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军阀:帝国二世祖 第400节
更加不幸的是,高卢帝国的老对手约翰帝国,在高卢帝国大力发展近海绿水舰队的时候,他们也在拼命的发展远洋舰队。
特别是在大夏崛起之后,面对来自远东的海洋威胁,约翰帝国对于远洋舰队的发展几乎到了偏执的状态。
所以,高卢帝国更加的追不上约翰帝国的步伐,到了最后,曾经雄霸一方,让约翰帝国都感觉到棘手的高卢舰队,就这样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或者说消失,有一点夸张,毕竟高卢帝国的近海舰队一直存在。但是他们从发展近海舰队之后,就可以说是毫无建树。
这也就导致,同盟三国之中,反而是意大利王国的舰队,成为了最强的存在。
可是,即便是意大利王国的舰队,也不可能和约翰帝国的皇家海军去争锋。因为无论是两国之间的舰队总吨位,还是两国之间的质量,约翰帝国都远超意大利王国。
况且,现在的意大利舰队还都被封锁在地中海,想要走出地中海,还需要约翰帝国点头才行。
众所周知,地中海只有两个出海口,一个是约翰帝国控制的苏伊士运河。通过苏伊士运河,意大利王国的舰队,可以处出现在印度洋。
可是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牢牢地掌握在了约翰人手中。
而另外一个 出海口,则是在地中海的西部,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直布罗陀海峡。
而直布罗陀海峡的情况,虽然要比苏伊士运河这边好一点,但是说实话好不了多少。
至于为什么这么说,其实也很简单,因为直布罗陀海峡的控制权,在约翰帝国和和伊利比亚王国的手里。
更为奇葩的是,约翰帝国控制着直布罗陀海峡的北面,也就是跟伊利比亚王国本土接壤的这边,就是直布罗陀海峡北岸。
伊利比亚王国则控制着直布罗陀海峡的南岸,也就是海峡在非洲的那部分。
换一句话来说,就是约翰帝国在人家伊利比亚内部,抢下来了一块肉,并且死死的钉在了这里。
而直布罗陀海峡南北两岸,最窄的地方,只有15公里,最远的距离也不过才22公里的样子。
在这么窄的海域,想要通过约翰帝国的封锁,从地中海,进入到大西洋,简直是难如登天。
第649章 战争之前-同盟国篇
或许有人觉得,直布罗陀海峡不是有一半的控制权,在伊利比亚王国手里吗?
以同盟三国与伊利比亚之间的关系,意大利王国的战舰从伊利比亚所控制的那边通过,应该也可以吧。
但问题是,如果事情真的就这么简单,那就好了。
约翰帝国在直布罗陀港内,修建了大量的炮台,这三台里面的火炮,足可以封锁整个海面。
同时,由于整个海峡的出海口,最窄的地方,只有十五公里。
真到了必要时刻,约翰帝国完全可以用水雷封锁整个海面。
或许又有朋友会说,既然水面上不行,那就用潜艇,毕竟在现实中汉斯帝国也有潜艇通过直布罗陀海峡的记录。
这个要怎么说呢,的确是有这样的记录。
而且潜艇通过直布罗陀海峡还没有被约翰帝国发现。
但这样的行为,是非常危险,并且只适用于少量的潜艇通过。
这主要是约翰帝国在直布罗陀海峡安装了声呐,一两艘潜艇通过,还有可能不被发现。
而且这还需要借助水面船只,用自己的发动机掩护下,才能通过。
而更加要命的是,由于洋流和海底地形的原因,想要从地中海出来的时候,好出。
想要从大西洋进入到地中海,就有点困难了。
在直布罗陀海峡的海底,有一座海底山脉,隔绝了地中海和大西洋。
从地中海出来的时候,潜艇可以借助洋流的因素,顺着洋流,游进大西洋。
而想要从地中海进入到地中海,就需要开启发动机。
更加要命的是,地中海洋流,是贴着海底,流进大西洋的。
简单来说,想出地中海比较好出,可以利用洋流,发动机游进大西洋,距离水面有很深的距离。
而想要从大西洋进入到地中海,就不行了,必须启动发动机,并且由于洋流问题,还只能跟海底洋流保持一段距离。
这就导致,只能在海平面以下很浅的地方通行证,极容易被发现。
所以说,直布罗陀海峡海峡,真不是那么好进出的。不然的话,约翰帝国也不会费尽心机的想要占领直布罗陀海峡了。
或许有人会说,为什么伊利比亚内战的时候,弗朗哥不趁机收回直布罗陀港的主权?
