “学古今之文。”

  “都是你们父亲在教你们吗?”

  “是是母亲.”

  “胡闹。”

  苏涣拍了下桌子,看向苏洵,指着他生气道:“你这榆木脑袋,让你多看时政,怎么如此耽误孩子学习?”

  到现在苏洵也知道数理化的重要性了,只好尴尬道:“父亲病逝,又有八娘的事情,与程家整日纠葛,担心八娘身体,哪还有心思管这些。”

  “好了,我不想听你解释,不管你选调个什么官,哪怕是去西域做知州,和仲跟同叔也得留在汴梁,去学校读书,好好学习数理之道。”

  苏涣拍板道:“你是幸运遇见了知院,在数理之道还未纳入科举的时候中了进士,却不能觉得孩子以后也可以走你的老路,现在是什么年代了,若不通数术,谁会录取他们?你一天天就知道因循守旧,待在眉州不出来,这么下去和仲与同叔都要被你毁了,知道了吗?”

  “是。”

  苏洵不好反驳,只好应下。

  “伯父。”

  听到自己以后要常住汴梁,苏轼连忙开口。

  苏涣扭过头,有些余怒未消地说道:“何事?”

  “我想知道鲁迅先生是否也在汴梁?”

  苏轼问道。

  “听说是在。”

  苏洵听到鲁迅,露出钦佩的表情道:“这位先生真是大才啊,经常在报纸上写文章,对大宋现状见微知著,常说民间疾苦,论民间之恶,就连知院都常引用先生的话。”

  说着他又纳闷地看向苏轼道:“你问鲁迅先生做什么?”

  “这”

  苏轼迟疑了一下,说道:“就是觉得先生的话确实振聋发聩,令人发省,另外就是.”

  “就是什么?”

  “就是看先生写的诗词,不知道为什么,我感觉我一直活在他的影子里,好像那些诗词,应该是我写的一样.”

  “哈哈哈哈哈。”

  苏洵笑了起来,抚掌说道:“少年郎有才情是好事,却不可过于痴迷别人的作品,长此以往,就如你现在这般,诗词一道,当走出自己的思量,明白了吗?”

  “侄儿明白。”

  苏轼低下了头,又看向窗外,目光充满了茫然。

  话虽如此。

  只是这种活在鲁迅先生影子里的感觉,却依旧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

  (本章完)

第481章 李鬼又撞上李逵

  “阿嚏!”

  翌日清晨,政制院内,正在办公的赵骏打了个喷嚏。

  他摸了摸虽不算厚实,却也是长衫的青年装,再看了眼外面四月的烈阳,有些怀疑人生。

  难道是自己穿少了?

  抬起头看向院内其余宰相,穿得一个比一个单薄,也没瞧见感冒。

  真是奇怪。

  赵骏挠挠头,不明所以,便只好继续批阅劄子。

  此时政制院内又有新的变化,除了家具和装修风格变了以外,宰相们穿衣风格也大变。

  就看到一个個都穿着黑色或者灰色的中山装、行政夹克。

  头发虽然都没剃掉,但也用帽子遮掩起来,戴上老花眼镜,胸口佩戴着大宋国徽,这帮老头显得愈发儒雅随和。

  宋代服饰还是颇为鲜明,很有特色,达官贵人的常服主要以缯角圆领袍、楑袍、野服、缯角圆领缺胯袍等服饰为主,官员则穿着襕袍公服。

  平日里宰相们都穿着紫色的大袍,虽然个个雍容华贵,但其实并不是很方便,下摆和衣袖太长,做事很容易碰到。

  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影视剧聊古人写字的时候需要左手挽住右手的衣袖,防止衣袖沾到墨水。

