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第115节

  蓝寿被侍卫拖下去的同时,嘴里仍旧在不断说着感激的话语。

  与之一同被收押的,还有蓝寿的儿子,蓝平。

  以及其余蓝家一干人等。

  蓝寿和蓝平自然是死罪难免,其余族人即便侥幸捡回一命,可活罪同样难逃。

  朱标接着转头看向定远县县令陆涛,眼里满是失望,道:“陆涛,你领着朝廷的俸禄,当的又是哪家的差?”

  这句话,曾几何时,李进也问过他。

  当时口若悬河,侃侃而谈的陆涛,这次面对朱标却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既然不为朝廷做事,那么朝廷也没有俸禄给你吃了,来人,扒了他身上这件衣服,一起押解回京定罪。”

  朱标说完,便再也不去看陆涛一眼,转身往蓝府外走去。

  毛骧在交待完手下侍卫们要注意的事情后,立马跟了上去。

  只留下那些定远县的乡绅大户们跪在原地,久久不敢起身。

  朱标他们离开后,也不知过了多久,终于有人抬起头来。

第160章 破府抄家

  蓝府。

  朱标他们离开后,那些跪在地上定远县乡绅士族们,不知过了多久,这才终于有人抬起头。

  接着其余人也跟着抬起头来。

  发现没事后,众人长长松了一口气,面面相觑,都从对方脸上看到了恐惧,以及劫后余生的喜悦。

  他们方才真怕,太子朱标随便找一个由头,把他们也给抓了。

  要知道他们虽然没有参与殴打李进一事,可也是实实在在在对抗朝廷推行新政的。

  只是如果认为这样,朱标就要以“莫须有”的罪名抓他们的话。

  这群乡绅们也太小看朱标了。

  当然如果这次来定远的只有毛骧的话,那他还真有可能会这么做。

  作为原时空,锦衣卫第一位指挥使,这种事情他最为擅长。

  朱标离开蓝府后,直接去城外。

  然后就见到了李进。

  蓝天下。

  漫山田垄中。

  李进一个人拖着一瘸一拐的身子,手里拿着测量田亩的绳尺,正在认真测算。

  看到这一幕的朱标,有些动容。

  像杨宪这种经天纬地之大才,有一个已经是大明的幸运了。

  朱标不敢奢求更多。

  可如果大明,有更多像李进这样的官员,朱标相信,这天下世道一定会变得更好!

  ........................

  税制改革遇到的阻力问题,远比朱元璋他们想的还要大。

  首先第一关清丈田亩上,便遇到了大问题。

  定远县绝不是个例。

  各地田地管理可以说都是一摊子烂账,基层瞒报土地的情况十分严重。

  想要清丈田亩完毕,仅仅靠着朱元璋派出去的那些新科进士,以及中书省的少部分官员,是远远不够的。

  那几个欺负胡叶父女的胥吏有一点没说错。

  清丈田亩确实是一个高难度的技术活,可不是谁都能够做的。

  相比之下,清点人口就要简单很多,户部官员只要懂得加减乘除即可。

  而清丈土地则完全不然,因为田地不可能全是规整的方形,经常会有圭、邪、箕、圆、宛、弧之类的田地形状,在古代测量人员得精通方田之术,才能精确测量出面积。

  何况它还是个情商活。

  就像这次定远县事件,地方上的势力盘根错节,互相包庇,执行人得足够精明,才能从狡黠的地方豪强嘴里挖出隐田来。要知道对抗的方法,有很多,像蓝家这种选择直接殴打朝廷命官,是下策中的下策。

  同样执行人的立场也必须足够坚定,坚定到不会轻易被地方的乡绅士族给腐蚀。

  原时空。

  朱元璋也搞过清丈田亩,可推行起来却是困难重重。

  朝廷方面根本就没有这么多人才储备。

  只能发出一纸圣旨,让各个地方自行“择邑从事之贤者”“新具图籍”。

  对于朝廷上头的窘境,各地都看在眼里。

  好,既然你顾不过来,那我就慢慢拖呗。

  比如苏州府,原时空硬是拖了整整二十年,才交齐全府的鱼鳞图册。

  也有一些地方,采取的方法,则是与此次定远县一致。

  那就是官府和当地豪强达成一个默契,你好好配合我建土地册籍,准不准另说,我不深究你隐报的土地,各自卖个面子,相安无事。如果朝廷方面有增加田亩的指标,那没办法了,这一刀只能砍到老百姓的头上了。

