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79节

  “我也真是服了你们了,为什么这么固执呢?”

  赵骏一脸无奈道:“我们高考有的时候一样会出现某人在某科很强而被单招的情况,经义稍微弱一点不代表治国不行。很多事情只要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为啥就不能特事特办?我真是没搞明白你们。”

  “我大宋跟后世国情自然不同,你可知道一旦破了此例,对朝廷的威信打击有多大?让万千举子寒心,朝廷要丧失多少人才?”

  吕夷简摇摇头。

  “赵骏啊。”

  赵祯见他们相持不下,迟疑劝道:“要不这事还是算了吧。”

  “当然不能算了。”

  赵骏同样固执道:“我也有我的立场和想法,高考是公平公正的,但依旧有特招、单招、保送,这就是我们的不同。用人本来就应该不拘一格,灵活多变。一直这么死板,对于国家改革来说完全是一种阻碍!”

  “不管怎么样,我们都不会同意。”

  “是的,你就算说出朵花来都不行,不行就是不行,科举乃是底线。”

  “别人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高中,才能入朝为官。而你却想希望我们能够为你大开方便之门,这太过分了些。”

  其余人纷纷不赞同赵骏的说法。

  本质上来说,这就是古代和现代思想碰撞的地方。

  赵骏觉得现代大学招生本来就有灵活的波动,只要不作弊,把分数线调低一点无可厚非。

  可他们却觉得不行,你必须要所有科目达标,没满分就不能考进去。

  所以两边就一时僵持住,谁也说服不了谁。

  这属于立场之争。

  谁也不希望在这件事上松口。

  这可就苦了赵祯。

  夹在两方中间左右为难。

  见他们都固执,赵祯就更加无奈了。

  但不知道为什么,似是福如心至,稍稍思索了片刻,他忽然脑子里就有了一个想法。

  “咳咳。”

  赵祯咳嗽两声,等众人都安静下来,看向他的时候,才沉声开口道:“说句实话,朕其实觉得赵骏说得有道理。”

  “官家。”

  晏殊大急道:“科举乃是一国之根本,万不能动摇啊。”

  “朕并不是动摇,而是觉得大家都没错,赵骏的话也有理,既然如此,那我们为何不再想个别的方式?”

  “别的方式?”

  “不错,朕决定裁议明年省试考《孝经》,《孝经》的字数最少,也最容易背诵。乡试的难度会低很多,整体难度不用调整,只是略微降低占比如何?”

  赵祯沉吟道:“现在离秋闱还有二十余天,只要这段时间赵骏好好读一读《孝经》,诸位皆是当时大儒,就常来宫中教他读书。等解试结束之后,到明年二月还有四个多月的时间,加紧复习一下,应该是有望。”

  宋代经义主要考七经,也就是《论语》《孟子》《诗经》《尚书》《周易》《孝经》《礼记》《春秋》。

  实际上自然不止这些,因为这些也有不同的版本和内容,要学得很多。

  不过《孝经》是里面字数最少的,只有两三千字,各个版本再离谱,一般也超脱不了这个字数,因此《孝经》可以说是七经里最简单的经义。

  而且当时考乡试是可以自主选择一门考,到省试才是随机考,这也是为什么宋代考举人只需要研习一门经书的原因。

  赵祯把明年省试定为《孝经》,今年乡试赵骏也可以主动选择考《孝经》,之后考试内容就是《孝经》里的题目,赵骏只是知道要考《孝经》却不知道题目,这样就算是折中开绿灯了。

  只要他能够在《孝经》上勉强过关,基本上倚靠策论和诗赋,中进士甚至状元都问题不大。

  最关键的是,七经本身就是要考的。虽然进士考试要求多门研习,因为常会有不同的内容出现,但也会特别裁定其中一门作为主要考的方向。

  所以赵祯把明年要考的主课裁定为最简单的《孝经》,还真不算违规。

  “如何?”

  赵祯环视众人。

  这下众人都无话可说了。

  因为这属于规则范畴之内的事。

  因此所有人都拱手行礼道:“官家英明!”

  (本章完)

第77章 出宫,刺青

  

  夜凉如水,天色暗了下来。

  诸公们离去。

  晏殊最后一个走。

  赵骏看出了他离开前欲言又止,似乎有些话要对自己说,便主动提出送送他。

  从观稼殿走出来,扑鼻而来的是稻香。

  稻穗在风中轻轻摇曳,在月光下,两个人漫步在出宫的草坪上。

  身边竹林婆娑作响,花香扑鼻而来,假山倒影遮在他们身上,将两个人都隐没在了阴影当中。

  “赵骏啊。”

  “嗯?”

  “官家说,明天你就可以出宫了。”

  “嗯。”

  “出宫之后,有什么打算?”