  赵骏执政以来,向来提倡精简干练,实用为主。

  古人穿衣风格虽仙气飘飘,尽显汉服的优柔美观,且符合儒家文化,认为穿衣服暴露是礼崩乐坏,以至于古代服饰皆是长袍。

  但这种长袍上有宽大衣袖,下有飘荡长裙,主要是为了给不用劳作的权贵舒适用,在现实生活当中很是不便。

  比如书写的时候,走路的时候,吃饭的时候;蹭到袖子,踩到百迭裙,沾染衣服都是常有的事。

  因此赵骏在文化服饰上,推崇下沉亲民。

  所谓下沉亲民,就是贴近百姓生活,提倡简洁、舒适、便于劳作的服装。

  如贴身劲装、短衣长裤等等。

  事实上那种后世的短衣长裤在古代就有,时人称之为粗布短衣,以葛布、麻布为原材料,上身短衫,下身叫“褌”或者“袴”。

  其中对襟短衣样式跟后世的短袖衬衫差不多,褌与袴则十分类似于普通长裤,属于古代民间百姓穿着。

  而后世网上看到的华丽汉服,那是公卿权贵们的服饰,跟贫穷百姓没什么关系。

  因此下沉亲民之后,赵骏认为,朝廷的公服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不便于办公,而应该转向于方便走路办公的贴身正装为主。

  比如今年年初的改革当中,推出中山装和行政夹克为中央朝廷官员办公的常服。

  行政夹克不用多说。

  中山装作为后世国父设计的衣服,本身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服饰,是我国后世代表性服饰之一,用来做正装最为合适。

  宰相们穿的都是汴梁织造厂,用丝绸、羊绒、纯棉所制,工艺高档,穿着极为舒适。

  普通百姓则可以尝试新的衬衫、短袖,服饰选择多样化。

  如今民间对于新式服饰没有抵触,短袖长裤经过十余年的推动,已经在民间生根发芽。

  上层权贵倒是有些看法,认为不合礼制。

  但宰相们以身作则,纷纷穿上了中山装和行政夹克,自然也是慢慢上行下效,赢得百官们的喜欢。

  晏殊范仲淹他们思想早已经不是当年那样的古板。

  除了剃头发这件事情一直坚持“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思想以外,在服饰上倒是颇为开明,很快就能接受。

  最主要是因为他们看的电影里,这种服饰穿在身上,看起来颇为美观干练。

  相比于原本的公服长袖飘飘,华丽有余而沉稳不足。中山装和行政夹克,更能体现他们这些高官大员的稳重与深沉。

  因此在没有穿着暴露的情况下,不违背礼制,他们倒也愿意尝试。

  不过在赵骏看来,传统服饰也不能完全摒弃。

  百姓们的服饰已经与后世服饰非常贴近,可以向短袖、衬衫、短裤、长裤等方向发展。

  官员们的服饰则慢慢偏向于正式着装。

  而原本的汉服则可以作为传统民族服饰,官员在出席朝会、庆典、祭祀、仪式之类活动上必须穿着。

  民间百姓则应该在节日、冠礼、及笈、毕业、嫁娶、婚丧等活动穿上得体的传统服装。

  如此就能推动新事物的同时,也能保留住华丽美观的古代民族服饰。

  这方面后世汉服虽然在民间越来越受到欢迎,但在日常的生活以及重大庆典活动当中,却少了它的存在。

  在这一点上,殊为可惜。

  所以赵骏势必要保留这些传统文化,而不能全盘否定。

  这也是符合后世高中政治书里,对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革故鼎新推陈出新”的理念。

  “知院。”

  就在赵骏奋笔疾书,对一些部门上报过来的公文进行批阅的时候。

  苏涣走了进来,手里还拿着公文。

  “文甫,怎么了?”

  赵骏抬起头,略微有些诧异。

  “这是铁道部刚送来的公文,我在门口遇到了铁道部尚书范镇,就顺便帮他把文件拿过来了。”

  苏涣说道。

  他是敕制司,负责政制院的文件整理归纳,起草政令等工作,主要将宰相们的决策和指示以准确、简洁、通俗易懂的方式传达出去。

  送文书的活本来不应该归他管,但政制院现在的位置是在皇宫里,以前的旧皇宫大庆殿位置一直没变动过。

首节 上一节 629/6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开局一万大雪龙骑硬钢朱棣

下一篇:大军阀:帝国二世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