  因此,这一次定远县的问题是解决了。

  如今整个蓝家被破府抄家,相信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定远县其余乡绅士族,为了脖子上的脑袋,也会乖乖配合,清丈田亩,实施新税,虽然会让他们少很多钱,可与自己性命相比,这些又算得了什么。

  对于整个凤阳府。

  同样也有威慑作用。

  可要是放眼全国,这个威慑效果便会大大减弱,毕竟这件事并不是发生在身边。

  再加上,古代传播速度很慢。

  仅靠朝廷的公文,以及官府的邸报。

  朱标从定远县回来后,整个人变得更加忧心忡忡,在向朱元璋交完差后。

  片刻也没有停留,便是直接坐上了前往扬州的轨道列车。

  ........................

  扬州。

  朱标在扬州国立成人学校找到杨宪时,杨宪正在编写各种不规则面积测算方法的教材。

  见到朱标来了。

  杨宪放下手中的活,走了出去。

  “参见殿下。”杨宪开口道。

  “杨卿,定远县那边的事情已经全部解决了,李进身上的伤也都已经好了。”朱标简单和杨宪讲了一下定远县那边发生的事情经过。

  蓝家最终结果,蓝家父子死刑,其余人等流放。

  蓝家家产则是全部充公。

  “事情既然已经全都解决,为何殿下还是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杨宪开口问道。

  朱标讲了自己的担忧。

  他毕竟只有一个人,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

  而且不是每一次,都有动刀的机会。

  因此,朱标想要听听杨宪的想法,想要知道他面对这种情况,他会如何解决。

  杨宪微微一笑,开口道:“殿下,朝廷可以试着办报纸。”

  “报纸?”朱标疑惑道。

  杨宪点了点头,开口道:“类似朝廷邸报,只不过报纸不仅仅只是给官员看的,更多的是给全天下的百姓看的。”

  “这次定远县的情况,殿下你也了解了。蓝家他们这些地方乡绅,勾结官府,恶意曲解新政,颠倒黑白,让百姓误解税制改革。”

  “因此咱们朝廷需要一张自己的口舌。”

  “而报纸,便是朝廷的喉舌,朝廷通过报纸向全天下的百姓发声,让百姓们能够及时了解朝廷的政策律法,而不是任由那些乡绅士族混淆黑白。”

  “同时我们也能通过报纸最大化震慑那些无法无天的乡绅士族们,比如这次定远县蓝家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要知道蓝家可是永昌侯蓝玉的亲堂弟,而蓝玉又是太子妃的舅父。可即便是这样硬的关系,阻拦新政改革,犯了朝廷律法,仍旧是要被破府抄家。我们只要把这件事大肆宣扬,既表达了朝廷改革的决心,同时也能够彻底震慑全国各地那些想要对抗新政的乡绅们,他们做这事前会先掂量掂量自己是否有蓝家这么硬。”

第161章 大明第一份报纸!

  朝廷确实需要有属于自己的喉舌,替朝廷发声。

  比如这次改革,朝廷需要做的就是争取到广大百姓们的支持。

  这一点,朱标深以为然。

  朱标看着杨宪,开口道:“杨卿,你提的这创办报纸,确实是个好建议。”

  “这件事就交给杨卿你全权负责,有任何需要帮忙的事情,你尽管提,我这边第一时间帮你解决。”

  杨宪笑道:“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要确立报纸的合法性以及权威性,报纸名称我已经想好了,就叫大明日报。”

  “这个简单,我回京后就与父皇商量,与羊毛制衣、轨道列车一样,成立专门的部门负责此事。”朱标想了想,开口道。

  事情既然已经定下了,那么接下来便是落实。

  事实上,杨宪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在为创办报纸做准备了。

  从他写红楼,发明复印机那一刻开始。

  这两年期间,他手底下也招揽了一批失意落魄的读书人,通过向他们灌输新学思想,打开他们的视野。他们和李进一样,都是杨宪忠实拥趸。

  这些人,如今大部分都在扬州国立小学、扬州成人大学任职授课。

首节 上一节 115/18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