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第174节

第220章 望远镜的妙用

  海禁之后,弊病还有很多。

  比如限制明朝与外界的交流与接触,使得大明朝在海洋技术和航海技术方面相对滞后。

  与之相对应的,世界上其余国家不遗余力地通过海上贸易和探索,不断积累和发展新的科技和知识,反而会推动他们的经济发展。

  当然如今有杨宪这个世界文明科技中心在,这些反而是最次要的。

  杨宪在哪,哪就是文明科技起源地。

  交不交流问题确实不大。

  因此对于这些问题,杨宪只是粗略点了两句。

  相较之下,他先前提的那两条弊端,才最为致命。

  尤其是第二条,几乎像是直接洞穿了大明未来的国运。

  朱标听了杨宪的叙说后,额头上满是冷汗。

  他开始意识到禁海令的解除必要了,尤其是在开眼看过世界之后,对这一点就更加坚定。

  而对于杨宪来说,如今明记在吞并沈家后,可以说已经成为大明第一商会。

  海禁一旦放开,整个海贸,杨宪有把握能够直接掌控在自己手里。

  那些江浙财阀在他面前什么都算不了,他本人就能成为那个最大的财阀。

  如今这个世界没有贸易保护,想要占领各国的经济市场,对杨宪来说,简直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

  配合着朝廷远征战略,再加上明记商行的钱财与资源。

  到时候,杨宪保证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比后世白头鹰还要多得多。

  要知道现在可没有什么国际规则,就是完全的丛林法则,弱肉强食。

  也没有什么人道主义,哪怕就是种族灭绝这样的事情,在这个时代,也没有人会跳出来指责他。

  这个时代,他就是自由的,只要他的能力够强。

  朱标并未察觉到杨宪内心的波动,他拿上军工实验室最新生产的一批望远镜,和杨宪告别后,便准备起身返回京城。

  回到京城后。

  朱标第一时间进宫和朱元璋商量解除海禁的事情。

  太和殿。

  朱元璋批阅奏折,抬头看了一眼朱标,开口道:“刚从扬州回来?”

  “是,父皇。”

  “新的望远镜怎么样?”朱元璋随口问道。

  “比之前的更好,能够看到的更远,也更清晰。”朱标如实禀告道。

  “拿来给咱瞧瞧。”朱元璋放下手中的奏折,脸上露出了笑容。

  去年北伐回来后,朱棣和朱元璋禀报望远镜的事情后,朱元璋便是记住了这事。

  在军事上,望远镜的作用毋庸置疑。

  可在朱元璋看来,这望远镜的作用远不止于此。

  自从打下漠北草原,荡平云南、辽东的北元残余势力,之后又准备出兵海外后,随着国土面积不断变大,朱元璋也开始对自己对这个国家的掌控力开始产生了一些焦虑。

  他脑海里已经有一个构想,而这个望远镜能够很好成为其中一环。

  朱标拿出一根制作精良的黄铜望远镜递了过去。

  朱元璋接过摆弄了一番,然后笑道:“来老大,跟我去试试。”

  片刻后。

  朱元璋趴在高高的皇城城门楼上,手持着先前朱标交给他的望远镜,眺望着皇城以南的地方。

  “父皇这是?”朱标脸上露出疑惑的神情,开口道。

  朱元璋放下手中的望远镜,开口笑道:“老大,来,你来看看。”

  朱标带着疑惑的神情,走上前,接过朱元璋手中的望远镜,看去。

  画面中的景象让他感觉到有些熟悉,朱标皱了皱眉,终于是想了起来。

  “这是韩国公府?”

  一旁的朱元璋点了点头,感慨笑道:“杨宪发明的望远镜这玩意儿真神,隔着这么远的距离,李府巷的韩国公府却还是看得清清楚楚,就像是咱就在里头一样。”

  有了望远镜,朱元璋就能清楚知道他手底下这些官员们每天都在家里干什么。

  此时的朱标显然没有领会到朱元璋的意思,他跟着应和道:“杨卿总是能发明出这些神乎其技的东西。”

  对于朱元璋来说,惟一的遗憾,就是望远镜只能看到画面,却听不到声音。

  不过这一点瑕疵在他眼中不算什么,他向来是论迹不论心的人,他只要知道他底下这些臣子要做什么就行了。

  “父皇,高处风大,咱还是回去吧......”

  在城门楼上呆了一阵子后,朱标从一旁的内侍官手中接过一件披风,披在朱元璋肩上,开口道。

  朱元璋笑着点了点头。

  他看向朱标,看出了对方还有其他话要说,开口问道:“老大,还有其他事情?”