这么说吧,约翰帝国可以接受他们扶持的国防军失败,但是他们也不会接受直布罗陀海峡易主。
一旦弗朗哥真的敢主动进攻直布罗陀港,那就等于跟约翰帝国全面宣战。
这样的事,即便是阿道夫也不愿意在那个时间爆发全面战争。
所以,在伊利比亚内战时期,这里连颗炮弹都没有落下。
所以,意大利王国的战舰,想要出入地中海,还真不是那么容易。
同时,按照三国同盟约定,汉斯帝国和高卢帝国也不需要意大利王国的战舰出地中海。
毕竟,非洲那边还有大片殖民地,那些殖民地需要本土的物资补给。
所以意大利王国的海军,只需要掌控地中海,保障三国通往非洲的航道通畅就行。
对此,意大利王国是表示同意的。
他们对于自己的海军力量有几斤几两,还是非常清楚的。
让他们的海军去跟约翰帝国死磕,意大利人是不会同意的,但如果只是保障地中海的航道,意大利王国表示还是能够做到的。
随着三国同盟条约的确定,让约翰帝国,米利坚和莱茵兰共和国已经闻到了战争的味道。
同时,为了应对三国同盟,约翰帝国,米利坚和莱茵兰共和国也签订了三国互保条约。
条约约定,三国之中,任意一国受到第三国的进攻,其余两国将为其提供物资,资金等各方面的帮助。
并且,在必要时刻,其余两国将会对其提供军事方面的援助。
而这种援助,包括但不仅限于武器,装备,弹药等方面。
甚至还能直接出兵,帮助抵抗进攻。
简单来说,就是三国之中,只要有一方被其他国家攻击了,其余两国也将进入到战争当中。
按照三国之间的条约,各国称呼约翰帝国,米利坚和莱茵兰共和国为新条约国。
相对应的,汉斯帝国,高卢帝国,意大利王国则被称为同盟国。
不过,虽然条约只是说三国条约,或者是三国同盟,但这并不是说,只有三个国家。
例如签订三国同盟条约的,除了汉斯帝国,高卢帝国,意大利王国之外,还有匈牙利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罗马尼亚王国,克罗地亚王国等。
除了这些国家之外,还有一些潜在盟友,例如挪威王国,芬兰王国和瑞典王国。
这其中有一点让人臆想不到的是,以目前汉斯帝国和布派共和国之间的友好关系,芬兰王国为什么会选择加入三国同盟?
要知道原历史时空,芬兰加入三国同盟,完全是因为布派共和国揍过他,他不服气,所以才选择加入三国同盟,想要接着三国同盟的力量,去夺回被布派共和国抢走的土地。
但有的时候,事情就是这么奇妙。
因为在这个时空当中,汉斯帝国看中了北欧三国的资源,在布派共和国和芬兰王国还没有开战之前,就主动站出来调停。
经过汉斯帝国比较公正的裁定下,布派共和国也考虑到自己现在的国际地位,除了三国同盟承认之外,别的国家,都不咋认可自己。
所以,当汉斯帝国帝国提出,建立一个非军事区来缓冲两国之间的矛盾后,芬兰王国和布派共和国都同意了汉斯帝国的建议。
本来也是,布派共和国和芬兰王国之间,说白了就只是因为芬兰担心布派共和国对自己国家渗透,所以在边境屯兵。
看到芬兰王国屯兵,布派共和国感觉自己的圣彼得堡受到严重威胁,所以事态才逐渐走向战争。
而现在,汉斯帝国调停,让双方成立一个非军事区,芬兰王国和布派共和国都不往两国边境屯兵。
并且布派共和国也保证不渗透芬兰王国之后,这种矛盾也就消失于无。
在消除两国之间的战争疑云之后,汉斯帝国又顺手把芬兰王国拉进了三国同盟之中。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布派共和国虽然和汉斯帝国现在关系极好,也签订了两国通商条约,但是布派共和国却并没有正式加入到三国同盟之中。
这也为再后来的一些事件上,埋下了伏笔,差点让汉斯帝国崩溃。
当然了,这都是后话了。
第650章 战争之前-协约国篇
与同盟三国相对应的,约翰帝国,米利坚和莱茵兰共和国也组建了三国协约同盟。
不要觉得同盟三国已经囊括了中欧和北欧的大部分国家,就以为三国同盟就赢定了。
实际的情况确是,三国协约的实力也不弱。
先不说约翰帝国和米利坚这两个世界海军吨位,排名第一和第三的强国。
就是莱茵兰的实力也不弱。
虽然莱茵兰共和国总人口才两百多万,而且他们一开始没有军队,国防都是依靠高卢帝国和汉斯帝国。
但是随着他们和两国关系急剧恶化之后,莱茵兰共和国并没有坐着等死。
他们也撕毁了无军事化的条约,组建了属于自己的国防军。
与此同时,莱茵兰深知自己国土面积狭小,没有什么战略纵深。
所以,莱茵兰人花重金打造了蒂永维尔要塞。(注:蒂永维尔要塞,就是马斯诺要塞。只是原历史中,马奇诺防线是由高卢帝国当时的陆军部长A.-L.-R.马奇诺提出,故而被称为马奇诺防线)
(但现在这时空,高卢帝国一战后就被拿夺走了该地区,所以没能提出建立防线的事情。)
至于说蒂永维尔要塞的坚固程度,从鲁登道夫想要动用30个师,还有两个师的空军和十多门列车炮就能够看得出来有多坚固了。
这还没有计算高卢帝国也会派出同等规模的兵力去进攻蒂永维尔要塞。
按照一个步兵师1.8万人计算,高卢和汉斯帝国已经准备动用100多万的兵力,去夹击蒂永维尔要塞。
而根据1929年末的统计,莱茵兰共和国一共只有20万人的军队。
不过有句话说的很对,那就是有钱能使鬼推磨。
莱茵兰共和国非常的有钱,所以他们在建立蒂永维尔要塞的时候,已经构建了大量的民用,军用设施。
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蒂永维尔要塞已经不能被称之为要塞了。
因为这座要塞,建立的初衷就是要把整个莱茵兰共和国的人,都装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