  “肯定是先安顿好,然后认真读读书,把经义弄好,再去汴梁城内外走一走,看一看。”

  “嗯,这样最好,求学问没有捷径,一步一个脚印才是真。”

  晏殊这句话说完之后,赵骏没有接茬。

  两个人就一边走着,一边就又陷入了短暂的沉默里。

  过了片刻晏殊才继续道:“现在距离乡试只有二十多天了,来得及吗?”

  “不试一试怎么知道呢?乡试应该没那么难吧。”

  “确实没那么难,你之前说明朝八股文,以四书五经取题为文,我大宋没那么复杂,只需要硬背即可。”

  “死记硬背是我的强项,我们后世的文科生也多强调硬背,这应该也难不倒我。”

  “就算是没有考上也别灰心,大不了明年让陛下再开恩科就是了,开恩科是把原本两年或三年一次的科举变成一年一次,这并不违反规定。”

  “呵呵,我可懒得浪费一年时间,我有很多事情要做呢。”

  赵骏笑了笑。

  “既然如此那就最好。”

  晏殊嘴唇蠕动了两下,这才说道:“赵骏,你也不要怪我们,当年我们也是这么过来的,官家能把今年经义定为《孝经》已是格外开恩,大大降低了难度,伱要认真努力才是。”

  “我知道。”

  赵骏道:“也没有怪你们,就是觉得我应该有资格让你们开个方便之门,又不是让你们直接帮我作弊写答案,只是调一下考试难度和经义占比。结果没想到这都不行,让我心里有些失落而已,看来我的重要性没那么大。”

  “不。”

  晏殊认真地摇摇头:“你的重要性很大,比我们的命都重要。但有些例子不能开,开了就会坏了规矩,这是不能更改的事情。”

  “行吧,我也知道搞特殊待遇确实不是件好事,我没那么小肚鸡肠。”

  赵骏耸耸肩:“就希望你们以后能把你们的考试经验认真传授给我,乡试还二十多天,春闱还有半年时间,这半年功夫里,就麻烦你们了。”

  举人试其实还算简单,就是策论、诗词、经义。

  其中经义只要求熟背七经当中的一门即可,到时候可以进行自主选择报考。

  关键是进士科。

  他之所以坚持考进士,是因为其余明法科、明经科以及制科在官场里地位比赐同进士还低,受到歧视更严重,且基本难以升迁到高位。

  只有进士科一甲才能够名正言顺地升迁速度快,地位稳固,拥有成为宰相的可能。

  所以北宋就有像章惇这样,即便是考上了三甲进士及

  进士科的内容依旧是以诗词歌赋、策论为主,分别为试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帖《论语》十帖,选六经当中的墨义十条,正常情况下是字数最多的《春秋》和《礼记》。

  因此即便你在举人试当中自己挑选了比较简单的《孝经》作为考试内容,但到了进士科的时候,依旧要考其它六经,还是要求你把其余六经都背得滚瓜烂熟。

  根据南宋学者郑畊老的统计,当时宋朝版本的七经总字数为八十多万字,这还只是内容。另有各大儒注释、解读、讲解,都要背诵,林林总总加起来,考上进士可能至少要背几百万字的经义。

  这也是为什么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原因。

  赵骏既然了解古代科举史,自然清楚这些,所以他才希望调低经义的占比,提高策论和诗词歌赋的比例,这个要求在他看来并不过分,毕竟自己的重要程度远比整个科举考试都要高。

  可对于这些寒窗苦读几十年,背了不知道多少经义才考上的进士们来说,就完全不能接受了,因为这涉及到他们的原则问题。

  这就是双方存在差异的地方。

  不过他们的分歧最后还是由赵祯给化解,赵祯是皇帝,裁定了今年主考科目是《孝经》,那就不违反原则和规定。

  毕竟《孝经》也是必考的七经之一,只是由于字数少,难度低,以前基本不考而已。

  晏殊担心他们没答应赵骏的要求,赵骏心里有些不满,所以才想出来解释解释,安抚一下他的情绪。

  但赵骏也不是个那么多计较的人,既然他们有自己的原则,那就按照他们的原则来办就是了,现在赵祯能提出两全其美的办法,再好不过。

  “嗯。”

  晏殊听到赵骏的话,心里算是放心下来,应下道:“这些你放心,你先背诵经义。我们要教你什么,就让我们来做准备就是。”

  末了他想了想,又道:“经义其实是死的,主要是策论和诗词,这东西看似是你的强项,但考试内容是规定范围。不管是行文格式、还是诗词平仄都有限制,不是你想抄哪首就能过关,抄得再好还是要按照规定。”

  这话也算是默认了赵骏可以在考试里抄策论和诗词。

  毕竟抄未来的策论诗词,到底算不算抄?这种东西你也很难去定义,所以大家就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首节 上一节 79/6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开局一万大雪龙骑硬钢朱棣

下一篇:大军阀:帝国二世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