  朱标沉默了片刻,直接开口道:“父皇,儿臣请求解除禁海令!”

  “你说什么?”

  这话一出,朱元璋脸色顿时变了。

  要知道禁海令是他亲自制定的国策,如果换了是别人忽然这么说,他早就大发雷霆了,可提出这个意见的人是朱标。

  朱元璋耐着性子,开口问道:“老大,你知道咱当初为何要禁海吗?”

  朱标点了点头,开口回答道:“父皇颁布禁海令,一是为了防止倭寇,同时还能防张士诚旧部这些反明势力与海外势力勾结。同时也有保护大明农业生产的意思在里头,父皇担心万一沿海的老百姓都顺着海上贸易去外面生活发展了,那咱大明的人口岂不是直接流失,也能保护财富不流失海外。”

  在朱元璋看来,海上贸易虽然能够带来不小的经济效益,但出于求稳的心理,还是农业经济更加有保障。

  出身于平民家庭的朱元璋,早年生活颠覆流离,对于有田可耕种,有得温饱的生活方式更加认可。在他看来,农业经济已足以成为明朝经济的根本,只要将农业经济继续发展起来,农业的产值便足够养活大明王朝了。

  还是那句话,再伟大的君王也有他的局限性。

  朱元璋受限于他的出身以及经济,小农以及家天下的思想根深蒂固,他在决策上有时偏向于保守。当初实行海禁,打算以农业为主,也体现了他的保守性。

  朱元璋点了点头,对于朱标的回答很是满意,只可惜朱标的话还没说完。

  “可是......”

第221章 从未听过如此无理的要求

  朱标一句“可是”,接着便是将杨宪讲的那一番话,用自己的话又讲了一遍。

  朱元璋认真,完完整整听完了朱标全部叙述,脸上表情并未有任何变化。

  从皇宫城门楼回太和殿的路上。

  父子两人就这么一前一后,走着。

  “父皇,您觉得如何?”朱标开口问道。

  毕竟这是朱元璋的亲自制定的国策,朱标原本以为朱元璋会情绪激动。

  可全程,朱元璋脸色如静湖般平静,一点表情都没有。

  听到朱标的话,朱元璋站住身形,转头看向朱标,眼眸深处涌动着浓浓的欣慰。

  他笑了。

  “怎么,老大,你担心咱会反对开海?”

  开眼看世界后,朱元璋如今心气格局大着呢。

  如今既然已经决定日后要出兵海外,那么再进行海禁便没有意义,迟早都要放开。

  朱元璋只是没有想到,父子俩这次竟然会想到一块去了。

  “禁海令触及范围太过宽大,不可一下子放开。”朱元璋顿了顿,接着开口道。“也不可完全不放开。”

  “可以逐步尝试解封一些港口,你拟一道旨意去中书省,重启市舶司吧。”

  “这个岗位既然如此重要,你看看你那些弟弟们,谁堪当大任的,让他去历练一下。”

  “是,父皇。”朱标笑道。

  “对了,杨宪最近都在忙些什么?”朱元璋脸上笑容收敛,忽然开口问道。

  “在研究一个巨大的望远镜,说是能够用来观测星象。”朱标没有隐瞒,如实回道。

  “他怎么研究起星象来了。”

  “也是,他是刘夫子的得意学生,会这个也正常。”朱元璋点了点头,开口道。“时间过得好快啊,要是没记错的话,刘夫子今年已经六十有三了。”

  说完这句话后,朱元璋便示意朱标去做事,然后独自一人往太和殿走去。

  ....................

  马三刀这边。

  马三刀带着手下兄弟们守在小渔村外头不远的地方,这时突然看到了天空中响起的信号弹,知道小渔村那头出了状况。

  “兄弟们,抄家伙,跟我走!”马三刀大声喊道。

  一群人抄起洪武步枪,就直接往小渔村方向冲去,在离村口不远处,终于是看到了身上带伤的老兵老赵。

  老赵身后还跟着一群手拿刀刃的汉子。

  “趴下!”马三刀大声喊道。

  老赵心领神会,当即在第一时间卧倒。

  他身后那些追杀而来的张士诚旧部都愣住了,脑子里第一反应是眼前这个老家伙终于认命了吗,准备趴在地上等死?

  下一刻,只见远处数十支黑漆漆的枪口对准着自己。

首节 上一节 174/18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